(西北師范大學 730070)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經歷,這是藝術家生存的前提,也是產生繪畫情節和創作欲望的根源所在。我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什么是生活?是指人類在自然界中的所有行為,包括日常生活、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什么是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所有行為中,對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加以藝術形式和手法的形象表現。藝術和生活互相依賴,互相促進,正是生活和自然提供了沃壤,才使得藝術家們能夠縱情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并使生活更為多姿多彩,這就構成了藝術創作的前提,為創作提供了動力基點。
什么才是藝術創作呢?一年級時,在田衛戈老師的《藝術概論》中也學到:“藝術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基本階段,藝術家在對社會生活進行觀察、體驗中得到對生活初步的審美認識。進而將審美認識具體化,形成藝術構思,并運用技術手段和物質媒介將審美認識表現出來。藝術創作就是由這樣兩個逐漸遞進,互相依存的階段過程組成的。”其包括藝術的生活體驗、藝術構思與表現和藝術創作的心理思維。也就是說: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生活經驗、某段時間的生活狀態、某一時刻的情緒和時代背景以及表現手法的有機統一體。
一次偶然讓羅中立在1975年的除夕之夜遇到一個守糞的農民,才激發了他的靈感創作出《父親》這幅作品。他死死地盯著糞池,依靠在廁所墻壁上,嘴里叼著一支旱煙,身體已經凍得僵硬,四處的高低起落的燈光和人們的歡樂映射在他麻木呆滯的臉上。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農民觸動了路過的羅中立,他看到的不單是中年農民的痛苦和無助,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農民的孤獨,十年浩劫后的中國農民還在默默無言承受著生活的辛酸苦痛。羅中立在《我的〈父親〉的成因》中寫道:“我用最大的努力來表現我熟悉的一切農民的全部特質與細節,這是我作畫全過程中的唯一念頭。技巧我沒有想到,我只是想盡量的細,愈細愈好……老實的農民總是吃虧,這我知道,我要為他們喊叫!這就是我構思這幅畫的最初沖動。”可見,生活經歷和藝術創作是密切相關的。
梵高出生于荷蘭鄉村一個牧師家庭,十六歲走入社會,先后當過畫商、老師和傳教士。他愛幻想、易走極端,感情生活過分單純天真,處事也太執著,以至于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后他投身于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斗,將得不到滿足的靈魂融入油畫布上。從他正式開始繪畫到去世之前,都是由弟弟提奧供給他生活和繪畫開銷,對梵高來說,提奧是他最愛的親人,也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可不幸的是,他的作品幾乎不被大眾理解,也無人問津,在生前只賣出一張畫,而且價格很低,但在他去世以后作品卻賣出了天價。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年(1888年),他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猛烈的陽光和無垠的麥田讓他變得激動甚至癲狂,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涌進梵高的大腦,這一年使他的創作進入了高峰期。梵高的一系列《向日葵》就產生在這一時期,在此期間,他大膽創新,大量運用紅、黃、藍三原色,尤其喜歡用紅色、檸檬黃、橘黃和橙色。這種鮮亮的顏色也正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畫面上簡單的筆觸把向日葵的黃色畫得尤其亮麗,每朵花都如火焰一般,細碎的花瓣和向日葵葉子布滿了整個畫面。那些如火焰燃燒般的向日葵,不但散發出秋天般的成熟,而且更強烈的表現出梵高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熾熱的黃色,不僅僅是自然的光彩,也是宣泄著梵高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內心永久激蕩的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不再注重對景物中光影的體現而更加重視情緒的表達,粗獷有力的筆法更幫助他表達內心的振奮。
當社會生活的激流與藝術家的情感相碰撞擦出火花的時候,藝術家變得不能自己,接著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這種創作欲望,完成超越本質和靈魂升華的藝術創作,藝術品就隨之誕生了,這樣,社會生活經歷就成了他藝術創作的動力。
就我自己的創作來說,我的創作靈感依然是來自于社會生活對我的影響和鼓勵。我的創作《修井作業》表現的是兩名修井工人在井場修理一口水井的工作狀態,它與我從小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出生在油田,在抽油機和鉆塔旁邊長大,油田的孩子都了解父輩們的辛勞,父輩的堅定的精神孩子們也在繼承和發揚,他們也會像父輩們一樣堅強,懂得辛苦,理解幸福的來之不易,知道如何分享,也知道如何去奮斗。
通過這次創作,我略有體會,大致有三點。其一,處理畫面色彩的難點在于色彩的系列歸納,即如何把握色彩關系。其二,正確合理地在畫面中使用對比色也是相當重要的。1666年,牛頓做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實驗,他用三棱鏡將太陽白光分解出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譜色帶,證明了太陽白光就是由這七種顏色混色而成。正是這一偉大發現,才出現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藝術家們認為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是在不同的光影條件下的七色混色而產生的,大量使用的對比色就使得畫面更加絢麗多彩。其三,在畫面中確定主要色彩,合理布局顏色,這是構成畫面色調的前提,色調是畫家情緒與情感的總體體現。
生活是我們進行繪畫創作的基礎和根源,并且對繪畫創作起決定性作用。藝術家作品中的景物雖然是屢見不鮮的場景,可仔細看來它們又不同于客觀景物,它們都是經過藝術家領悟、內心情緒碰撞之后產生的景和物。藝術的形成不僅僅需要善于發現還需要學會選擇、采取、提煉、舍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是一味簡單地做自然的副本。就好比金砂,可砂里并不全是金子,要想獲得金子務必通過提煉才能得到,而不是把金砂全部收藏起來。若是把金子比作藝術的話,那么砂就是自然,我們想要金子,首先得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和技術。所以我們畫畫也必須得具備獲得藝術的工具和技術,一旦你知道如何選擇和取舍,就可以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鄭錦揚.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61頁
[2]田衛戈.藝術概論.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115頁
[3]羅中立.我的〈父親〉的成因.美術.1981年第二期
[4]李宏.梵高藝術之我見.美術大觀.2008年12月刊 第2頁
[5][美]歐文·斯通,常濤 譯.渴望生活·梵高傳.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