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學院 337000)
自發游戲是由幼兒自己發起、自己組織,由幼兒自行決定游戲的玩法、材料等因素,是“自由的”“愉快的”的活動。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自發游戲是兒童內心活動的自身表現,是兒童最純潔、最神圣的心靈活動的產物。”從現實的教育改革和實踐看,開展兒童自主活動,“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與發展兒童的學習能力”,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中促進兒童發展的較為普遍的形式。這種教育、教學方法的革命,從一個側面強調了教師角色轉換的問題。1幼兒園自發游戲的發生與發展要求教師扮演多種角色。
《幼兒園指導綱要》對幼兒游戲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主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時間。尊重幼兒的自我能動性和自主活動的權利,是當代幼兒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游戲中,做什么、怎么做、和誰一起做,需要什么材料全由幼兒自己做主、由幼兒自行選擇,對孩子來說,這也是一種挑戰與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藝術表現能力、社會性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解決與同伴之間的沖突等都會在游戲中自然地得到發展。教師要成為幼兒自發游戲的支持者,就要先了解自發游戲對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作用。
首先,自發游戲是最能表現幼兒主體性的活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創造性。游戲怎么進行全由幼兒自己做主,游戲中缺乏什么材料或者遇到什么困難,幼兒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案例1:
建構游戲區,兜兜小朋友用彩色塑料積木搭了部電話機,他把電話放在耳邊,對著坐在對面的天天說話。天天立刻就明白過來了,放下手中已經搭好的小電腦,用手做成電話機的樣子和兜兜開心地玩了起來。老師遠遠地看著他們,盡管她對他們聊天的內容也很感興趣。但她還是忍住沒有去打擾他們。教室的另一頭也圍著幾個女孩子,璽璽正忙著給女孩子們化妝。她用正方形積木搭成化妝盒,圓形積木是她的粉撲,長方形積木是她的口紅。她一會兒畫畫眉,一會兒涂涂臉蛋,別有一翻模樣。
其次,自發游戲是幼兒主動學習的方式。對于幼兒來講,只有在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3幼兒在自發游戲中積極主動地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中的事物,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經驗。幼兒學習如何介入伙伴群體被伙伴接納,學習遵守游戲規則,學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案例2:
大A班的戶外活動時間,當老師宣布可以自由游戲十分鐘時,孩子們興奮得歡呼雀躍起來。有的小朋友在玩“滾輪胎”的游戲,有的小朋友在玩攀巖墻,還有幾個女孩子在玩“抬花轎”的游戲。突然女孩子這邊傳來一陣爭吵聲,原來大家都不愿意當“花轎”,都想當“新娘”。陽陽建議大家輪著來,但是三個人都想第一個當新娘子,強勢一點的萱萱小朋友更是不肯退讓。陽陽看到旁邊有小朋友在玩“黑白配”的游戲,于是建議先玩“黑白配”決定當“新娘”的順序,樂樂同意了,萱萱也同意了。“抬花轎”的游戲進行得很順利。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理論告訴我們,幼兒早期的學習更多地是一種非正規的學習,幼兒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他們的學習大多是發生在自發的活動和游戲中。2游戲行為折射著幼兒的經驗、情感、個性及社會性發展狀況,幼兒自發游戲更是看反映幼兒心靈的窗戶,幼兒需要“自己的”游戲。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教師應該理解和支持幼兒的自發游戲。自發游戲的發生與發展需要一定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到自發游戲之于幼兒發展的獨特價值,樹立正確的游戲觀,才能從內心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自發游戲。
幼兒自發游戲中教師作為觀察者的角色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保持游戲的獨立性,盡量不干預游戲。教師應更多地采用旁觀式觀察。在觀察中,教師往往在幼兒未覺察的情況下安靜旁觀,盡量不使用語言或者其他肢體動作干擾、打斷幼兒的活動。幼兒自己發起和組織的游戲是與幼兒的能力相匹配的。在一般情況下幼兒可以自己調節和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在游戲中出現幼兒之間起沖突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可以迅速作出判斷。是否需要介入游戲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介入最佳,都是教師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如果教師盲目介入,會打斷幼兒正在進行的游戲,也會影響幼兒內在的發展秩序。是否需要干預游戲重點是教師要把握好一個“度”,這就需要教師成為一名細心的觀察者。教師作為觀察者可以為引導幼兒的游戲提供信息。
