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637000)
在當代電視時態中,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成為了電視新聞的一種常態報道行為,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中充當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扮演。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介入過程,即履行著各種類型的角色扮演,媒體與觀眾、采訪者與體驗者、理性與情感等等不同角色和感知都共時存在于傳播過程中。
出鏡記者在報道時,總是以主體的身份報道客體的事實,從主觀的視角體驗客觀的存在,如果處理不好,這些矛盾體常常會引起角色沖突,從而最終導致角色差距甚至角色失調。那么,讓出鏡記者產生正確的角色認知,并且能夠使不同角色在報道中和諧共存,是我們將角色論引入出鏡記者研究的重點。
角色理論是關于人的態度與行為怎樣為其在社會中的角色地位及社會角色期望所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是試圖按照人們所處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釋人的行為并揭示其中規律的研究領域。角色意識亦稱角色觀念,是指個體在指定的社會關系中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關系、地位、作用、規范、權利、義務、形象、行為等方面的認知、態度、情感的綜合反映。1對于角色意識的研究,能夠明確角色“是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這幾個重要問題,從而有助于角色扮演。
中國傳媒大學高曉紅教授于2005年5月在《現代傳播》中發表了《直播的理念與要素分析》一文,文章對電視記者在現場報道直播中所肩負的使命做了如下闡述:“第一,交代新聞的背景;第二,按照事情的邏輯聯系跳躍式地報道新聞;第三,擔當新聞的開頭與結尾;第四,揭示畫面背后的內容。”2
從高曉紅教授的分析我們發現,她所歸納出的作用都是我們傳統認識中新聞主播的職責,而現在出鏡記者同樣可以利用有聲語言交代新聞背景、進行新聞敘事;并且記者出鏡現場報道的位置越來越多樣化,可以以新聞導語的形式設計出鏡,還可以采用出鏡形式完成整個報道內容,采用何種方式完全根據新聞報道實際情況來設定。所以,出鏡記者的報道內容以多種的形式串聯到新聞報道中,使新聞報道的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化。
雷蔚真、朱羽君在《電視采訪學》一書中論述有關記者出鏡問題時,就電視記者現場出鏡的作用,做出以下總結:“第一,記者帶領觀眾親臨現場,增強新聞報道的可信度;第二,使現場的信息更加條理化;第三,搜集攝像機不能直接記錄的信息;第四,使采訪更加深入。”3
上述總結是建立于“報道形式”上的,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形式較之前電視新聞報道的傳統表達樣式有了突破性的轉變,完全貼近電視新聞“現場主義”的意識。剛剛降生的新生兒用最本能的“哭”向世界發出“我存在”的信號;而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運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發出“我在現場”的信號。這個信號的發出所帶來的沖擊力,直接捍衛了新聞的真實感和現場感,這是任何報道形式都不能比擬的。
由于出鏡記者的介入,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再不是冷冰冰的單純依靠機器采集、機器傳播的形式,而是充滿了鮮活而具體的“人”的個性,使觀眾的收視過程恢復為最原始的面對面式的交流。從傳播方式上來講,出鏡記者打破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當將人際傳播引入其中時,便成為了一種“人際擬態”的傳播模式。現代的新聞傳播理念是讓觀眾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接近新聞本源,現場直播基本上解決了時間同步的問題,受眾主觀接受信息與客觀發生的新聞事件同步,使信息衰減可以減少到最小程度,新聞的真實性毋庸置疑;而讓電視觀眾到達新聞現場是不可能的,出鏡記者的出現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用自己的感官代替觀眾了解異地異時的事物,就像觀眾自己真的到了新聞現場一樣。
對于“出鏡記者”這個特殊的電視新聞元素,人們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出鏡記者都干些什么?”這就關系到我們如何界定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報道行為這個內容了。出鏡記者雖然既不同于一般的電視記者,也不同于新聞主播,然而卻與這兩種角色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可以將出鏡記者的報道行為概括為電視記者和新聞主播行為的交集。
在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中,面對鏡頭將新聞基本信息傳遞給觀眾是最基本的出鏡行為,觀眾通過記者的報道了解新聞事件的基本動態、發生背景以及發展趨勢等,這種新聞基本信息的傳遞行為包括以下內容:
(1)明確闡明報道時間及所在位置
在出鏡報道時,出鏡記者首先要明確說出報道時間及所在位置,闡明報道時間是為了證實記者報道與觀眾收看的同時性,說明記者所處位置的目的是要證明“我在新聞現場”。“時間”是新聞價值中迅捷性的要求,“位置”是出鏡記者報道者身份“存在”的外在表現。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第一句總是:“現在是北京時間某時某分,我現在在某地為您做現場報道。”
(2)新聞事實復述
出鏡記者將自己在新聞現場采訪到的相關人員、觀察到的現場情況、以及事前調查的北京等內容,以有聲語言的形式傳達給觀眾。新聞事實復述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的再加工行為,出鏡記者可以簡單復述概要也可以詳細復述細節。在復述新聞事實時,既要信息豐富又要重點突出,通過復述讓觀眾能夠大致明白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
(3)現場情景描述
在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還要運用觀察描述法,對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了新聞事件現場的周圍環境、現場人物、現場氛圍等情況進行“復制”型描述。現場情景描述包括人物描述、環境描述、物體描述等,其中環境描述是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核心點。現場情景描述要符合新聞真實客觀的原則,以實際存在為基礎,不允許有合理想象的成分存在。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總的目的只有一個:揭示事實真相,而在鏡頭前對新聞事件中涉及到人物的采訪也是代觀眾了解新聞事實的手段之一。關于對人物的采訪,一般有兩種情況:
(1)獲取未知事實
獲取未知事實的實現途徑是“問”與“答”,也就是記者就不知道或尚不明確的信息向知情者、當事人、見證者等被采訪者發問,由攝像機記錄雙方問答過程。通過提問獲取事實出鏡記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無論被采訪者配合與否,問出答案,問出真實答案,才能保證順利地完成出鏡報道的任務。
(2)已知事實,“明知故問”
不是所有采訪都是為了獲取未知新聞事實的,對于那些記者已經了解的事實,有時為了突出新聞來源的真實感,記者還要“明知故問”,讓新聞當事人親自說出事實真相,這種提問方式也是電視新聞報道獨有的。
我們通常見到的電視評論一般是演播室主持人口播或畫外解說式的,而出鏡記者也可以在現場即興發表評述,利用采訪現場保留的各種形象信息,與記者的評論相結合更能提升評論的完整性和可信度。出鏡記者在報道中的現場評論更多的是對事態發展的合理預測,而這種對新聞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是評價出鏡記者素質的最高標準。
綜上所述,出鏡記者是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信息傳達、人物采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在當代電視新聞時態中,出鏡記者已成為了國內外電視媒體新聞現場報道的急先鋒。只有不斷增強出鏡記者的角色意識,才能規范其報道行為,從而更好的發揮其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作用。
注釋:
1.奚從清.角色論——個人與社會的互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78頁.
2.高曉紅.直播的理念與要素分析[J].現代傳播,2005(5),第94頁.
3.雷蔚真、朱羽君.電視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