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近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取消280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的最高零售價。此次“松綁”政策出臺,被不少人士看成是解決目前市面上廉價藥一藥難求的有效方式,也被一些分析機構稱為我國醫改的關鍵一步。
低價藥不等于質量差的藥。有些經典老藥由于臨床使用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并不比一些新藥差。近些年,由于不少低價藥品的成本價格猛增,在招標壓價及零售價不能靈活上調的影響下,制藥企業供應積極性顯著降低,一些常用藥甚至出現斷貨。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多地出現了治療甲亢的甲巰咪唑、心臟手術所必需的魚精蛋白等藥品一藥難求的現象。部分消費者不得不通過高價購買的方式從中介或第三方獲取藥品,而這不僅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還造成了部分游資囤積現象,使得斷貨愈演愈烈。
針對這種情況,此次公布的《關于做好常用低價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的意見》中,對于納入國家和省級低價藥品清單的低價藥品,取消了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指導價,由生產經營者根據生產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自主制定具體零售價格。對于臨床必需、用量小、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試行國家定點生產、統一定價。
雖然此次并沒有公布最核心的藥品目錄和定價,但取消低價藥品最高限價的明確表述,給很多藥企帶來了新的贏利點,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將大大提高,部分廉價藥市場將得以恢復。
不少人擔心,低價藥品限價取消,會否造成藥價上漲,從而增加患者負擔。對此,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低價藥品大多是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比較激烈的藥品,放開最高零售限價,市場實際交易價格不會出現普漲現象,即使一些藥品因原輔材料上漲需要調整零售價格,由于有日均費用控制,價格變動也是可控的,而且低價藥品報銷標準較高,基本不會增加患者負擔。
此外,低價藥品和高價藥品之間大都存在一定替代關系,合理調整低價藥品價格,有利于醫療機構優化用藥結構,減少高價藥品使用,從總體上看有利于醫藥費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