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初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文化館 云南寧洱 665199)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其發展趨勢研究
周明初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文化館 云南寧洱 665199)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云南省更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近些年來,少數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呈現出了衰退和失傳的現象。民族民間舞作為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播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對促進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民間舞蹈;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云南省共有2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眾多,而且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一直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與傳承工作的重點。近些年來,政府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措施,加強了對少數民族舞蹈的保護和傳承。云南省寧洱縣是一個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歌舞是彝族和哈尼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舞蹈的形式豐富多樣,大多數是模仿勞動場景而來的,比如彝族“斗羊”“斗雞”等。另外,較為著名的舞蹈還有還是有哈尼族的“棕扇舞”“扭鼓舞”等。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由于會受到“左”和“右”思想的影響,發展和傳承受到了嚴重阻礙。在一段時期內,人們將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看作是封建迷信,認為這是農民們的自娛自樂,而且最終將走向消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很多少數民族民間舞蹈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比如,彝族的煙盒舞,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該種舞蹈未能得到良好的繼承和發展,舞蹈出現了風格單一、缺乏內涵等問題,一度瀕臨失傳。
就目前我國的現狀而言,雖然政府已經逐漸加強了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但是有不少是舞蹈界的藝術家,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認識不足。這些藝術家本身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知之甚少,也很少深入到民間,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了解僅僅來源于各種類型的表演會和藝術節。藝術家本身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認知不全面,就不可能很好地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傳承,更不用說對文化的創新。而且,受到急功近利的“舞蹈新觀念”等思想影響,少部分藝術家創作的民間舞蹈作品呈現出不洋不土的狀態,給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帶來了新的危機。
當然,除了少部分藝術家外,更多藝術家都愿意真實地傳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開展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節,切實促進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同時也促進了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這部分藝術家的活動有效提高了云南民族民間舞蹈的知名度,甚至將民族民間舞蹈傳播到了國外。但是,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這一現象。從民族學和文化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脫離了本土和本民族的舞蹈傳播,實現了民族舞蹈之間的交流,實現了轉基因式的傳播。在商品文化的和旅游事業的發展中,這種復合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從歷史和科學的民族文化傳播角度來看,這種復合型的舞蹈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長遠利益。
隨著云南省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很多學者也擔憂,這種出于商業目的的傳播,有可能導致民族民間舞蹈的媚俗化和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現象也確實存在,這是社會轉型期不可避免的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多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在多元化的環境下,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也有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目前,云南省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趨勢如下所示:
所謂的原生態,指的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節日慶典和儀式活動的舞蹈,強調的是人民群眾的負載。近些年來,原生態舞蹈的文化價值逐漸受到了藝術家們的重視,藝術家們將原生態的舞蹈進行創新和融合后,將其搬上了藝術舞臺,實現了民族民間舞蹈更好的傳播。民族民間舞蹈在不斷創新和傳播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不了解,進而逐漸形成了固定思維。人們普遍認為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是表達情緒的工具,無法真正體現出某種深刻的主題。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確具有很強的娛樂性,但是這和表達深刻意義的主題并不沖突,比如舞蹈《老伴》就兼具了娛樂性和思想性,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細節都耐人尋味。在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未來的發展中,為實現更好的發展,必將呈現出現實化的特點。
民族民間舞蹈要謀求更好的發展,必然要改變傳統的創作思維,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編舞理念,打破傳統,實現民族民間舞蹈從結構、構圖和風格等方面的創新。在確保民族民間舞蹈原生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的編舞元素和審美理念,打破傳統的整齊劃一的舞蹈觀念,實現民間舞蹈的創新,從而創作出更具時代魅力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促進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
經典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充分體現出了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在尊重各個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基礎上,融入了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材、服飾,表現出了民族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舞蹈創作的本意是娛樂和文化傳承,體現著對先民和神靈的尊重。由此可見,經典的民間舞蹈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風俗習慣也逐漸和時代相融合,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也必然向著現代化發展。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趨勢必然向著經典舞蹈和現代舞蹈共存的方向發展。比如彝族的傳統舞蹈《鈴鐺舞》是彝族傳統舞蹈中的經典,舞蹈的內容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從原來單一的喪禮舞發展成了表現傳統生活場景的舞蹈,內容積極向上,風格樸實。這種轉變歸功于彝族人民的聰敏智慧,也離不開現代藝術對其進行的再創作。在現代的表演舞臺上,鈴鐺舞和現代創作的民族舞蹈相互交融,呈現出了多元共生的特點。
所謂的多元化發展主要指的是立足于本土,面向世界。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必須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基,在民族文化這個具有較強包容性的容器內,不斷創新民族民間舞蹈,傳播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當然,在立足于本土的基礎上,也要面向世界發展,弘揚和傳播我國優秀民族民間舞蹈,讓更多人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不僅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共有的文化遺產。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傳播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對促進民族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少民族民間舞蹈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工作。云南省少數民族眾多,因此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任務更加艱巨。在日常工作中,各文化館工作人員要做好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工作的研究,對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播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解讀,切實促進云南省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
[1]許漓.淺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7)
[2]黎明東.淺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華章,2012(32)
[3]吳紅葉.試論大眾傳媒語境下的民間舞蹈文化傳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8)
[4]宋秀平,李楊,李明達.四川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研究——以民間傳統舞蹈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