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610000)
赫伯特·里德在他的《現代藝術簡史》中曾經說過:“整個藝術史是一部關于視覺方式的歷史,是關于人類觀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種不同方法的歷史”。可以這樣說:我們的所有藝術表達,是建立在視覺觀看的基礎之上的,無論我們的視覺創造基于什么樣的目的。
素描被作為基礎訓練的重要手段,是無數前輩大師通過自身的藝術探索和實踐總結而確立的;其作為基礎所訓練在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的過程中,對學生視知覺能力、造型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擔負起了無可替代的責任。
在現今的素描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曾經奉為圭臬的素描基礎教學,卻因諸多原因的影響,被逐漸異化及邊緣化,甚至有人提出在設計專業停止開設素描課,素描教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隨著高校擴招及大規模辦學熱潮,導致了生源基礎的急劇下滑,很多學生通過高考前的強化集訓被錄取,而他們在考前的培訓完全不涉足基本的能力訓練,僅僅是針對性的通過臨摹的方式,默記一些套路就匆匆走進考場了,而擴招導致的低門檻又將其招收進校,特別在一些綜合性大學的美術專業,這種情況尤為突出。這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專業學習基本是從零開始。而學院所開設的基礎課程時間又受到大量壓縮,因為有著太多的專業課程也需要時間,例如在設計專業中大量的軟件課程,所以一般只能在第一學年象征性的上一上素描課。生源質量差加上課程時間短,教學的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在學校的基礎教學過程中,一直就存在大一統的素描教學體系與專業訴求不符的爭論,也一直在進行著改革,如最早的如何能與本土傳統相結合的探索;特別是到了設計類專業的大躍進時代,更是將設計素描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這些探討卻一味的強調了專業特性的需求,僅僅從專業自身的需求來擷取素描中的一些元素,然后一廂情愿的提出了一些單薄的概念,對其進行界定。于是,有了表現性素描、線描、結構素描、創意素描等等,各個專業的素描得到了區分,專業特色的得到了顯現,但給人的感覺是一眼就能知道這是什么專業的素描。但這樣的素描豈不是由一個大一統變成了另外一個大一統么?談什么個性,談什么自由呢?
這一方面是基于前面兩點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快速見效,為了能具有專業特色,于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新生進校伊始,先進行“洗腦”,全盤否定學生考前的素描學習,原因是學生在考前的訓練基本是為迎合考試而背的套路;再端出一套“正確”的方法,謂之為正統,要求學生們都得按照這套方法來學習。于是要么全班畫線,要么全班結構,不一而足;這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基本不寫生,全靠死記硬背;更有甚者,將素描課上成了透視課。殊不知這樣的課程上完看上去全班步調一致了,卻忽略了素描教學作為基礎訓練的根本作用;導致源于視知覺能力的個性及創造性再度被壓制。而學生在此時只不過是又進入了一個大一統的體系,去頌贊一套新的技能技法,在極其寶貴的課程時間里糟蹋青春,其本質就好像由考前補習班進入了大學補習班。
在藝術進入到現代階段之后,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誤讀,隨著攝影術的出現,對寫實風格的藝術表現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此而引發了現代藝術的入場,催生出絢爛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一些偏激的觀點由此出現,對傳統藝術的質疑也隨之而來,也就自然影響到我們的基礎教育,特別是科技發展到如今的這個信息社會。有人認為,既然寫實的表現不是唯一,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去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去進行寫生訓練;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如此多的媒介可以幫助我們得到素材,我們已不需通過寫生來記錄我們的感覺;電腦及多媒體的出現,讓我們的藝術表達可以通過多種媒介來實現,我們的素描訓練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
產生以上這些觀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素描的基礎性理解不夠所導致的,那么,我們來重新梳理一下素描作為基礎訓練的作用:對視知覺能力的培養,對事物的理性認知,表現及造型能力的訓練。這其中視知覺能力是列在首位的,而在如今我們的教學中已經漸趨弱化。那么我們有必要來重新認識視知覺能力的重要性。
無論我們使用何種表達方式,傳達何種意圖,最終都會落實到視覺上來呈現。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具有敏銳的視覺感知能力,否則又怎么能讓觀眾通過視覺的感知來接收到創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呢?所以,視覺感知貫穿了我們的全部過程,不僅僅作用于我們的藝術創作,還作用于藝術的觀看。那么,視知覺能力作為藝術基礎訓練的目的之一,就顯得尤其重要。
