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夏林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7)
“路在何方”
——論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民間藝術
徐夏林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7)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然而在全球化、現代化、科技化的浪潮中,民間藝術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形態,在這場強大且勢不可擋的文化變革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民間藝術正逐漸走向衰落與蛻變,形成了現階段民間藝術的基本狀態。怎樣傳承與發展民間藝術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民間藝術;衰落;蛻變
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中,勤勞、善良、淳樸的勞動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它們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深受勞動者的喜愛,正是這種文化,一直被稱之為“勞動者”的藝術。由于這種藝術是由民眾自己創造,自己使用和欣賞、供群體自娛自樂為目的,因此,人們又把其稱之為“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是最豐富、最生動、最質樸、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組成部分,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傳統信仰豐富的形象反映;它以簡潔的造型、多樣的功能滿足勞動人民精神和物質上的多種需求,體現了民族的哲學觀念、情感氣質、文化意識和心理特點。
時至20世紀,中國進行著翻天覆地的全面變革。這場變革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由農業手工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現代化潮流當中。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民間藝術,同樣受到這場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總觀中國百年歷史履跡,民間藝術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革而呈現出的衰落與蛻變,正是現階段民間美術表現出的兩種基本態勢。
首先,就實質而言,伴隨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推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的觀念、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帶入國內。西方世界所策動的工業革命,構成了現代化發展模式的一般演繹趨勢,以其征服自然的強大力量,向全世界提出了“現代化”這個史無前例的主題。這一發展模式從一開始就被視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意味著“文明”與“進步”。在它的光環之下,現代人義無返顧、勢不可擋地去擁護、支持……,包括西方人所特有的闡釋方式——對以西方現代化為主題的邏輯規定性所顯示的工業生產方式和科學世界觀的普遍認同。隨著中國大眾對現代化變革從一種被動承受到滿懷理想的接受和參與,民間藝術的原生態創造也逐漸離去。百年中國民間藝術也隨著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日益解體,其生存土壤也遭到嚴重破壞。
就民間藝術的衰勢而言,創造主體的喪失顯然不同于一品一物的毀棄,它是由內在因素所決定的。正如學者呂品田認為,社會經濟結構和精神世界的裂變,對創造主體的本土文化人格構成了摧毀性和異化性質的影響。現代工業的崛起,改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格局。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隨著經濟結構的二元化相應改變,以現代城市為中心,工業生產構筑起向外輻射的商品經濟網絡,它對原料和市場的需要,分裂了在自然經濟結構中保持統一的生產和消費,遠方市場對農民、手工業者的生產和消費的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大量的農民經不起工業化生產的沖擊被迫離開村莊走向城鎮,于是形成了以新興產業工人為主體的現代市民群體。他們不僅身心認同現代工業生產,同時更是推動現代工業化進程的主力軍;他們已不再是涌向城市前的農民,而是這個時代風尚的主導者。社會主導力量的歷史性轉移,使得農民的社會地位一下子跌落千丈,失去了所謂的“天大地大,農夫為大”的自信。西方依仗自己的工業優勢營造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的滲透,使現代中國人普遍懷有一種文化自卑心理。于是,支撐傳統價值的社會心理基礎開始動搖,人類的一切問題都用科學的方式來認識和解決,傳統的價值認可從整體上被認為是一種非科學的體系,許多傳統文化因素和形態,被現代的中國人視為迷信、落后、土氣,而一點點的遭到遺棄。無論有沒有意識,或者現代的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他們越來越信仰科學世界觀的“西洋景”,他們不再拘泥于古代圣賢的道德訓誡,不再順從長輩老者的意志,認為老一輩傳下來的東西已經毫無科學根據,或者說一種唯科學的思想正在成為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思想,盡管他們在很多理解上難免膚淺、簡單或者混亂,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民精神世界的“科學化”猶如釜底抽薪,使民間藝術原生態不可挽回地喪失了它的創造主體。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伴隨現代化的進程慢慢解體,為民間藝術生存必備的土壤也不復存在,鄉土不存,民意的鄉土情懷也就失去了寄托,雖然事態尚未發展到絕跡的程度,但是民間藝術剩下的只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一種獨特的將要逝去的文化情懷……。一些曾經具有主導地位、傳承純粹的創作主題群,現在已經是鳳毛麟角,正在日益趨向于邊緣化、老齡化、孤獨化。至于那些與他們的鄉土信仰、社會習俗、生產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東西,也漸漸失去其原有意義、形式和繼續存在的人文基礎,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如江河日下,頹勢難逆。
盡管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民間藝術的消亡。但是,隨著現階段特定的社會發展情況,民間藝術將以一種新的蛻變方式重新定位于當代社會存在下去的意義。例如一些傳統的民間繪畫或手工藝品,以反映當代社會現象為主題的新興年畫,純粹用于觀賞或者把玩的泥塑、橄欖核雕刻,僅用于節日慶祝或兼具廣告目的的社火、龍燈,還有被稱作“中國迪斯科”或“中國式街舞”的秧歌,甚至任意的裝飾性紋樣……,人們都可從感受到民間藝術在變革時代的蛻變之味。與原生形態的整體衰勢恰好形成鮮明對比,它們在城市和深受工業化影響的鄉鎮地區生機勃勃地發展著。
整體地來看,民間藝術的蛻變形態呈現出:生態脫俗化、功能審美化、結構零散化,三種主要的變化趨勢。人們往往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擇藝術樣式,自由安排藝術活動的時間、地點、規模和程序,不拘常規,超越了俗規的生態獨立性,使民間美術不受限制的融入到現代生活的潮流之中,同時,依稀的民俗背景和猶存的民風特征,也賦予了民間藝術不同于現代風格的特點。原生態的民間藝術一直保持著“實用—審美”的價值結構,在審美化趨勢的影響之下,一些審美傾向相對突出,或者說民間藝術許多重要的美學價值在當代被大大強化和純化,比如年畫、剪紙、編結、玩具和刺繡等表現出較強的裝飾性和娛樂性,作為藝術商品被賦予民族色彩而獨具魅力。另外,受現代商品經濟的影響,使民間藝術的價值轉型,更多的強調追求其經濟目標,這樣就調動了民間美術的生產方式開始工業化,出于市場經濟的需要進行著巨大的復制,許多業已銷聲匿跡的民間美術開始了大批量的復蘇,自成一體地匯入單純化的現代審美潮流中。原生態的藝術放棄了民俗深度追尋的前標桿,注重物質實效的篤實感,是種種蛻變形態表現于現階段的一些品格特征。
總而言之,民間藝術或衰落或蛻變,都明確地提示了現代社會文化的大變動。實際上,中國民間藝術所經歷的百年境遇,并不等于文化價值判斷的終結。所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一切,僅僅表明人類文明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階段性狀態。盡管民間藝術的生存空間、社會環境不斷被擠壓,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正一步步走向衰落,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樣式在文化的傳播和擴散中正一點點蛻變。但無論如何,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和重要元素,是維持民族生存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盡可能真實、完整的保護民間藝術。對中國民間藝術難以磨滅的美好情懷,無疑會讓人們把重心任務放在對于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的社會實踐主題上,為民間藝術找到通往新世紀的燦爛之路。
[1]潘魯生著.《民藝學論綱?序言》,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2]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徐夏林 ,重慶開縣人,現任教于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