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農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之后,改革開放的春風沐浴著兵團,兵團以強大的生命力,迎來她的第二次輝煌。
整頓邊境農場,穩定腹心農場,重點南移,全面部署兵團發展戰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興辦家庭農場,開放對外交流……
在這一系列政策的背后,離不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兵團的關心和支持。
一、鄧小平始終關心兵團事業發展
鄧小平理論,既是鄧小平自擔任中央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后,形成的系列理論集成,又是伴隨著黨和國家各項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過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兵團時,鄧小平是參與者。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兵團時,鄧小平又是決策者。兵團成立前,鄧小平對兵團的建設與發展曾給予大力支持。1952年1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專門就新疆財經問題下發意見,同意“新疆軍隊已進口的農具約四五百億,因軍費中已無力支付,中財委準予報銷,進口皮鞋所免的關稅由財政部撥付轉賬。”1953年10月,鄧小平出席全國糧食工作會議,代表政務院作關于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講話,再次給兵團糧食生產和國營農場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此后,兵團確定“就是要發展生產,逐步建立正規化國營農場”。
為打破制約兵團建設與發展的瓶頸,鄧小平在優化兵團管理體制,解決兵團勞力和管理與技術人才缺乏問題上給予了更大的關心和支持。1957年12月,國務院對兵團人員待遇進行了規范,完成了兵團班以下人員的復員和轉業,在兵團開始實行工資制,為逐步過渡到正規化國營企業奠定了基礎。是年,中央確定給予8000萬元的補助,為兵團擴大再生產提供了投資保障。
1962年,在處理“伊塔事件”中,鄧小平指示兵團發揮更大更直接的作用,并要求加強兵團武裝力量,組建值班連隊,要在中蘇邊境建立國營農(牧、林)場帶。鄧小平還特別強調,值班連隊“上去了就不要下來”。當年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兵團兩年內組建300個民兵值班連。
除重視兵團穩定新疆的作用外,鄧小平對國營農場的經濟發展也作過重要指示。1965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確定了“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善工業布局”的方針,同年9月,兵團在喀什地區建立了農三師,在農二師建成米蘭農場(今二師三十六團)。鄧小平于1966年3月31日視察西北時,在蘭州聽取新疆工作匯報,指出:“新疆大有可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搞民兵師……你們要把北部邊界一塊一塊地經營起來。”在他的關心下,國家對兵團在財力上繼續給予大力支持,先后劃撥9.89億元,用于兵團的建設、行政經費和人員安置。
鄧小平的一系列決策,推動了兵團的快速發展,為兵團在新疆全面做好屯墾戍邊和民族團結等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鄧小平為恢復兵團指明方向
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十年動亂”中兵團被撤銷,新中國的屯墾戍邊事業步入低谷。面對兵團撤銷后出現的新情況,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決定恢復兵團,并精心安排做好了調研。鄧小平對需要恢復的兵團定位為:“不僅是新疆經濟建設的力量,而且是新疆安定團結的力量,鞏固祖國統一的力量,增強民族團結的力量。”
鄧小平于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組織召開了全國國營農場工作會議,將劃分給各縣的原兵團國營農場一律恢復原有建制。在他的指示下,國家農墾總局提出了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他專門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工作。此后,新疆農墾系統的各國營農場進行了系列改革,實行“三定一獎”制度,生產迅速扭虧為盈。
1978年9月29日,鄧小平還指出:一定要按照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好連隊、班組,并與“定包獎”的責任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大大地調動了農場干部和職工的積極性,使經濟效益得到全面提高,全國農墾企業扭轉了連年虧損的局面,而后出現了連年盈利的大好形勢。同時,也為國營農場經營體制的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1981年7月1日,鄧小平批示:“請王震同志牽頭,約集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對恢復生產兵團的必要性,作一系統報告,并為中央擬一決議,以憑決定。”8月10日,鄧小平偕王震、王任重同志視察新疆。
鄧小平在聽取新疆黨政軍主要負責人的匯報后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是穩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恢復。”鄧小平回到北京后不久,在中南海一次重要會議上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起來確有必要。組織形式與軍墾農場不同,任務還是黨政軍相結合。”
根據鄧小平的幾次指示精神,9月22日,國家農委黨組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向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提交《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從防御霸權主義入侵、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建設社會主義富強、文明的新疆的戰略考慮出發,建議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體制。12月3日,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了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國家農委黨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決定簡述了恢復兵團的重大意義:“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發展農墾事業,對于發展自治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防御霸權主義侵略,保衛祖國邊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恢復,使幾百個新興居民點在天山南北亙古荒原上崛起,形成我國內陸干旱地區獨具特色的機械化、集約化、大規模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成為新疆重要的生產建設力量和維護社會穩定力量。
三、鄧小平為兵團再創二次輝煌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時期兵團的建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內涵,鄧小平理論為兵團再創二次輝煌提供了制度保障。1983年起,兵團對原有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推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廣大職工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此后,兵團先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將國家對農場的“統收統支”財務制度改為財務包干制度,鼓勵職工自籌資金創立并發展庭院經濟,實行多種所有制并存,鼓勵發展集體、個體經濟,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行企業承包經營等。1988年,國務院對新疆開放工作作出專題部署和安排,這對更好地發揮兵團屯墾戍邊作用,為兵團“再創二次輝煌”提供了強大動力。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恢復兵團的歷史性決策,強調:“要繼續發揮戰斗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作用,特別要永遠是戰斗隊。”并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這同樣是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對兵團在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具有戰略作用的肯定。
從執行“三個隊”任務到成為“穩定新疆的核心”,這些都標志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兵團戰略地位認識上的新飛躍,為兵團的恢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單位:三五九旅精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