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學院 410004)
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創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今,世界朝著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加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不同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知與體驗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追求,這客觀上促進了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長沙窯陶瓷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研究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和對文化外交流不可或缺的實證,被認為是繼岳麓書院之后的湖湘文化的第二瑰寶,旅游開發價值潛力巨大。充分利用和開發長沙窯遺址陶瓷文化資源,將其打造成為生態人文旅游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對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長沙窯遺址位于長沙市所轄的望城區丁字鎮彩陶源村一帶,唐朝稱為石渚窯,因地處長沙市銅官鎮附近,故又稱為“銅官窯”或“長沙窯”,今學界約定俗成稱為“長沙窯”,它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遺址區域內分布著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是獨特而優質的資源。合理保護、弘揚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與開發好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資源,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對于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具體實踐,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將其作為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在《關于文化旅游的國際憲章》一文指出:“旅游和文化遺產內容之間的動態的相互作用,以及國際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文化交流、增加個人經歷的最重要的渠道,這個不僅僅是為了保護過去的遺存,也是為了當代社會和生活的發展。”1許多的研究者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將民族文化遺產有效融合于旅游資源開發中,他們認為民族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是競爭力的核心,反過來旅游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投資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教育和影響相關政策,實現保護、挖掘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
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正崛起為新型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基礎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開發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也成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選擇。2001年9月制定的《長沙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長沙窯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把長沙窯保護開發列入長沙“十五”期間文化產業重點工程,2006年長沙窯又被列為全國100個重大遺址保護建設項目。22012年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盛大開園,2014年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授予“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牌匾,長沙銅官窯成為湖南省唯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今,公園復古了唐至五代時期民窯風貌,吸引了世界目光關注,對望城一江兩岸生態旅游文化圈的形成、打造湖湘文化新名片,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軟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包含由經濟、軍事力量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價值觀、道德準則等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如今,提升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3在長沙建設國際文化名城、打造沿湘江兩岸文化產業帶以及發展現代旅游業等整體發展戰略規劃中,長沙窯陶瓷文化當仁不讓成為焦點,它以博大的包容性、開拓性、創新性體現了民族文化精神。長沙窯陶瓷文化不只是長沙的文化品牌,其文化內涵也是湖湘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它創造的釉下多彩、詩文裝飾、模印等以及所包含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都是可供利用的優質旅游資源。借文化旅游業繁榮來保護、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唐文化、湖湘文化,利于提高長沙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文化創造力,能有效提升長沙區域乃至湖南的文化軟實力。
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中涉及148棟民房、600多居民的搬遷,居民的安居樂業、兩型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多重問題相交織,要實現保護民族文化遺產與居民致富的目標,需要經濟增長方式向內生動力型轉變,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新支柱型產業來帶動長沙區域經濟產業的整體升級轉型。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資源不但發展潛力巨大,而且具有綠色產業的特點和優勢,結合湘江兩岸生態文化建設、長株潭資源兩型社會建設建,其意義與輻射力將更大。