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完善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探討
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長效機制配套政策;文化體制改革
作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行為及具相關制度與系統的總稱。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 2011年1月,文化部、財政部正式下發《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方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標準》,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我市黨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針對當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解決建議對策。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種類齊全、服務質量穩定、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規,科學的公共文化服務管制體系;三是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四是合理的公共資源配置,包括公共財政、土地、城市空間、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合理配置;五是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對照以上內容,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據統計,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類公共文化場館14個,(市文化館1個、縣文化館5個、紀念館2個、圖書館6個),市、縣級文化場館中,文化館、圖書館、紀念館等市、縣財政支出的單位基本能正常開放運營,發揮文化服務功能,但鄉鎮一級的文化場館大多形同虛設,多數鄉鎮文化站無獨立辦公場所,辦公條件簡陋。個別文化站大樓的鄉鎮文化站也是功能室被借用、占用或租用,有些文化站大樓被借用、占用或租用面積達三分之二以上,文化站使用面積大為縮減,鎮村級文化站(室)建設遠未達到攀枝花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內)建設標準。個別鄉鎮文化站設施簡陋,功能設施配制不夠,無法為基層群眾提供正常的文化服務,基層文化陣地日益萎縮。
全市有文化廣場285個,鄉鎮文化站(室)44個,村文化室44個,村文化室352個,在編人員44個,但各鄉鎮文化站極少開展文化活動,文化站的“文化專干不干文化”是普遍現象,站室虛有其名,處于癱瘓狀態。2012年,省文化廳下撥了一部分文化器材給各鄉鎮文化站,但省撥器材普遍存在管理和使用不到位的問題,大多數文化站未落實專人管理,一些文化站甚至將省撥器材外借其他單位使用,文化設施破損殘舊,閑置遺矢等現象明顯,基層文化隊伍的管理平亟待加強。
我市農村、社區開展的文化活動主要是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的“迎新年”“舞龍”等民俗活動,還有一些老年人組織的業余二胡、揚琴等傳統樂器演奏活動,而經常性開展的、更多群眾參與的歌唱、舞蹈、讀書、電影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較少,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對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文化活動服務群眾,娛樂群眾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則在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中形成了“文化荒謬”現象。
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是一個地區共同的文化財產,其保護和開發水平體現出一個地區的文化軟實力。目前,攀枝花市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個、市級19個、縣級41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全縣共普查出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413多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個,其他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9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少文物點的周邊保護環境破壞嚴重,擅自修繕文物,導致原貌損壞的現象仍比較突出。“平地迤沙拉談經古樂、仡佬族送年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口漸稀少,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消失的危險。雖然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水。
市藝術劇院、電影公司等文化經營單位建筑設施陳舊、電器設備老化,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工作人員演出經費、工資無法保障,長期處于停業狀態,處境困難。雖然縣域內有京明文化產業示范園和一些傳統的書報業、印刷業,全市文化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文化產業數量少、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發展滯后。不能發揮文化產業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促進作用。
鄉鎮文化經費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按照省、市有關要求,縣鎮兩級政府每年用于當地文化事業的經費應不低于本地財政總支出的1%。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絕人多數鄉鎮文化建發投入沒有達到此要求,鄉鎮文化建設經費普遍不足,導致文化設施建設滯后,部分鄉鎮甚至有嚴重滑坡和倒退現象。由于鄉鎮文化經費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多少,由領導根據活動情況來定,具有很人的隨意性,導致鄉鎮對站舍維護、場地建設、文體活動、訂閱報刊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經費,即使有投入,也與實際需求相距甚遠。
區、縣域內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大多是由鄉鎮自籌工資職工組成,工資偏低且常年承擔其他工作任務。文化站長或文化專干多是身兼數職,主管文化站工作的宣傳委員也是身兼數職,既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口常工作,義要做好兼職的各項工作,還要配合鎮政府各項中心工作經常下鄉,造成文化站長或文化專干“分身乏術”,勢單力簿,難以集中時間和精力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由于基層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不活,導致鄉鎮文化站人員編制不齊,職責不明,基層文化隊伍管理問題突出,從而影響了基層文化事業的穩步推進。
區、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作為農村文藝的主要輔導力量,很多人員既不會吹拉彈唱,又不會琴棋書畫,缺少文藝專長,有些還不懂基本的電腦操作,文藝專業人才奇缺,業務骨干相對薄弱,加上基層文化站(室)場地、經費缺乏等因素的制約,文藝人才培養和文藝作品創作激勵機制缺乏和不完善,致使是農村業余文藝隊伍發展緩慢,文化活動方式簡單、形式陳舊,內容缺乏創新。群眾所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基本屬于“即興活動”這一低層次的范疇。文化陣地的宣傳、教育、輔導、娛樂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群眾沒有多少吸引力。
在攀枝花市眾多文化資源中,除了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訂了保護規劃,其他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缺乏合理的保護規劃。保護責任機制不夠完善,有關部門和文物管理單位對文物保護宣傳工作不夠,造成社會對文化、文物保護意識淡薄。縣域內獨具特色的古色、紅色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
攀枝花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有限的財力投入無法充分保障文化陣地建設,更缺乏引導全民參與文化事業的機制,社會仍將文化事業的發展定位為單一的政府職能范疇,社會參與意識薄弱,文化事業捐贈模式較少,民營資本進入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管理的步伐緩慢,縣、鎮兩級文化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于其他縣區。
