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628017)
《歌曲分析與創作》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重要必修課之一。本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培養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歌曲創作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分析各種體裁、題材音樂作品的能力,對今后的教學和開展有效音樂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從近年畢業生的情況來看,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能為中小學生進行歌曲寫作輔導、譜寫出較好旋律的歌曲、參與社會群眾文藝活動的佼佼者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卻也能引起我們足夠的反省。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忽視了普修學生與作曲專業學生的不同,沿用作曲專業學生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問題。探究一個適合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歌曲分析與創作》課程的有效教學模式事在必行。
教學中不能太快進入到實質性的創作階段,以引導學生欣賞、演唱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大量經典歌曲作品,激發學習興趣與創作欲望為切入點。在學生對歌曲創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后,挑選一些優秀的歌曲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講解,從記譜、結構、節奏、旋律走向、主題發展等等的技法分析中讓學生體會創作樂趣和歌曲內涵。將歌曲創作的基礎理論穿插其中,理論講述以簡練、實用為原則,表述簡單化,注重興趣與實操能力的激發與培養,避免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進入實踐階段后從簡單要求開始,要求從創作兒童歌曲開始;開始要求學生從一個音樂動機、樂節、樂匯、樂句、樂段的創作入手;從純旋律創作到帶歌詞創作;從創作一個成功的主題到主題的進一步發展;最終進行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風格歌曲的創作。在掌握了歌曲創作基本技巧后,將教學要求再回歸到對不同類型的優秀歌曲深入分析上,一方面是學習經典作品的創作方法,另一方面學會用專業的作曲知識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
民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歷代先賢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往往很深刻、很直接的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它的藝術特征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值得我們探索研究發揚傳承。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民歌曾哺育過許多的文人、音樂家和職業藝人。至今仍是作曲家們不可缺少的養料和創作素材。
“改編”一詞涵蓋面頗廣,“改編”既包括比較簡單的移植、剪接,又包含大量創造性的改編、創編。民歌改編通常是選取已經廣為傳唱或被群眾接受、喜愛的民歌予以改編。由于旋律已經易于被大眾熟悉,聽眾很容易理解和欣賞,因而能體驗到歌曲創作的藝術趣味,在此基礎上也能較快地熟悉各種歌曲的結構,并體味到其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從已經熟悉的旋律開始逐步了解歌曲的整體結構,這對于初學歌曲創作的學生是一條既便捷又能激發興趣的入門之路。
電腦音樂在我國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廣泛應用于音樂創作、音樂教育、樂譜制作等工作中。它的出現對傳統歌曲創作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改“紙上談兵”的教學模式。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響的藝術”,沒有音響的歌曲創作分析講解是缺乏說服力的,而電腦音樂技術的發展,使得可以將自己的情感用音樂表達出來并使之成為音響。能聆聽、欣賞自己親手制作的音樂作品的感受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這有利于歌曲創作教學的深入和推廣,電腦音樂技術的應用使得音樂的創作、制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有利于大批優秀的音樂作品出現。對推動音樂創作事業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教學班、年紀或是系部、全校為單位舉辦各種形式的創作歌曲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借鑒別人的創作經驗,創作技巧、技法,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的平臺。其意義之一就是在學生中引發歌曲創作的熱潮。讓全體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雖然參賽歌曲作品的質量和水平難免參差不齊,甚至會稍顯稚嫩。但這是他們懷揣夢想,用字符和音符紀錄現實生活、抒寫人生體悟的一種有益嘗試,所以說這是一種音樂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也不為過。
更重要的意義還是一種“觸發”的作用——它觸發學生對歌曲創作的熱情和積極的參與意識,這在大學時代已經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但由此引發的無限可能性才是我們最終期待的。
本文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歌曲創作與分析》課程教學模式這一領域進行了一些思考、探索與研究。分別從“聽唱分析入手、從易到難、民歌改編、電腦音樂技術、創作歌曲比賽”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設計與嘗試,并且所有的相關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可操作性,經過了長期教學實踐。
作為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要時刻關注音樂教育中的歌曲創作教學的發展,在 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要結合教學的特殊性,不斷的思考研究,堅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能構建起一個符合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目的、適合于音樂教育專業特點、理論性、實踐性合理融合的、最佳教學模式的《歌曲分析與創作》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趙玉龍.歌曲作法教學師范特色的探索[J].音樂探索,1998(04):64-68.
[2]李閩.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開展創作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藝術教育.2007(10):38-39.
[3]楊永平.川北民歌藝術特征分析[J].黃河之聲.2014(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