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鋒 (杭州市下城區文化館 浙江杭州 310000)
淺談藝術的美與丑
鄭雪鋒 (杭州市下城區文化館 浙江杭州 310000)
本文從梵高代表作之一《農靴》的不同解讀入手,形象論述了藝術美與丑的相對性,用哲學解釋學的觀點分析了對藝術美與丑的不同認知,提出了對生活的理解就是對美的理解。
梵高;美與丑;理解
在現代生活中,藝術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漫步現代城市,從市中心各具特色的城雕到道路兩側精心布置的花園,從夜光里閃爍的霓虹到酒吧里彌漫的歌聲。藝術的點點滴滴,在裝點著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哥特式建筑的尖頂到中國古典園林里的小橋流水,再到后現代藝術的夸張和扭曲,我們欣賞到不同的美,也心存疑惑,什么是美?怎么認識藝術的美與丑?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樣。
梵高有一幅名畫,畫了一只舊的粘滿泥巴的靴子。靴子沒有別致的造型,也不是干凈的、新的,所以做為一只靴子的形象他并不能引起愛時髦衣飾的姑娘對它的興趣,甚至普通的人對它也不會有絲毫的興趣。可以說,梵高畫的那只靴子,并不能在靴子本身上引起人們感官的愉悅,可以說所作為畫中的形象,它并沒有美感可言。但它為什么是一幅不朽的作品呢?海德格爾曾做了這樣生動的描述:從農靴露出的內聯外引的那黑洞中,突現出勞動的步履的艱辛,那硬梆梆、沉甸甸的農靴里凝聚了所有的不幸與困苦,靴上的泥粘滿著生活的沉重……。1從這幅畫里我們看到了被還原的真實的生活,看到了那個時代農夫的世界,看到了他們那充滿勞作、焦慮、辛酸的生活和命運。梵高在他的作品里展示了那個時代農夫的生活和命運,傳達了他要傳達的一切,他的作品因此而不朽。作為藝術的作品它又是美的。
對梵高這幅名畫不同的認知和解讀,就形象反映了人們對美的不同感受,也深刻蘊涵了我們對美的不同理解。首先,藝術形象的美與丑和藝術本身的美與丑并不總是一致的,藝術創作美也揭示丑,而藝術自身則是通過這種創作和揭示的真實和感人來獲得藝術的價值,即藝術本身的美。在中國美學史上,莊子第一個談到了丑的問題,揭示出丑中之美,認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體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強烈的精神之美。莊子指出美與不美是“應時而變”,2相互轉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3但藝術中丑與美轉化并不是隨意的,丑的形象必須要有內在的,能夠給人啟示、給人震撼、給人感染的精神力量,才能實現從丑到美的轉換。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塑造的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其丑無比,但他內心的愛光耀高尚,與愛斯梅拉爾達的美和善良相映成輝,照亮了整部《巴黎圣母院》。
其次,藝術的美與丑也在于作品對象的解讀。藝術美的魅力在于藝術的含蓄,熱烈而顯現的美是藝術的一部分,但含蓄而內在的美無疑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正如我們所說的,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因而藝術的美與丑也是具有對象性的。我國儒家經典之一《禮記》里說:“美惡皆在心中。”柳宗元說:“夫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紀英國唯心主義經驗美學的代表休謨說:“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心里見出一種不同的美。”4對著同一株曲折的梅,木匠眼里它可能是一無是處的廢材,植物學家眼里可能看到了梅的病態,而在詩人的眼里就有了“疏影橫斜水清淺”藝術美。同一幅作品在不同的人里也一樣,審美對象的審美觀、藝術鑒賞力、理解力、對作品原意解讀的能力都影響著對藝術美與丑的評價。這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就是人的前理解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著名的哲學解釋學家伽達默爾在其著作《真理與方法》中指出,“前理解是解釋學最首要的條件,是來自與同一事情相關聯的存在”。所謂前理解,所謂前理解,就是相對于某種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是在具體的理解開始之前已有的的某種觀點、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現為成見或偏見。因此,凡高的靴子在海德格爾的眼里看到了生活,在許多人眼里,看到的可能就只是一直破舊的靴子。其實靴子還是那只靴子,不同的就在于審美的對象本身具有的前理解不同。現代解釋美學更突出了這一點,藝術的美是歷史的,是藝術與審美者的交流中逐漸留存的。面對藝術的杰出之作,藝術歷史的名聲早已超越藝術本身而將我們征服。因而藝術的美與丑既是對象的,是個體的,卻又是延續的,群體的。
再者,藝術美與丑的相對。其實這也可以是總結性的,這是藝術上美與丑的核心,它意味著藝術的美與丑的相互依存和轉換。沒有丑的概念也就無所謂美的,而特定的丑又可能是另一面的美。法國啟蒙運動創始人伏爾泰在講到美的相對性是說:美往往是非常相對的,在日本文雅在羅馬就不文雅,在北京時髦在巴黎就不時髦。如果你問魔鬼什么是美,他就會告訴你美就是頭頂兩角,四只爪子,連一根尾巴……。這非常形象的描述了美與丑的相對性。又如他認為審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別其好壞的標準,又有特殊性,沒有絕對的規格。在一般性的協調一致中,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每個國家造成了一種審美趣味。5毛澤東曾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也曾說過:“美和丑因相互對照而顯著。”總而言之, “美既是永恒的,又是可變的;既是穩定的,又是流動的,兩者是對立的統一
最后,用一句美學大師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做結束,“美是生活”。對生活的理解就是你對美的理解,理解藝術的美與丑,從理解生活開始。
注釋:
1.海德格爾.孫周興譯.《藝術作品的起源》.上海譯文出版社.
2.3.陳業新.《莊子》.湖北辭書出版社,2004.
4.引自《西方美學史》.上卷 .
5.轉引自邢煦寰《通俗美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