文化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提升,目前,揭西縣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仍然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在舊的管理機制下,政府包辦了文化事業,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各種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的投資渠道還遠遠沒有建立健全起來,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支持和配套政策,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界定及其關系不明晰,導致社會對發展文化產業存在顧慮和誤區。同時,由于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不活,缺乏科學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縣域內的文化產業發展亦步亦趨,并未完全邁開步伐,顯得小型、零散,檔次和水平不高,活力不足,后勁不足。
1.要建立資金持續投入機制。在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的同時,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列入縣、鎮則政預算。資金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加大文化投入是發展農村公共文化的必要條件和前提,應把文化建漫經費列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按照政府每年用于當地文化事業的經費應不低于本地財政總支出的1%的比例,按時足額撥付資金用于文化站站場設備、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修護,文物修繕和維護,文化活動的開展,以及農村特包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確保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健康發展。
2.要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納入黨政工作考核范疇。部分鄉鎮領導沒有認識到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意義,片面認為“發展經濟是硬道理,文化建設是軟指標”,“搞經濟是掙錢,辦文化是花錢”。在一些鄉鎮,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很少有人認真去抓公共文化建設的事。因此,要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重要的政績來考核,納入鄉鎮四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范圍,把農村文化建設、農民文化活動列入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確保農村公共文化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3.要建立人才技術保障機制。按照文化站的編制配齊文化專干,采取多種形式引進文藝或技術人才,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長年活躍在農村基層的文化人才隊伍,并及時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有人干事、能干成事。
1.切實抓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鎮、村文化站(室)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抓好基層綜合文化站的“一場”(即文化廣場)、“一院”(即影劇院)、“六室”(即圖書室、展覽窒、輔導培訓窒、舞廳或排練窒、老年活動室、少兒活動窒)的建設和各場室的設備器材的購置。
2.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嚴格執行有關規定,規范文化設施、設備的管理使用,加強對公共文化設施的管理,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提高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嚴禁基層文化設施被擠占、挪用,對被擠占、挪用的文化設施或場地要堅決予以收回。同時對當地文化、教育、體育、青少年、科普、老年活動場所等現有文化設施,實行資源共建共享。
3.提高文化“三下鄉”和“文化惠民”工程服務覆蓋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認真組織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和以文化“三下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惠民”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健全管理制度,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建立縣、鎮、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讓更多的農村農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給農民更多機會參與豐富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和滿足農村群眾在精神方面的渴望和需求,切實保障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1.完善文藝人才培養、文藝創作激勵機制,加大文藝價值宣傳力度,通過抓好典型、打造品牌,提升知名度等手段,營造政府、社會整體關注文藝的良好氛圍,引導文藝業余愛好者將群眾喜聞樂見的價值取向作為創作主流標準,讓文藝創作健康發展。
2.針對縣文化館、潮劇團、鄉鎮文化站缺乏專業文藝人才的現狀,可以考慮適當提高待遇,吸引專業人才,以帶動和提升文藝人才素質,加強文藝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和完善文藝人才培養、文藝創作激勵機制。
3.加強農村文藝隊伍建設,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素質和能力為重點,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加大培訓力度,采用多種形式對農村業余文藝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適應新形勢下要求的新技能,如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電腦操作與維修等,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保證有效開展文化活動。同時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藝術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加大文物資源保護的投入,對文物資源的價值和地位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文物資源保護重要性的認識,營造社會、政府共同關心、支持文物資源保護的良好氛圍。主管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繼續完善文化保護規劃和工作制度,大力抓好文物的維護管理和文物資源周邊環境的整治,對現有的文物、古遺址、古建筑、革命史跡等文化資源開展有效保護,使傳統民俗、工藝美術、戲曲、書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傳承,讓具有濃郁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開發,為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在積極爭取上級文化專項資金和本級財政落實保障的基礎上,認真做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政府引導機制建設,形成社會關注文化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引導社會對文化事業建設自主參與。加強文化事業捐贈模式的建設,拓展文化事業捐贈的形式和途徑,落實捐贈者的榮譽待遇,力爭獲取社會的價值認同。加快民營資本進入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管理步伐,對民營資本進入公共文化事業進行政策傾斜和扶持,使政府在文化事業建設的職能定位上,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和“服務文化”轉變。
1.進一步落實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會議精神,統籌規劃,加強指導,推進和加快電影公司、影劇院、潮劇團的改制工作,明確改制后的建制、定性問題,以增強企業的經營活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電影行業,改造影劇、電影院基礎設施和提升技術力量,力爭盤活和優化國有文化資產。
2.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積極制定文化產業各個門類準入標準,制定和完善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等方而了以文化產業優惠,鼓勵社會資金投辦文藝演出業,文化娛樂業、藝術培訓業和其他文化產業,使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繁榮有序,以適應群眾的文化娛樂消費需求。
[1]《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方案》
[2]《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標準》
[3]《關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
陶元竹,女,中國黨員,攀枝花市文化館副館長,四川省群文協會理事,四川省藝術攝影協會會員,攀枝花市第八屆政協委員,攀枝市第九屆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攀枝市藝術攝影協會主席,攀枝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攀枝市第六屆青年聯合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