眾所周知,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大、涉及面很廣、綜合性強的行業,它的發展會聯動上、下游和互補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并能直接帶動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將長沙窯區域打造成一個集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和生態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具有高品位民族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旅游勝地,把民族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能有效推動長沙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長沙窯區域擁有豐厚的民族與陶瓷歷史文化遺產,千年的陶瓷歷史、燦爛的陶瓷文化、珍貴的陶瓷古跡、獨創的制瓷技藝、獨特的裝飾風格、融匯中外文化精美的陶瓷藝術品、絢麗的釉下多彩、繁多的陶瓷產品、唐文化的寫照,構成了長沙窯地域特色旅游資源。它不僅在國內舉世無雙,在世界上也可稱得上獨一無二的資源。我國已故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在《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一書中曾給予高度評價:“長沙窯是我國釉下彩的創始地,對宋以后陶瓷有極大的影響……為天下第一,也不過分。”4而世界認識長沙窯從唐代就開始了,在日本、泰國、伊拉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坦桑尼亞等29個國家和地區的古代遺跡中都發現了不少的唐代長沙窯陶瓷器。由此可見,長沙窯陶瓷文化資源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發掘并充分利用的寶藏。
一是鮮明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長沙境內風景秀麗,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集名人(歐陽詢、毛澤東、賈誼)、名居(毛澤東故居)、名山(岳麓山)、名水(湘江)、名寺(麓山寺)、名亭(愛晚亭)、名洲(橘子洲)、名書院(岳麓書院)、名窯(長沙窯)等于一體,自然景觀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交相輝映,融自然、民族文化、湖湘文化、現代文明于一體,高品位旅游資源,良好的空間組合,是發展中國中部旅游密不可缺少的優質資源。現在,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譚家坡遺跡館、覺華塔等,已成為可供文化旅游開發的優勢資源。長沙窯不僅是中國五大陶都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湖湘文化精神的代表,是長沙參與文化旅游競爭最具影響的文化品牌和優質資源。
二是良好區域聯動發展態勢。長沙窯、靖港古鎮與岳麓山是一個巨大的旅游“磁場”,成為湖南建設旅游強省的代表性產品。從宏觀區位的角度上看,長沙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長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從中觀區位的角度上看,它是湘、鄂、贛、毗鄰地區的中心;從旅游區位的角度上看,以長沙為圓心,半徑300公里內,有毛澤東故居、劉少奇故居、彭德懷故居、岳陽樓、曾國藩故居、炎帝陵、桃花源、南岳衡山等旅游熱點。與湖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五省接壤,客源市場廣闊,另外長沙處在京珠高速、上瑞高速交匯處,到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動車開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均匯集于此,極大提升了旅游的可進入和通達性,都為長沙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是較好民族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形式。“十一五”時期,湖南已從旅游資源大省逐漸轉向旅游產業大省,長沙旅游的特色重點突出歷史文化、現代文化、都市文化等,民族文化旅游業等到了長足發展,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不僅是湖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是湖南湘江綜合治理、兩型社會建設、城鄉一體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成果,進一步夯實了長沙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基礎。
一是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發展。2009年12月1日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2010年4月《中部地區旅游發展規劃(2010—2025)》出版,規劃范圍涵蓋湖南、湖北等六省,長沙成為重點規劃城市,以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保護為目的發展旅游。5長沙市抓住國家中部崛起機遇,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形成了以岳麓書院、岳麓山為品牌,以長沙窯、靖港古鎮、橘子洲、岳陽樓等為內容的大旅游區,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中長沙的銅官鎮發展以長沙窯陶瓷文化、唐文化為特色的民族生態文化旅游業。
二是湖南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湖南是一個現代文化多樣化的大省,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許多新業態,如湖南衛視“快樂購”首開電視營銷、民族文化演藝節目興起等,都擴大了湖南文化影響力,對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具有很強借鑒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長沙窯周邊地區旅游勝地的影響力,如毛澤東故居、岳麓山、岳陽樓等,促動長沙窯陶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此外,《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2—2015)“文化旅游”中明確強調要“完成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面建設”,都為長沙窯陶瓷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發展機遇。
三是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后續規劃與建設。2012年“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園后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民間資本與政府投資不斷加大,投資與建設范圍涵蓋了民俗文化、陶瓷文化、歷史博覽、沿江旅游、技術孵化、特色商街、度假酒店、藝術家創業基地、低碳高端居住等。完成這些規劃與建設,對長沙窯區域民族文化弘揚與傳承、環境承載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就業等方面將得到整體提升,也必將改善民族文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各方面支撐因素,從而實現長沙窯陶瓷文化資源巨大綜合效益拓展和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四是“申遺”機遇。成功申請加入世界遺產名錄能提高民族文化遺產資源的知名度,能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2001年起,長沙銅官窯遺址就著手開始進行申遺的相關工作,加大對遺產區域的文化遺產搶救、保護與修復工作,并成立了長沙銅官窯遺址保護開發協調領導小組,全面加快了“申遺”步伐。把握這一機遇,長沙乃至湖南必將迎來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大發展。
