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重慶渝北 401120)
中西方肖像畫題材比較
張 文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重慶渝北 401120)
帝王將相、宗教肖像、名士和名流是肖像畫表現的主要題材,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普通人得到表現,個人意識的覺醒使畫家開始表現自己。肖像繪畫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如崇拜和祭祀的需要,以及個人意識的覺醒等。
中西方肖像畫;題材比較
帝王將相的肖像是中西方肖像畫的主流。漢代有宮廷畫師毛延壽等,除為帝王寫像外,還曾繪后宮妃子的圖像,如著名的“王昭君畫像故事”。唐代閻立本曾畫《歷代帝王圖》,其《步輦圖》中也有唐太宗的肖像,為將相所作的據傳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圖》。南唐畫師周文矩曾在《重屏會棋圖》中畫中主及其兄弟,顧閎中在《韓熙載夜宴圖》畫丞相韓熙載及其他官員。西方也有很多宮廷畫師,著名的就有委拉斯貴茲、戈雅等,他們除為皇室畫像外,其他時間能較自由的安排。西方的宮廷畫師不似中國,戰戰兢兢地為皇室作畫,生怕有殺頭之禍,他們雖然也盡量美化帝王帝后,如魯本斯的《瑪麗?美第奇的一生》,但逼真的刻畫卻表現了這些帝王的本質特點。
宗教肖像也是中西方肖像畫的重要題材。中國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道教,教派的創始人和教派中的主要人物是宗教肖像表現的重要對象。如佛教中的佛祖、彌勒、維摩吉,道教中的張天師、太上老君、呂洞賓等。貫休是著名的道釋肖像畫家,他的道釋人物畫以奇特的造型,表現修行中頓悟瞬間體驗而別具一格。西方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其教派的主要人物也是主要表現對象,如基督、圣母、圣徒,但他們增加了現世時期的宗教人物,如教皇、主教等。
中國的名士和西方的名流是肖像畫表現的又一個題材。魏晉時期,顧愷之曾為名士裴楷寫像,北宋李公麟《維摩詰圖》畫了一位面容清瘦、神情優雅的維摩詰,這是封建社會后期富有文化修養、思辨能力而又若有所思、意態慵懶的士大夫形象的寫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葛一龍像》風格則類似傳統以色為主的江南畫法。曾鯨開創的“波臣派”畫風,襲沿的說法是參自于西法,大意是指曾鯨受明萬歷年間傳教士利瑪竇來南京時所帶《圣母圣嬰像》等肖像畫的感染啟發,強調面部結構多層次的墨暈而凸顯立體感。西方表現社會名流的肖像眾多,重要的作品有小漢斯?荷爾拜因的《伊拉斯謨像》,雷諾茲《西敦夫人像》等。
普通人。近代以前,中國基本沒有普通人的肖像畫。宋朝始,隨著市民經濟的發展,民間產生了大量的家堂圖像需求。近現代,特別是毛主席提倡的“文藝為大眾服務”后,普通群眾開始成為表現的主體。這一時期產生的農民、工人、戰士等的肖像超過了以前我國同類肖像的總和,其量甚至也比同期的領袖、名人的肖像多。
丟勒《1498年的自畫像》也許是歐洲藝術史第一幅獨立的自畫像。85自丟勒始,藝術家在繪畫在開始描繪自己的形象,這也是文藝復興中對個人價值強調的必然結果。拉斐爾在1509年繪制的《雅典學院》里表現了自己的肖像,倫勃朗更是留下過百幅的自畫像,這些自畫像使我們讀到了一部與畫家生活與心情變遷的歷史,眼睛的刻畫尤其令人難忘。凡?高的自畫像也有類似效果,但多了一份藝術家的激情。
從中西方共同的肖像題材不難看出,人類對于肖像繪畫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首先是崇拜和祭祀的需要。人類的崇拜對象經歷幾個層次。最開始是對“神”的崇拜,在“萬物有靈”的年代,人類崇拜的“神”并不限于人,所以這個時期也沒有人的肖像。在中國,三皇五帝時期是人“神化”的開始,今天我們看待這些肖像, 不是把他們當成普通帝王來認識的,而認為他們是“神”,圣君明相的肖像,雖然他們沒有達到“神”的高度,但仍然是普通人模仿與崇拜的偶像。西方的上帝、基督、圣母、圣子、圣徒也是作為“神”而進入肖像領域的。隨著氏族社會的建立,人們認識到祖先對于自己生命的意義,由此產生了祖先崇拜,祖先的肖像畫得以進入廟堂。母系氏族時期,人類把生殖力強的女性是當作“神”來崇拜的,西方有許多女神雕塑,中國也發現了表現女性生殖力的雕刻和壁畫。人類意識的進一步發展,認識到父母對于自己獨特的意義,特別是父親受到了更大的崇拜,因此無論是皇室、官方、還是民間,都出現了表現祖先的肖像,他們不僅用于紀念的需要,更用于祭祀的需要。
個人意識的覺醒是肖像繪畫的另一個心理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社會、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開始認識到自己個體存在的價值。中西方都經歷個人意識覺醒的時期,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普遍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五四運動”在“科學和民主”的口號下,一場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個人意識覺醒活動展開;在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個人意識已經覺醒的知識分子階層發起的,啟蒙運動也使普通群眾個人意識開始覺醒。對應于這些時期,肖像繪畫在普通人中開始興起和興旺。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肖像畫家就有顧愷之、謝赫等,而且出現了專談人物肖像的畫論,“傳神寫照”“遷想妙得”“氣韻生動”等理論是這一時期肖像繪畫興旺的另一證據。近現代肖像繪畫中普通群眾形象的大量涌現,不能不提及“五四運動”的影響,當然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二為”方針更推動了普通群眾肖像的繁榮。
當然,除了人類的心理是肖像繪畫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外,不能不考慮政治、經濟等對肖像畫發展的影響。經濟的影響更大一些,宋代以后,民間家堂肖像的繁榮除前面談到的祖先崇拜外,經濟的繁榮是必須要考慮的。西方肖像畫的繁榮也得益于經濟的發展,荷蘭的肖像繪畫市場全部受益當時市民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清明與否對肖像畫倒沒直接的影響,但政治提倡的肖像卻能風靡一時,并可能對人們產生長遠影響。
[1]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蔣悅.“明清寫實肖像畫”[J].《四川美術網論壇》http://www.scart.com.cn/mxx/bbs.x/bbs.view.asp?id=1062
[3]吳永強.《西方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張文(1973—),男,重慶市渝北區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藝術學、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