印象派大師德加說:“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我們使用何種方式表現,取決于我們使用何種方式觀看。這里所論及的觀察能力并非指簡單意義上的觀看,我們所說的“觀察”,指的是一種積極的視覺思維和探索活動,而“看見”則是一種消極被動地接受視覺對象的活動。觀察是知覺的一種高級形式,其中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認知活動及創造都是從觀察開始的。
海德格爾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世界圖像時代”。在這個科技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圖像時代里,人們的視覺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周圍泛濫的各種圖像圖示的侵襲,便捷的信息獲取及強烈的瞬時刺激讓人的視覺判斷力和感知力卻越來越弱。一方面是視覺需求的急劇膨脹,另一方面是創造力的急劇缺乏;也就導致了市場對創意型人才的需求愈發強烈,而由此催生的創意素描也應勢而出,但大多創意素描教學卻在舍本求末,并沒從創造力產生的根源上來尋求途徑。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認為:“我們和自然的接觸,即獲得一種訓練,但我們卻只有靠了專心一意的鉆研,才能將混亂的視覺納入秩序。”素描作為基礎訓練,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其色調的單純讓我們得以從繁雜的視覺現象中,去找尋和建立一種秩序;這種秩序的建立,對于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理解及其重要。沒有經過訓練的眼睛在面對這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只能被動接收,一旦要求對其進行視覺轉換,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入手,而視覺藝術的本質就是將自己的感受轉換為能夠被視覺感知到的藝術形式,那就要求自身先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視知覺能力。觀察是對這一能力訓練的重要手段,觀察即意味著在同一視域中發現和辨別視覺對象全部的視覺秩序和特征。觀察能力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活動形成的,是指能夠迅速準確地看出對象和現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顯著的特征和重要細節的能力。福樓拜說:“對你所要發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的去觀察它,以便能發現沒有發現的東西。
契斯恰科夫曾說:“要真正學會觀察物象,這幾乎是必要的,也是十分困難的。”也正因為其困難,所以才顯得非常重要,人人都有一雙眼睛,但不是人人都具有敏銳的視覺觀察,當我們面對優秀的作品,在贊嘆藝術家精湛技藝的同時,也會驚異于藝術家那雙洞察秋毫的眼睛,佩服其對生活及世界的感悟能力。而這些是需要通過長期艱辛的訓練才能到達的,并且這個訓練還需要有正確的方法才有能有效。在我們通常采用如下兩類方式:
一種為對既有圖式的觀看,此種觀看更多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我們的訓練手段一般是通過對優秀作品鑒賞析來學習了解前人的審美取向,再通過臨摹的方式來學習掌握利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
另一種是對自然物象的觀察,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種主觀發現的狀態,我們一般是通過寫生這樣一種手段來達到對視知覺的培養,這里面也包含了對于藝術表現的能力訓練;還是對第一種訓練方式的繼承和轉化,將已有的表現語言轉化為自身的藝術表達,只有具備了這些基本的能力,才有可能去進行自由表達和尋求創新。這些能力對于藝術創作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我們的基礎訓練中,這應該是特別需要注重的方面,也是最難的部分。
藝術走到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對人類的影響和作用從未顯得如此重要,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遭遇以藝術之名的視覺沖擊,設計和創意在這個圖像化的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渴求;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在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是否能保有一份清醒來面對,是每個人都應該注意的問題,重新梳理傳統的形式和方法,就顯得益發重要,這里面臨的是保留和揚棄的選擇,如果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因自身的理解不夠或頭腦過熱而丟掉了前人留給我們的精髓,也許在以后就很難找回了。
參考文獻:
[1]劉虹.素描[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周南平.具有通識意義的素描教學探索[J].裝飾,2011(9):135-136.
[3]齊喆.素描教學何辜之有[J].美術觀察,201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