綜合以上的分析確定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思路。整體開發思路是:以長沙生態文化國際旅游區和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以整體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以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依托,以民族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為重點,整合旅游資源實現區域聯動,進一步優化空間與功能布局,發展壯大旅游產業規模,提高旅游與服務品質,將長沙窯區域建設成為民族傳統文化、陶瓷文化、唐文化等集中體現的大旅游區,使民族文化旅游業逐漸成為長沙生態富民型支柱產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將分散資源整合,政府與企業聯合融資、共塑品牌,把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區整合建成國家5A級旅游區,實現品牌集約化的轉變;二是依托長株潭、聯動湖南整個東部區域。借助與依托岳麓書院、炎帝陵、毛澤東故居等旅游品牌,采取差異化發展策略,聯動湘東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圈,與周邊地區一起構建旅游經濟一體化,共建市場,形成大產業、大開發的區域旅游發展格局,實現共用資源、互通信息、共享利益;三是文化與旅游互助、集群發展。重點突出陶瓷文化、唐文化主題,促進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的互動融合,針對不同目標游客開發不同主題性文化旅游產品,建設一批反映陶瓷文化、唐文化的主題街區、景區、景觀,設計體現民族文化主題陳展覽、主題活動和特色旅游紀念品等,使整個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得以延伸,文化旅游產業也向集群化發展;四是生態富民、和諧發展。長沙窯區域的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應做到在滿足游客旅游消費需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居民休閑消費需要;在保證游客旅游體驗質量的同時也要滿足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在滿足旅游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挖掘、修復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居民提供就業致富渠道,把民族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生態富民型支柱產業。
一是優化布局,形成旅游版塊。重點打響一個品牌,即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并推廣“夢回大唐、天下名鎮”旅游形象;構建兩條交通景觀軸,即橘子洲—銅官水上交通景觀軸,長沙—銅官公路陸上交通景觀軸,形成水陸聯運的旅游產業帶;重點開發三大板塊:第一版塊是文化旅游,重點開發建設古鎮街區、陶瓷交易展示區、演藝中心、藝術家村與石渚湖公園等,地點在彩陶溪以南、湘江以東;第二版塊是安縵文化度假區,銅官窯遺址公園以東、彩陶溪以北,建設七星級安縵度假酒店、企業家會所等;第三版塊是高端地產,選址在月亮島街道銀星路以北、黃金大道以東區域,建設高品質樓盤與配套設施等。
二是突出主題,開發專題旅游。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要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支柱,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雖然它的資源豐富且品質很高,具有很強后發力,但是要將民族文化直觀展現在世人面前,需要借助活動、演藝、展示等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突出長沙窯陶瓷文化主題的前提下,開發遺址公園專題旅游,如陶瓷制作體驗專題游、唐文化尋根游、古窯祭祀游等,以此豐富和提升民族文化感染力。6
三是突出重點,合理設計旅游項目。依據長沙市旅游版塊以及產品的市場影響范圍來確定旅游項目和產品等級與品位。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龍頭,與靖港古鎮聯合形成“今古奇觀”的世界級文化觀光體驗產品;按照體驗“民族文化、唐文化、陶瓷文化、湖湘文化”定位目標,將其建設成為世界陶瓷文化景區,塑造世界級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區。因此,要突出這一龍頭項目的建設,加強民族文化主題旅游產品策劃、設計與營銷,使民族遺產文化旅游項目的參與性進一步強化,實現長沙窯區域建設成體現民族文化、陶瓷文化、唐文化、湖湘文化內涵的文化生態旅游區目標。
四是優化景觀,加強遺產保護與生態建設。原有的長沙窯區域面積在縮小,原生態環境遭到較嚴重破壞,需要亟待搶救與保護,景觀的設計也需要進一步優化。現在的旅游者追求的旅游目的是希望旅游地能帶給他們美的享受與體驗原生態文化與民俗,因此,在著手開發長沙窯陶瓷文化旅游資源時應遵循“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原則,注重生態與循環經濟,合理利用,使民族文化旅游業發展與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向互動,讓民族文化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是整合資源,培育主體市場。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整合六要素協調發展,需要借助旅游主體市場來組織實施,在長沙窯區域構建一個整體的民族文化、陶瓷文化、唐文化旅游區,實現旅游資源和品牌的整合也同樣如此。因此,要通過資本、資源整合的方式實現集群開發,產品運營和品牌推廣協調推進,以確保長沙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另外在考慮旅游市場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當地居民的參與性,他們也是主體市場的組成部分,應當構建多渠道讓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民族文化旅游開發與建設,使他們從中受益致富。
注釋:
1.周武忠.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共贏[J].藝術百家,2006(7).
2.李建毛.湖湘陶瓷②長沙窯卷[M].長沙:湖南美術歘版社,2009.
3.何偉軍,曾德賢.文化軟實力: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N].光明日報,2012-5-30.
4.易中華.唐代長沙窯陶瓷裝飾藝術的審美特征[J].裝飾,2006(3).
5.國家旅游局.中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2010-2025)[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6.曹詩圖,魯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探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