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婭!卓婭!/你聽到了嗎?/在亞洲的土地上,/有你一位最好的朋友,/她生在和平美麗的中國,/她,愛祖國愛人民和你一樣。/雖然沒有同你見過面,/她卻有著同你一樣的理想。/她活著的時候,/永遠以你作為榜樣!”
1954年,還不滿15歲的王孟筠躺在病床上寫下了這首詩。卓婭是前蘇聯著名的女英雄,王孟筠由于患了耳聾、偏癱等疾病,說不了話,就寫詩明志,告訴別人她心中所想。
王孟筠還不到13歲時,就瞞著母親,虛報年齡,參軍進疆,在八一鋼鐵廠做選礦石工作。她忘我地工作,累病了,仍堅持工作,不幸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最后病勢加重,成了耳聾、偏癱的殘疾人,只能住院治療。
回到農場后,王孟筠一心想要通過努力工作,把住院一年多的時間補回來。但政治處認為她是殘疾人,實行供養,因此沒給她安排工作。
得知這一消息后,王孟筠又氣又急,找到時任八一農場政委王壽臣,“質問”道:“王政委,不給我工作,叫我閑著?”王壽臣心疼她,勸她說:“你先休息一段時間,等身體恢復了再工作。”
“不給我工作,我自己去找工作干。”王孟筠沒聽王政委的話,雖然還沒有完全恢復,醫生囑咐她不能走路,但她仍每天拄著拐杖,到處找事做。王壽臣拿她沒辦法,便讓人通知王孟筠去刻印小報。
重回工作崗位,王孟筠比以往更認真、刻苦。她日夜“練筆”,長宋、仿宋、楷體、黑體都寫得和鉛字一樣,一小時能刻1000多個字。
1956年秋天,從六師走出去的著名作家王玉胡,專程回到八一農場采訪王孟筠,撰寫了長篇通訊《生命的火花》,國內各大報刊相繼刊載。1962年,王孟筠所在團場的宣傳干部鄧普根據報告文學編寫的同名電影劇本,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1963年鄧普的中篇小說《軍隊的女兒》出版,王孟筠的事跡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中國的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