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 066004)
習慣是一種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本能1。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形式,換句話說,就是心理決定行為。當行為自動化就會產生習慣,習慣是心理習慣的外在表現,包括思維和情感兩方面內容。一個人心存善意,體現在行為上就是他對人慷慨有愛。
訴求,也是一種心理需要2。當我們選購一件產品時,考量產品價值的標準即是訴求。也就是說,訴求是一個人考量某件事或物的心理標尺。
習慣性訴求,是心理習慣與訴求的綜合。通俗的講就是一個人的心理訴求自動化的衡量外界事物。我們經常會對朋友說:這件衣服一看就是你的風格!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朋友就是常常穿這種類型的衣服。而朋友總穿這種類型的衣服就體現在他對于這種類型衣服有著習慣性心理訴求。他認為這類衣服最能體現自己的審美、品位,久而久之,這種心理要求就形成了習慣性訴求,讓他們在今后的選購中,在心理上自動化地選擇符合他們心理標準的服裝。每個人對顏色、形狀、款式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要求,表面上看這是對于形式的關注,實際上這些形式的關注正是自我心理需要的外在表現。
同樣,用戶對于其他產品的需求可歸因于心理訴求。從這一角度來看,產品設計可以說是在設計一種能夠滿足用戶心理訴求的物質形式。用戶通過選購尋求滿足自己的心理訴求的產品,設計師通過設計產品為用戶提供能夠滿足他們心理訴求的選擇;產品是反映設計師理念和用戶訴求的載體,是聯系設計者與用戶的媒介。歸根結底,產品設計與用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習慣性心理訴求人人都有,只是表現的或強或弱,或顯或隱而已。客觀來說,一個人的習慣性心理訴求對某人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即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有害的一面。
習慣性心理與習慣的產生關系好比“雞生蛋、蛋生雞”的產生關系,很難確切的說明到底是誰造就了誰。但是不容否認的是,這兩者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發展。
從用戶角度來說,習慣性心理有助于習慣的形成,使用戶形成個人的風格與偏愛。當用戶遇到或找到符合自己心理訴求的產品時,就會獲得愉悅的心理感受。這種愉悅的心理感受又會刺激用戶進而激發用戶對此產品的熱情,促進更多此類產品的出現以及設計師對該產品的進一步優化,精益求精。
從設計角度來說,設計人員可以調查和記錄目標人群的習慣心理訴求特征,掌握目標人群的習慣性心理訴求,據此來進行設計提前滿足用戶的心理訴求,亦或在此習慣心理訴求的基礎上做前瞻性的設計,保持設計的創新性,又不至于設計出的產品得不到用戶的認同。
從用戶角度來說,習慣性心理訴求如果過度放大的話就會成為偏執,如人們現在常說的“紫色控”“HelloKitty控”等等。這樣的習慣性心理訴求就顯得過度,會浪費一個人大量的時間、精力,必須而且應該適當控制。此外,過度的習慣性心理訴求還會產生一種歸罪心理學現象。所謂歸罪心理學現象是指錯誤發生時,人們總會感到內疚,不是試圖隱瞞錯誤就是責怪自己“太笨”或“手腳不靈活”。當用戶在某件產品上有過幾次失敗的經驗后,就會形成“我在這方面不擅長”的心理印象,造成今后對于類似的產品有使用障礙。
從設計角度來說,用戶的習慣性心理訴求在某方面約束了設計創新。因為設計本身很難擺脫用戶的喜好,如果完全按照用戶意圖來設計,那么設計難以求變,難以創新;但如果拋開用戶的心理訴求而創新,老用戶又會難以接受。所以如何把握這個“度”對設計人員來說還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通過對用戶習慣性心理訴求的研究,獲取相關的設計準則或方法,可以使設計人員更為輕松地設計出用戶滿意的產品。
設計師通過對用戶的習慣性心理訴求的整合,將其反映在產品設計中。主要有以下幾種外在的表現形式:
(1)色彩和圖案。這是最直觀的視覺表現,與流行趨勢和用戶的個人喜好緊密相關。進一步講,流行趨勢也是一種習慣性心理訴求的集中體現。很多人在同一時期有了共同的偏愛,或被人引導后達到同一種偏愛,就形成了流行或時尚。
(2)造型和款式。這一點不難理解。隨著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的制作水準越來越體現在產品的外觀設計上。具有現代感的金屬外觀、多種材質的拼合、電子技術的運用等等給產品外觀的設計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3)功能和用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產品的要求不再僅是好看或者滿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是追求有變化、多功能、用著舒服、使著順手的“盡善盡美”的產品。且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嘗試新功能和新用法,認為從中可以得到樂趣。
目前針對用戶的習慣性心理訴求的應用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產品設計實踐了。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品牌效應。人們對品牌的認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讀。人們之所以喜歡一個品牌,通常是因為他能夠在該品牌的特質中找到與自己相符、或符合自身期望的部分。品牌內部的產品本身具有各種方面的沿襲性,這也正滿足了人們對于消費產品的習慣性訴求心理。
設計為人服務,因此在設計中我們要充分考慮用戶的習慣性心理訴求。同時,設計改變生活,設計人員有責任用設計引導人們的健康生活。因此,對于用戶的習慣性心理訴求,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首先,可以發揚和利用好的習慣性心理,通過增加這方面的設計鼓勵用戶選擇,同時也為企業帶來良好的收益與社會影響;其次,應該摒棄那些造成不良心理影響的設計,引導用戶遠離諸如暴力、色情等方面的題材。
總之,不論是依照習慣的設計,還是突破習慣的設計,只要其符合用戶習慣性心理訴求發展的規律,都會被用戶接受,從而得到發展,形成新的潮流,推動產品設計的不斷前進。
筆者囿于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所以本文僅從產品設計角度進行研究。本文對從心理學角度來進行產品設計創新與發展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參考意義。
注釋: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學[M].劉燁,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36-46.
2.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M].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