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 300000)
中國畫與動畫,兩個同屬藝術門類的不同領域,一個具有悠久的歷史,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一個則是充滿活力,天馬行空。現在看來,它們是無法放在一起談論的,現實卻不是這樣的,中國畫與動畫之間可是有一定關聯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中,萬物都以其各自的方式運動發展著。有這樣一個元素,它也在以它的方式為這個世界“做著”貢獻,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說,它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而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線。之所以說它重要,是因為它構成了萬物的基本形狀,而“形狀”這個詞,也似乎是為它而生的。
線本身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我們從規律中提取出來的抽象體。因此,作為一個抽象體,就可以任由我們對它進行“改造”。在這些“改造”中,藝術對其的需求巨大,說得簡單點,畫一幅畫首先需要用筆勾勒輪廓,所以繪畫可謂是將其發揮的淋漓盡致的藝術,尤其是我們的國粹中國畫。遠古時期,當我們人類的祖先開始在石墻巖壁上刻畫記事時,線條就開始了它的藝術之旅。并且在中國畫中,更是讓自己的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中國畫,稱之為“線條的藝術”一點也不為過,雖說它也有面、色彩的構成,但是總的來說,它還是以線的多樣變化為主要的造型、繪畫形式。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說過“無線非畫也”;清代畫家石濤認為“一畫”為“眾有之本,萬象之根”,相似的評論有很多,可見自古以來,各大名家也都同意線的重要性。因此各朝各代的大家不斷地探索線,發展線。“十八描”就是其中的一個最具特色的代表,十八種用筆方法,給人以不同的畫面感覺,如飄逸瀟灑的行云流水描,凝重緊束的曹衣描,柔軟輕盈的高古游絲描、柳葉描等等,都是大家們的探索成果。同時,在中國畫線條的發展過程中,也受到諸多理論的影響,有顧愷之的“傳神論”,謝赫的“六法論”,宗炳的《畫山水序》等,都在豐富著線的精神層面,使得線不是簡簡單單的造型,更多地是通過造型來表達作畫者的心境。于是乎就有了寫實與寫意之分。動畫的發展最初同樣源于我們古老的祖先用線在墻上的繪畫,只不過關注點不同而已。中國畫注重的是靜態的畫面,通過用筆用線給予觀者以動態的意向,然而動畫很明顯,注重的是“動”這個字。
早期的壁畫很多都是用來記錄一個動作的瞬間,由于人眼的視覺殘留現象,從而造成在記錄這些動態時畫面就會出現多手多腳的情況,比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石壁上的奔跑的野牛,它的腿就有好幾條,而不是正常的四條腿;我國青海馬家窯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上的人形圖案,最外邊的人有兩只手臂。此等例子還有很多,雖然我們的祖先急切地想要表達這些事件,無奈當時的局限性,只能用線條以靜態的畫面來表達了。而這也恰恰是動畫發展的開始。在隨后的幾個世紀里,動畫迅速發展著。十七世紀“魔術幻燈”的出現,隨后發明了與其原理相同的,運用視覺殘留現象發明了許多玩具,種種這些可以說是動畫的雛形。隨后十九世紀出現的攝影技術,將動畫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度。攝影,我們明白是記錄連續運動的畫面形成影像的技術之一,加之前面的“魔術幻燈”的原理,制作一部簡易動畫是相當的簡單了。講到這兒,我想大家也明白了,動畫,其實就是無數張記錄著動態的靜止畫面,按照一定的順序,像翻書一樣,不停的切換使得畫面運動起來,從而造成影像供觀眾欣賞。至于后面的發展也不再說什么,無非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豐富,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最后發展到我們現在看到的五彩繽紛的動畫。