案例3:
離園時間到了,孩子們陸續回家了。教室里還剩下涵涵、達達和楠楠三個小朋友,他們三個在扮演區玩起了“月下老人”的游戲。上午主題活動中老師給他們講了“月下老人”的故事。大姐姐達達是游戲的發起者,她在扮演區找了一根紅繩子。她將繩子的一頭綁在自己的腳上,并示意涵涵也這樣做。兩個人肩并肩站在一起,很甜蜜的樣子。老師的目光被他們吸引過去了,準備拿相機給他們拍一張照。但是當小男孩涵涵發現老師在看著他們的時候,他突然把頭扭過去,很羞澀的樣子。教師發現她不經意的行為已經打擾到了他們的游戲,趕忙收回目光,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過了一會,教師發現楠楠哼起了結婚進行曲,“月下老人”的游戲升級為“結婚游戲”了。
自發游戲中,幼兒的表現是最自然的。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表情、動作、言語等因素收集到最真實的信息。教師通過觀察和解讀幼兒的游戲,可以看到游戲行為背后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與規律,適宜地支持、推進幼兒的發展。中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婚姻敏感期是兒童最早開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問題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幼兒的游戲中通常會體現有關“婚姻”的主題,教師給予了支持。教師發現自己的“出現”擾亂了幼兒游戲時,立刻“退”出了游戲,立即回到了“旁觀式觀察者”的角色。教師瞬間角色的轉換保護了幼兒的游戲,讓幼兒保持了繼續游戲的興趣。
幼兒自發游戲有其自身發展的一般程式,一般不需要教師進行人為的干預。但是當孩子們在游戲時產生矛盾、發生爭執,出現危險行為,出現故意搗蛋行為,在建構的過程中出現建構性錯誤等等情況時,教師就必須給予幼兒及時的、有效的引導。教師適時地介入游戲可提高幼兒自發游戲的質量,是教師引導幼兒游戲的一種方式。如何把握尊重幼兒游戲的意愿,在尊重和支持中引導幼兒的自發游戲又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案例4:
主班老師熟練地彈起鋼琴曲《小燕子》,女孩子們變成了一只只歡快的小燕子“飛”去盥洗室上廁所了。配班老師進去的時候,廁所里鬧哄哄的。原來他們還在繼續剛在戶外玩過的“坐花轎”的游戲,這幾天孩子們熱衷于玩這個游戲,尤其是女孩子。“新娘子”正準備坐到由兩個小朋友搭好的轎子上時,老師立刻制止了他們。老師告訴他們盥洗室的地面有水,地面很滑容易摔跤。女孩子們顯然有些不高興,但還是根據老師的要求停止了游戲。老師答應他們下午戶外活動的時候再帶他們玩這個游戲。
案例5:
午休時間到了,大A班的孩子們都進入寢室做好休息的準備。還有三個女孩子和 一個男孩子在等待媽媽接他們回家。在教室的一角他們自己玩起了“小老師”的游戲。小男孩麟麟說:“我要當園長”。欣欣馬上就不同意:“園長只能是女的,你不能當。”妞妞說:“園長好像也有男的。”顯然,妞妞不是特別肯定自己的想法。在一旁的老師就接過妞妞的話:“妞妞說得對,園長也有可能是男的。”妞妞的看法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于是提議讓麟麟來當園長。
案例4和案例5中教師都對幼兒自發的幼兒給予了及時的引導。案例中女孩子在盥洗室里玩“抬花轎”的游戲,存在一定的危險因素。于是老師立刻制止了他們,并且跟他們解釋了原因。為了不讓他們覺得特別掃興,就答應戶外活動的時候再帶他們玩這個游戲。案例中孩子們之所以產生“園長只能是女的”這種看法是跟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系的,因為他們都稱幼兒園的園長為“園長媽媽”。經常聽老師或者家人提起“園長媽媽”,而很少聽到有人叫“園長爸爸”,所以有幼兒認為男孩子不能當園長。當欣欣和妞妞在游戲中產生認知和生活經驗上的沖突時,教師適時介入了幼兒的游戲。教師的介入就是教師對幼兒游戲的引導,使幼兒得以順利進行。教師及時對妞妞的觀點給予了強化,幫助其豐富了生活經驗,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劉焱在《幼兒園游戲與指導》中指出:“游戲不是“無目的”的活動,而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動。游戲就是游戲的目的,游戲者不追求游戲活動以外的目的。”幼兒自發游戲就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特殊的發展價值。幼兒教師應該對幼兒的自發游戲給予相應的支持。自發游戲的性質決定了教師應該保持幼兒游戲的獨立性和自由度,但這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言行舉止應該受到教師的保護和引導。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做一名有智慧的觀察者,在觀察的基礎上給予游戲適當的引導。
注釋:
1.常宏.幼兒園幼兒自主活動的引導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2.蔡洪菊,吳玨華.淺談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支持[J].學前教育研究,2007(07-08).
3.劉焱編著.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6.
參考文獻:
[1]劉焱編著.幼兒園游戲與指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