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縣廣播電視臺 07215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意識的日益提高,電視傳播已從“以傳播者為中心”轉向“以受眾為中心”,理念的變化也勢必影響電視新聞的變革。怎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和觀眾求新、求異的審美需求呢?這就要求電視新聞不能僅滿足于闡述事實,還應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電視新聞編輯要善于求新、求變,要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和技術、藝術造詣,善于恰到好處運用各種電視元素,如畫面、配音、同期聲、音響等,使這些元素得以完美融合。
同期聲記錄的是現場的真實聲音,它的特點是自然、逼真,體現了電視新聞真實性特征,其吸引、感染觀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充分發揮同期聲的優勢,對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同期聲,是指在電視攝制過程中記錄的人物語言、環境背景聲、現場聲響效果等,它能真實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現場氛圍。作為新聞事實一部分的同期聲,它在突出節目主題、渲染現場氣氛、展示人物個性等方面發揮著畫面無法替代的作用,給人以強烈的現場參與感、感染力和說服力,有其獨特的魅力。
首先,使用好同期聲能表現出新聞人物的真實狀態,使被采訪者直面受眾,把他的感受、觀點、經歷等立體化呈現給觀眾,使觀眾見其人,聞其聲,通過聽語氣、聲調,看表情、神態,感受到新聞人物立體、生動的信息。
沒有同期聲的電視新聞往往讓人感覺枯燥無味,恰當的運用同期聲則有時比解說更感染人,特別是新聞人物報道中,比如:2014年廣西衛視的節目《媽媽我很想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2歲孩子楊六斤父親去世后母親帶著弟弟改嫁遠鄉,六斤住在親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獨自生活。他生存能力特別強,吃野菜充饑,自制工具抓魚,算是肉菜。他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在扶貧工作人員幫助下,六斤終于見到媽媽和弟弟,此時,有這樣一段同期聲,六斤淚流滿面地說出了他最大的心愿:“我只想與媽媽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和弟弟一起讀書,我可以抓魚給你們吃、只要我能夠與你們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做……”,簡單、樸實的話語把一個孩子渴望親情、渴望讀書的最簡單心愿表達的淋漓盡致,也深深打動了電視機前所有的觀眾。它將解說詞所表達不到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全部展現出來,瞬間抓住了觀眾的心。
其次,同期聲記錄新聞現場的聲響,能夠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感、現場感,更好的還原真實世界,使觀眾有強烈參與感,報道更具感染力。
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春節特輯》有一個環節:零點時刻,海外華人現場歡呼聲,使中國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遠離祖國的海外赤子們的愛國情懷和濃濃思鄉情。比如報道賽事,現場觀眾的加油聲;大型慶典的鞭炮、禮花聲等,都給人強烈的現場參與感。
同期聲可以與電視新聞其他表現元素互為補充。許多拍攝由于各種客觀因素,比如交通、天氣等無法到達拍攝現場,運用當事人的同期聲敘述可以彌補這一缺憾,雖然觀眾沒有看到新聞事件的背景畫面,但同期聲足以使觀眾感受到當時的場景。還有就是拍攝制假售假等需要偷拍的節目,無法保證畫面質量,為客觀反映事實并能保證記者安全,這時同期聲的作用就凸現出來,它可以彌補畫面的不足。比如:筆者看到的2014年6月的新聞《央視記者臥底跟拍團伙偷拍女性裙底》《廣州臭腳米絲》,記者進行偷拍,同期聲起到了真實再現場景的作用。此外,優美的現場同期聲,還可以使電視新聞整體結構自然、流暢。例如,筆者看過的廣西衛視的新聞特寫《媽媽我很想你》中村莊的雞鳴狗叫聲,楊六斤吃野菜飯津津有味的現場聲、背木柴回家時的大聲喘息聲,使觀眾隨攝像機走進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切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一部高質量的電視作品離不開恰到好處的同期聲。那么在電視新聞中如何正確使用同期聲呢?
第一,應用同期聲要適節目需要,不要生拼硬湊,在保證真實性同時還要結合藝術性。
第二,同期聲運用要簡潔明了。要緊緊圍繞主題,采用最真實可信、最富感染力和最精華的部分。
第三,避免“擺拍”同期聲。“擺拍”同期聲使電視新聞失去真實性,不僅使被采訪人物或現場場景看起來做作、不自然,而且易引起觀眾反感和排斥。同期聲要做到“言之有用”,同畫面、配音等自然融合。
第四,同期聲的使用要適度。多數情況,應以畫面為中心,聲音為畫面服務。
音樂可以影響人的情緒、思維,或悲傷或喜悅或激動等;音樂可以產生聯想,提高工作效率,音樂的作用和藝術魅力是顯而易見的。
在電視新聞中,背景音樂作為聲音元素的一種與畫面相輔相成,能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和藝術性。不同的音樂風格不同,給觀眾帶來的感受也是多樣的。比如,鋼琴曲高雅、動人,管弦樂磅礴、大氣,民樂則或細膩、輕快或哀傷悠揚。在實際應用中,有的音樂還能起到諷刺、喜劇等效果。
首先,背景音樂可以引導受眾的情緒,拓展新聞的外延和影響力。例如雄壯的音樂令人產生敬仰之情,柔和的音樂令人產生放松的感覺。悲傷的音樂令人動容感性等。如我臺最近改版的《滿城新聞》節目,編輯在正式播報新聞前加了一個內容摘要,配以動感、節奏緊湊的音樂,在保留新聞嚴肅性的同時,又增添了時尚的元素。一下子拉近了新聞與觀眾的距離感。在我臺今年3月拍攝的新聞故事特寫《寫詩的女孩》中,為表現女主人公克服疾病和貧窮,堅忍不拔的意志,在新聞最后女主人公念了一首勵志詩,配以一首勵志歌曲,既充分展示了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又讓新聞故事的主題得以升華,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其次,背景音樂可以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新聞事件更豐滿、有立體感。比如:在反映我們的子弟兵搶險救災新聞中,沒有用配音,而是采用救災的慢動作畫面,配以非常感性的背景音樂,在深深打動觀眾的同時,也把大家帶到了救災的現場場景。
再次,在電視新聞作品中又不能亂用背景音樂,一定要根據內容的需要、主題的需要和事件發展的需要恰到好處的運用,保證銜接的流暢、自然。否則就可能看起來生接硬拼、不倫不類,甚至出笑話。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一定要具備較深的藝術造詣,并且深諳節目編、作流程和技術,充分發揮創造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