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峻熹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景德鎮 333001)
近年來景德鎮陶瓷雕塑藝術存在的問題和陶藝家們的新探索
朱峻熹 (景德鎮陶瓷學院 江西景德鎮 333001)
景德鎮雕塑瓷藝術有著輝煌的歷史,其藝術性和工藝技巧都在中國陶瓷雕塑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但近年來,佛山等一些瓷區嚴重威脅到景德鎮的“瓷都”地位。本文對景德鎮陶瓷雕塑藝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列舉近年來陶藝家在傳統雕塑瓷基礎上的新探索。
景德鎮;陶瓷雕塑;問題;新探索
景德鎮雕塑瓷藝術有著輝煌的歷史,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燒造,在宋代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將瓷土和高嶺土一起使用的“二元配方”從根本上改變了瓷胎的性質,為雕塑瓷制作擴展了空間。景德鎮雕塑瓷的藝術性和工藝技巧都在中國陶瓷雕塑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但近年來,佛山、德化等一些沿海瓷區積極拓寬視野,著眼國際市場,進行整體資源整合,實現了生產快速轉型,并且在雕塑瓷的藝術性方面很好的迎合了當今人們的審美,極大地威脅到景德鎮傳統“瓷都”的地位。
景德鎮已有的陶瓷雕塑藝術形式是幾千年來藝術精髓的積淀,但如今受商業利潤的驅使,景德鎮出現了一批機械仿制的雕塑瓷作品,制瓷人固守已有市場進行“復制化”生產。筆者對景德鎮雕塑瓷藝術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分為以下四點:
景德鎮市面上最多的雕塑瓷產品有花鳥動物瓷、宗教瓷、文革瓷、民間瓷娃等品種。人物形象多取材于傳統神話故事、領袖形象以及舊時農村的童子和少女。他們都來源于傳統的表現方式。缺乏針對當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對如今人們的精神面貌的挖掘。
很多制瓷人向燒制工藝妥協,不敢于創新,景德鎮雕塑瓷的造型特征可以用“四平八穩”來概括。由于燒窯技術和黏土材料(高嶺土)的限制,很多精彩的形態都會在燒造過程中塌陷或變形。所以為了保證燒成率,景德鎮的雕塑底座很大,形體向上收攏,形成“保守”的造型。
景德鎮的雕塑瓷多采用模印成型的方法,先制作實心泥稿,翻制石膏模具,再用用泥在石膏模具上印制出空心坯體,最后入窯燒成。這種成型手法雖然可以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和精準性。但過度依賴一種成型方式阻礙了對黏土本身藝術性的探索。實際上,黏土本身有著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通過對黏土的捏、劃、切、等手法可以創造出全新的陶瓷雕塑表達方式。“模印成型”這一模式化的成型方式是對雕塑語言開拓創新的極大阻礙。
景德鎮過分依賴傳統的陶瓷釉上加彩裝飾手法,沒有在色料、色釉工藝上進行科技創新,而是依靠幾百年沿用至今的粉彩通體彩繪,降低了雕塑藝術本身的形體語言,粉彩工藝繁瑣不堪,費時費力。如今很多國家都已經普及釉下色料進行裝飾,他們的色料經過工業提純,燒成后發色鮮艷,非常美麗。景德鎮的釉下色料工藝確實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近年來景德鎮一批以陶瓷學院為依托的教授兼陶藝家們,將陶瓷藝術的理論知識與長期的陶藝實踐相結合,進行了許多大膽的陶藝創作實踐,給景德鎮傳統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藝術生命力。
陶瓷雕塑的燒造會產生很多奇特的視覺效果,年輕陶藝家們勤于實踐,注重內容和材料媒介的語言邏輯性,金文偉就是其中的楷模。他擺脫了傳統陶瓷雕塑具體造型法則的桎梏,由具象走向抽象,他的《魚系列》《時尚組合》成為陶藝界的佳話。
《魚系列》可謂是金文偉頗具思想深度的藝術作品。對魚這一形態的意象化處理給藝術家帶來了無限的藝術創造動力。他手中的魚時而成群結隊,仿佛漢代瓦當上的圖案;時而張開血盆大口,仿佛要氣吞山河,彰顯出一種野獸般的血性和欲望;時而又演變成古代文人雅士向往的山水小品。金文偉將自己無限的想象力寄托在了他的游魚身上。極大豐富了陶瓷雕塑的意象表達。
陶瓷雕塑所傳達的意境美往往是通過其造型特征和釉色共同營造出來的,年輕陶藝家劉穎睿深入挖掘傳統景德鎮青釉工藝,創作出如水墨畫一般獨具一格的藝術境界。他選用了抽象人物模特進行創作表達。光滑的表面,流線的造型,翠色欲流的青釉都展現出唯美的陶瓷意境。
在成型方式上,劉穎睿采用泥條泥片成型方式,在人物的衣飾,胳膊等部位用泥片直接表現。他近來的很多瓷人整體用泥片制作,線條飄逸灑脫,柔中帶剛,融合了女性般的柔美和山石般的凝重。劉穎睿挖掘傳統青釉的藝術魅力,一些作品通過釉色的淋漓,表現出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可以說青釉色澤已經成為其心靈深處的美學追求。
近年來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年輕陶藝家,他們立足于景德鎮傳統陶瓷文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審視著陶瓷雕塑藝術的發展趨勢。青年陶藝家劉建華的作品《迷失的記憶》系列所營造的特殊、神秘氛圍給人們無限想象。東方旗袍與西方沙發的元素形成強烈對比,將問題留給觀眾去思考。
樂天老板鄭祎的作品《服+幅=福》以漢服為造型構架,聘請雕塑瓷廠工人用傳統捏塑手法制作,給觀者極大的視覺沖擊力。現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傳統的工藝技巧完美結合,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景德鎮陶瓷雕塑有著燦爛的歷史,近年來突顯出的諸多問題不應成為其發展的羈絆,而應該在原有輝煌藝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景德鎮有著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吸引著五湖四海的藝術人才,這些年輕藝術家涌入千年制瓷古鎮,在這里短期的生活、創作,他們向景德鎮陶瓷雕塑注入新鮮的血液。在題材、工藝、作品表達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這些人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景德鎮陶瓷雕塑。相信在現代陶藝家的共同努力下,景德鎮陶瓷雕塑藝術將會有更加嶄新的未來。景德鎮“瓷都”的輝煌與榮耀不只屬于過去,更屬于正在締造它的今天和明天。
[1]曹春生,陳麗萍.《景德鎮雕塑瓷藝》.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余祖球,梁愛蓮.《景德鎮陶瓷雕塑》.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金文偉.《陶藝六講》.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2
[4]《感受泥性》,廣東美術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5]《超越泥性》,左正堯,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