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洋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真實的《格爾尼卡》
——基于符號互動論的思考
楚 洋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運用了很多象征符號,正是這些富有表現力的符號,使越來越多的人被賦予了與畢加索同樣的感受。現如今,它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格爾尼卡的災難和痛苦。它不僅昭示著人們要愛好和平,更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社會互動同樣反映著藝術與人道的交融。
畢加索;格爾尼卡;符號;社會互動
畢加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有人說“畢加索的天才是我們造就的,更準確的說是西方現代人造就的。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畢加索生在亞洲某個地方,他還會成為世紀藝術天才嗎?”1答案不得而知。所以,畢加索無疑是幸運的,但他的幸運同樣來源于他真實的作畫風格。畢加索從不喬裝打扮自己,也不改變本色;他永遠是他自己,永遠保持著自己的作風。正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真實、生動。它被公認為象征戰爭殘酷和巨大破壞力的公共紀念碑。人們透過它看到了挖苦與憐憫,悲劇與詼諧,更有顫動的生命與靜止的死亡。
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發生內戰,德國作為以弗朗哥為中心的西班牙國民軍的支持者積極的干涉其中。為了在民眾中樹立威信,1937年4月27日,德國空軍對格爾尼卡實施了三個小時的狂轟亂炸,導致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死傷數百萬人,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而德國也因此遭到了社會輿論的譴責。而這時的畢加索已經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次年春天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做裝飾畫。而這個事件恰巧發生在他苦于醞釀題材之時。畢加索作為人道主義的倡導者,內心充滿了憤怒,決定就以這個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從開始構思到完成創作,他僅僅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
《格爾尼卡》最主要的象征符號有四個,從左到右依次是馬、公牛、孩童和母親。首先:公牛和馬。公牛和馬莫過于這幅畫中最明顯的形象,而這兩個形象我們在畢加索的其他作品中也看到過很多次。事實上,當畢加索8歲創作第一幅油畫《斗牛士》時,公牛和馬就成了他作品中的固定形象。這與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也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西班牙斗牛士的形象和公牛的殘暴給畢加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畢加索筆下的公牛和馬象征著殘暴和黑暗、痛苦和死亡。在《格爾尼卡》中,畢加索將自己的童年記憶和壁畫結合在一起,以“馬和公牛”的形象傳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其次,母親和孩童。“母與子”作為人類永恒的主題被畢加索運用到這幅畫中。這一象征符號引發了人們無數的思考:關于親情、博愛、生命……在這幅畫里,畢加索將生與死、靜與動都在同一個時間段融合在一起。看似沉默的《格爾尼卡》仿佛在一瞬間動了起來:悲痛欲絕的母親與被撕裂死去的嬰兒,這種強烈的反差的確能夠令人心靈震動。
《格爾尼卡》這幅作品整個是由黑、白、灰構成的,給人一種強烈的情緒沖擊。在運用了一系列事物的符號之后,色彩無疑又給這幅畫增添了更大的沉郁和慘烈。整個畫面都被籠罩在了陰暗,深沉的色調中,更有效地烘托了畫面想要表達的那種緊張與恐怖的氣氛,表現出各種扭曲的痛苦、受難和戰爭的慘烈場面,畢加索也將自己的正義感和責任感表露出來,痛斥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無盡災難。
社會互動的前提首先需要互動的雙方,二者缺一不可。在這里,畢加索作為符號的傳遞者,要想要將自己的情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與認可就必須擴大影響力。憑借著自己的名氣,畢加索對于這次壁畫的創作過程破天荒的請來大眾一同觀賞作畫。甚至女藝術家瑪爾2 用攝像機拍下了整個作畫的過程。這就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幅作品。而這幅作品也是畢加索繪畫作品中少有的社會性藝術。這幅畫不是針對單獨的個體,而是用不同的象征符號象征著不同群體:兇殘的德國法西斯、慈愛的母親、年幼的孩童……畢加索將個人對這次戰爭的憤怒轉化為一個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符號。這樣,互動的雙方和內容就都具備了。
社會互動的過程一般包括:刺激、解釋、反應3。一個完整的社會互動是以使用和解釋符號,探索行動的意義開始的。也就是說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解釋”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幅畫中,畢加索將自己的解釋根植于象征符號上面。我們在《格爾尼卡》中見不到破敗的城鎮,狂轟亂炸的飛機,也沒有具體的年、月、日及事件。留存在畫面中的只有實實在在的形象符號。但正是這些富有表現力的符號,使越來越多的人被賦予了與畢加索同樣的感受。畢加索成功地將個人情感轉化為全體民眾的共同情感。
可以說,這幅作品在完成以后即引起了強烈的凡響。一時間,多個國家都將焦點指向了這幅作品:二戰后,這件作品被復制于聯合國大廈會議中心的墻壁上;20世紀60年代晚期在美國各地舉行的反對越南戰爭的游行隊伍中,人們曾用《格爾尼卡》作為背景而成為反戰活動的一部分;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時,主辦方也將此畫納入視野,希望以此畫作為文化奧運的一部分;日本長崎和廣島在1995年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50周年,也非常渴望《格爾尼卡》的光臨……當然,畢加索因此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繪畫事業也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而作為互動的另一方,廣大的民眾在畢加索及其作品的強烈感染下,對災難帶來的后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注釋:
1.楊斌著.《畢加索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我們的畢加索(代序)第1頁.
2.朵拉-瑪爾是一位畫家和攝影師.于一九三五年認識畢加索.
3.主編: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三版第十章.符號互動論.第252頁.
[1][英]羅蘭?潘羅斯著. 《你必須回到斗牛場去——畢加索傳》金城出版社 2012年8月第一版.
[2]楊斌著.《畢加索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
[3]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三版.
[4] 瑪麗M蓋多.藝術作為自傳——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世界美術2007年3月刊.
[5]李軍.再讀《格爾尼卡》——一種以互動為模式的公共藝術創作觀大眾文藝 2009年10月刊.
[6]劉洵.《格爾尼卡》的啟示——關于建立個人符號的思考 長沙交通學院學報 第1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