那么,中國畫和動畫的“源”是什么?細心的朋友通過上面的講述早就發現了,它倆的“源”就是線。中國畫是以線為主的線條藝術,而動畫,我認為是以運動的線為主的藝術,二者之間的區別也就在動與不動之間。它倆都是線條藝術的不同領域,都是用線向觀者表達其豐富內涵的不同途徑。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則是二者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雖然,中國畫可以營造出動態的意境,但是相比運動的強烈視覺沖擊,動畫更勝一籌。中國畫營造出的各種意境,配合動畫的運動之美,二者完美結合,使二者的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二者卻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著。中國畫依然作為中國的國粹發展到現在,依然享譽國內外,而中國的動畫卻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之后緩慢前行,曾經領先于世界的中國動畫現如今卻落后于世界的腳步。除去種種客觀因素,追究其本源,問題還是出在“線”上。
中國畫之所以依然能成功發展到現在,不僅因為它獨有的藝術形式,更因為它是“線條的藝術”,上面也說過,古時起大家們就對中國畫的用線不斷研究發展。而中國的動畫,不是本國起源,是新興事物,一切都是向西方學習。早一輩的動畫工作者也是在摸索中才使得中國動畫領先于世界,然而卻因為諸多因素,中國動畫逐漸落后。一些動畫工作者曾一度認為,學習先進的技術,學習別國的制作手法,就能進步,然而我卻不同意,本源沒有弄明白,其他的附加產物也都只是虛有其表。上面說過,動畫是運動的線條藝術,和中國畫一樣,關鍵還是在線上,換句話說,也就是動畫的造型設計。也許有人會說,二維動畫要用到線,但三維、偶類是不需要的。其實不然,因為三維、偶類是在二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維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動畫的基礎。所以,要想動畫有好的發展,掌握二維方面的知識尤其重要。而二維動畫,最基本的,除去劇本分鏡等前期工作,也就是角色設計最為重要。
動畫的角色設計,顯而易見的用線造型,當你用適合線造出生動的型,配以運動規律等等,那么這部動畫必定會很吸引人。在動畫的行業里,由于制作的要求,一般用的都是鐵線。鐵線,聽名字就知道它的特點,如鐵一般,線條前后粗細一致,有力道。這樣雖然能夠造型,符合動畫制作要求,但是還不是最完美的。回看國外,例如最受歡迎的美國的迪士尼的二維動畫,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角色設計,曲線偏多,線條流暢有動感,當它們配以運動規律,個個都給人以深刻印象。反觀中國,就恰恰相反了,依然墨守成規,鐵線當道,加之急進的心態,中國的二維動畫一向落后,于是多米諾效應,三維、偶類也不盡如意。
同樣是線條藝術的中國畫,中國畫注重用線,而且有那么多的用線方法與技巧,同時蘊含中國特色,有這么好的資源,為何不去借鑒一下?那么,中國畫的線造型對動畫的角色設計有什么可借鑒之處呢?比如說方法上,如“十八描”,可借鑒之處就是什么地方用什么樣式的線條,是曲線,是直線,是射線等,而不是一種線用到底;比如說用筆上,可以學習中國畫和書法的用筆。我們一直說書畫同源,因為材料的限制,中國畫和書法都是筆墨紙硯,所以中國畫的線條可以看做書法的線條。書法用筆時緩時急,時重時輕,那么動畫在繪制線條時也可借鑒;比如說造型上,中國畫的造型都是及其講究,絕不多一筆少一筆,同樣也是因為材料的限制,不可涂改。那么動畫在造型上也可以考慮,一筆能完成的決不添上第二筆。
當然,可借鑒之處還有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去細細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動畫依然會像過去一樣,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到那時的動畫,我們就可以拍著胸脯,名正言順的說,那就是“中國動畫”。
參考文獻:
[1]蘇連第.中國造型藝術[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呂鳳子.中國畫法研究[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
[3](英)理查德·威廉姆斯.動畫師生存手冊[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4]林琳.當代動畫角色設計的誤區及發展策略探討[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1,(18)
[5]王丹.線的啟示——論中國二維動畫線造型的原創發展潛力[J].上海藝術家,2011,(4)
[6]徐巖東.國內動畫創作中角色設計及創作理念初探[J].藝海,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