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縣文化館 321400)
“縉云剪紙”是縉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縉云河陽村李寶鳳11幅剪紙作品入展1994年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授予“中國一絕”。《縉云剪紙》項目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縉云剪紙十分注重藝術性表現,尤其是縉云民間戲曲剪紙,構思巧妙、圖案精美、技法獨特,刻劃人物,脫形取神,衣褶陰刻,背景陽刻,恰成對比。如剪紙作品《感恩亭》背景線上直線紋、曲線紋交替穿插,與畫面中的亭臺樓閣互相烘染。又如《麒麟送子》《蝙蝠蝴蝶》等作品內容多為民間吉祥圖案,還有不少戲劇故事題材。剪紙作品還重在表現人間的悲喜,傳達樸素的審美。縉云剪紙特點在刻畫人物上,往往只刻七分,注重動勢,脫形取神,衣褶以陰刻法處理,與背景的陽刻法恰成對比,刻畫出人物剪影般的動態。為保護和傳承縉云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大力弘揚傳統剪紙藝術,推進縉云特色教育工作,筆者對剪紙技藝納入小學特色教育進行了粗淺的調查分析。
民間剪紙藝術是人們生活的精神食糧,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縉云七里小學、仙都小學、河陽小學等學校嘗試著將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小學的教學課程中,學校立足剪紙特色教育,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剪紙藝術內容和信息,不僅能從小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發展智能,以及強身健體,充分調動學生樂學的積極性。
縉云七里小學被授予縉云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基地、縉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優秀傳承基地、浙江省特色學校聯盟會員學校,更為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錦上添花,校園內洋溢著濃烈的剪紙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
剪紙活動是一項既動手又動腦的活動,通過剪紙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運用剪刀和刻刀時的靈活性,在剪紙教學中還能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這其中包括愛國教育、衛生教育、節儉教育、創新教育、審美教育、環保教育、合作教育等多方面,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暨讓學生領略到民間藝術的神奇魅力,又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縉云七里小學、仙都小學、河陽小學等學校充分利用櫥窗、教室走廊、辦公室、會議室、學生餐廳等地方布展學生優秀的剪紙作品,創造濃郁的剪紙文化氛圍,讓欣賞的學生感受到剪紙藝術的美,制作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還在各班級、寢室醒目位置張掛剪紙作品,并以各類積極向上的主題形式出現,包括“上海世博會”“吉兔新春送祝福”“建黨90周年”“五水共治”等,以此營建班級及寢室文化,創建班級、寢室的特色,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同時,學校還專門成立了剪紙作品展覽室,定期向學生開放展覽。同時,這些富有靈性和創造力的作品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仁的一致好評,他們被同學們嫻熟的技法、大膽的想象所折服。
通過開展剪紙特色藝術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孩子們在剪紙活動中獲得最優發展。走進學校,櫥窗里、藝術走廊都有富有韻味的剪紙作品、包括名人畫像、和諧中華、文明校園等為主題的剪紙作品處處可見,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圍。
剪紙需要專心、細心、耐心,在剪紙全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品質,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體驗、不斷認識自己,并逐步改進,通過剪紙滲透教學與其它學科的互補,并揚長遷移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
剪紙給了小學生很多啟發。要求學生在掌握了一個系列的基礎上,自己開動腦筋,克服困難,剪出各種不同的其他物體,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學生經過多次實踐,反復推敲才能成功,這就要求學生有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和意志力。生活中有些學生原是一個小馬虎,丟三落四。可自從學剪紙后,變得心靜了,也心細了。同時,開設剪紙課,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對民間傳統文化的了解,熱愛自己的家鄉,繼承家鄉的民間傳統文化。
在剪紙活動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困難,這時除了要開動腦筋,學生之間還需互相幫助、學習、共同商量、討論、互相合作。因此,剪紙過程既是學習提高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交往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習與人交往的技能,還能練習怎樣向別人請教,當兩人或幾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時,便有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友誼的發展。
經過幾年的摸索,剪紙已經成為縉云學校的一個教育品牌,學校掀起了全校師生學剪紙的熱潮。在全面鋪開剪紙教育的同時啟發學生在剪紙題材上進行創新研究,使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剪紙教學已經在學校實現普及。幾年來,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日積月累,作品多得可舉辦各種主題展示活動,真正展示學校剪紙育人的豐碩成果;通過舉辦活動才能讓廣大未成年人沉浸在濃厚的藝術氛圍里,受到強烈的心靈熏陶,進而達到凈化身心,教育思想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學校的環境優美了,花園小徑、教室走廊,蘊含深刻的剪紙作品趣味盎然。學習之余學生們置身其間,帶來很大的審美享受。激起學生欣賞美、熱愛美、創造美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欣賞能力.,著重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師生們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縉云七里小學的剪紙教學成果喜人。從2010年被授予縉云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基地以來,2013年被浙江省教育學會評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分會組織的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優秀案例。學校的師生在桐廬縣葉淺予藝術館舉行的2011中國·桐廬國際剪紙藝術大展暨第四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中,麻秋燕老師的作品《升國旗》、學生丁舒晨的作品《福到》榮獲優秀獎。
在由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舉辦的第十八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比賽中,縉云縣七里小學的劉夏英老師的剪紙作品《快樂鄉村》和學生丁宇屏的剪紙作品《喜迎十八大》榮獲全國一等獎。其他還有4名學生的作品榮獲二等獎,6名學生的作品榮獲三等獎,18名學生的作品榮獲優秀獎。
七里小學陶柳妃同學獲得“美麗浙江”——2013年“張小泉杯”浙江省青少年創意剪紙大賽銀獎。朱妹君同學獲銅獎,趙佳靜同學獲優秀獎。劉夏英老師獲得優秀指導老師。
總之,實踐證明校園剪紙為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傳統文化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發展了同學們的創造力,更是保護并繼承了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