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艷 (黑山縣文化館 遼寧黑山 121400)
試論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環節
邢 艷 (黑山縣文化館 遼寧黑山 121400)
和諧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等三個方面,可見其中的人是影響和諧文化的重要因素,而農民又是農村文化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步伐。在中國4.9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3%,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已經嚴重束縛了和諧文化工作在新農村的開展。由此可見,在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刻不容緩。我認為需從以下幾方面來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
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道德主要通過社會輿論,樹立道德榜樣,塑造理想人格,培養內心信念等方式,指導人們按照一定的善惡觀念決定自己的行為,推動社會形成一定的主流風尚,調節和規范不同層面的社會關系,從而保持和維系一定的社會秩序。農民有了健全的道德精神,就可以用道德來調節社會關系,緩解人們精神世界的問題,因此加強農民道德建設,是建設新農村和諧文化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本著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的原則,以學習和實踐社會榮辱觀為契機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道德風尚,使“八榮八恥”滲透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內心,轉化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要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通過舉辦座談會、研討會、萬人答卷、大型知識競賽和農民道德宣傳日等活動來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使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進村、入戶;也利用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教育陣地,廣泛進行文明常識和科學生活方式教育,引導農民學習科學知識、抵御封建精神迷信、增強文明生活意識,養成文明行為習慣;也可將一些道德規范創作成歌曲、快板、相聲等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進行演出宣傳。如我縣大虎山鎮文化中心的老年活動團就將“八榮八恥”編成歌曲,經常在各村的文化廣場進行演出,使“八榮八恥”深入人心,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每個鄉鎮政府要建立起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民科技培訓基地,并設專人負責,不定期地對其轄區內的農民進行科技項目培訓。
培訓遵循“切合實際、形式多樣、先進實用、講求實效”的原則;培訓內容根據農民生產經營、日常生活的需要確定,包括特色農產品生產、特種養殖、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培訓方式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舉辦講座與印發資料相結合,現場講座與電視、廣播、錄像相結合,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本地專家與邀請省、市科研教學單位的專家、學者、當地的勞動模范能手授課相結合;培訓時間應以短期知識培訓為主,充分利用農閑季節特別是冬季。
在2005年國家文化部推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時,我縣段家鄉文化中心有幸成為試點之一。利用省文化廳統一下拔的電腦、投影儀等設備,文化中心每周星期二、星期五都組織農民在小會議室通過大屏幕觀看網上的農業科技小片、畜牧養殖信息等,使廣大農民認識了新的文化載體——互聯網,充分享受著網絡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文化中心的領導看到了農民對電腦知識的渴望、對互聯網的好奇心,抓住時機立刻又開展了7期電腦與互聯網知識的培訓班,使廣大農民也學會了網上沖浪,懂得到網上去給豬、牛看病,到網上去查尋農產品的價格,到網上去看地方小戲……
通過多種途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廣泛開展農民法制宣傳教育,著力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為農民營造良好的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從而推動新農村和諧文化的建設。
1.在農閑季節,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縣電視臺、廣播電臺適當開設一些法制講座、法與大眾等專欄,宣傳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常識、典型案例。
2.組織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志愿者,組成法律知識宣講團,建立專業化普法宣傳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活動。針對農村集市人流、信息流比較集中這一特點,我縣每年在普法宣傳日都組織廣大法律工作者直接把宣傳窗口搬到了集市上,通過設點服務,一方面向群眾宣傳各項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一方面由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現場接受群眾的法律咨詢,現場解答群眾的疑惑,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3.實施形式多樣的“送法下鄉”活動。采取放映法制電影、舉辦法制文藝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農民宣傳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
對于當前農民來講,提高素質的主要途徑是培訓;而對于農村兒童而言,則要讓他們系統地接受學校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兒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未來,是將來新型農民的后備軍,只有他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成果才能得到繼承和發展。因此要重視農村教育的軟件、硬件投入;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鼓勵各大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主動到農村任教,增強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全面普及好九年義務教育,直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保證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對于輟學兒童老師要做好其思想工作,引導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使他們重返校園。
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新農村和諧文化的重要環節,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靠搞形式主義的活動不行,靠搞轟轟烈烈的活動也不行,需要各級政府、各級文化、教育主管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提高農民素質,以促進和諧文化工作在新農村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