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莉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淺論兩個媒介跨界理論
——試比較格氏“藝術是媒介”和麥氏“媒介即訊息”之間的聯系
唐麗莉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在跨界的兩個媒介理論中,是否能找到相同的契入點,進行比較性分析研究。試圖能在藝術創作和媒介傳播理論方法上找到相似性規律。從“藝術是媒介”的現代主義命題和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分析比對中試探技術決定論的可行性。
藝術;媒介;傳播
“藝術是媒介”是美國藝術批評家格林伯格提出的。他繼承了貝爾和弗萊的藝術本體論思想,但更多的是對藝術媒介的物質實在方面進行討論。提出了“藝術是媒介”的現代主義命題。
這是在藝術創作的討論語境之中所涉獵的。而作為媒介的本質傳播屬性,其中就有消除一切不確定信息的中介傳遞物,這在藝術創作中同樣適用。傳播學理論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和格林伯格提出的“藝術是媒介”乍看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談到媒介,其中是否能搭構一個新的框架,值得思考。
格林伯格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是該時期整個西方最重要的藝術批評家之一。在課件第二節這樣論述:在現代主義的歷史上,美國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是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設計者與闡釋者。
他的藝術理論的核心即“藝術是媒介”,他認為現代藝術的本質依賴于它所傳達的媒介手段的“客觀實在的本質”的能力。在格林伯格所說的“媒介”的定義中,媒介即物質性的顏色、線條和平面等。“媒介”本質特性決定著藝術創作的本質。格氏對藝術本質的解讀深入到了繪畫,雕塑,音樂等門類藝術的物質媒介本身。從藝術審美的范疇看其理論對美國現代主義美術發生了世界性的影響。
在《格林伯格現代主義繪畫的還原論批判》格林伯格這樣評價媒介:“每一種藝術獨特而又恰當的能力范圍正好與其媒介的性質中所有獨特的東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務于是成了要從每一種藝術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從別的藝術媒介中借來的或經由別的藝術媒介而獲得的任何效果。因此,每一種藝術都將成為‘純粹的’,并在其‘純粹性’中找到其品質標準及其獨立性的保證。‘純粹性’意味著自我界定,而藝術中的自我批判的事業則成為一樁強烈的自我界定的事業。”
依照格林伯格的思想而言,每一門藝術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本質的規定性,以此而與其它藝術相區別。這種本質的規定性在格林伯格那里就是藝術的“媒介”,由于對媒介的使用和處理不同,形成了各門藝術一系列的獨特方法與規則。
馬歇爾?麥克盧漢通過《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而一舉成為舉世聞名的傳播學大師,在該成名作中,他提出了震撼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傳播學的一些奇特觀點和理論,比如,“媒介即是訊息”。“媒介即是訊息”作為麥克盧漢獨到的見解。在完整把握這句話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理解的“媒介”是什么意思。按照常人的理解,“媒介”即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見的電視、電話、電報、雜志、廣播、報紙等大眾傳播工具,其實在麥克盧漢看來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定義;相反,他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各種器官的延伸,照此說來,媒介就是無處不在,因為在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人與事物打交道的地方必然存在著包含了人的感官在內的各種關系或聯系,它包括了一切的人工制造物和各種技術。
麥克盧漢指出了媒介本身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更為根本和巨大的作用,“‘媒介即訊息’大概可以靠指出以下事實來闡明: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環境并非消極的包裝用品,而是積極的作用進程。”媒介絕不僅僅是用來承載內容的,一種新的媒介的出現會為人類創設出一種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可使人類的意識活動發生顯著的變化。無非是指媒介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影響之大甚至超過它所傳播的內容,麥克盧漢對媒介的功能和作用進行了全新的考察,依據其技術決定論的思想和其獨特的媒介觀對媒介性質進行了重新界定,把媒介的發展和更新同人類的文明史聯系起來,給我們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秘密開辟了新的途徑。麥克盧漢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各個方面歸因于媒介的變革,因應著“媒介即是訊息”所引發出的人們對媒介的功能和作用的全新認識,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與媒介的發展進程是如影相隨的,這種技術決定論的發展模式在麥克盧漢那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而且依麥克盧漢看來,媒介的發展也是由媒介自身的力量進行革命性變革的,也可說是技術的發展是由技術自身的內在邏輯推動的,“從生理上說,人在正常使用技術(或稱之為經過多種延伸的人體)的情況下,總是永遠不斷受到技術的修改。反過來,人又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術。人仿佛成了機器世界的生殖器官,正如蜜蜂是植物界的生殖器官,使其生兒育女,不斷衍化出新的形式一樣”。
西方現代藝術,是指從塞尚等后印象主義起到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藝術、概念藝術這一時期的藝術,這是一個藝術觀念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一切藝術觀念的發展、變化都不能離開藝術家對藝術媒介的選擇和改造。在格林伯格《前衛藝術與庸俗文化》這樣說到:“確切地說,其內容預先被確定了,藝術家就無須在他的題材上去創造和發明,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形式問題上。對他而言,媒介在私下和專業上為其藝術的內容, 甚至在今天他的媒介也是抽象畫家公開的藝術內容……”
不僅如此,格林伯格把藝術媒介分為兩類:狹義媒介和廣義媒介。狹義媒介是指畫布、顏料等;廣義媒介包括視覺的、聽覺的、觸覺、嗅覺、運動、人體等。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發展時期是一個藝術觀念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一切藝術觀念的發展、變化都不能離開藝術家對藝術媒介的選擇和改造。
從藝術的本體來看,現代藝術的發展、變化,也就是媒介從狹義到廣義的擴延過程。而恰恰是這個過程,藝術媒介更加貼近了麥氏理論中“媒介是人延伸”理論中對媒介功能屬性的定義。
淺略的分析格林伯格和麥克盧漢的思想,似乎將一切媒介無限擴大到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及內容上。那么我們是否能夠從倆種對媒介的理論界定中發現,都有一個重要的技術決定論思想。“波蒂切利、倫勃朗和印象主義時代各請一位畫家來表現一個同樣的題材,例如描繪那光影變幻無窮的河水,那么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材料和技巧是怎樣增強或限制藝術表現力的。”
波蒂切利,不僅僅是由于通過生理解剖學的幫助,更大的是藝術家揚長避短,發揮了蛋彩的特性;倫勃朗時代的畫家早已廢棄蛋彩,他們使用的是會逐漸變干的植物油調制的油彩,一種特別適介于描繪光影閃爍的視覺效果的媒介;印象派畫家們,特別是莫奈與雷諾阿(將油畫表現水光的潛力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一步可以說將光影的描繪發揮到了極致)是一項驚人的成就,而這項成就是與19世紀的科學進步密不可分的。當時化學工業的發展已為顏料的制作開拓了嶄新的前景生產制作出了色彩強度前所未見的新顏料。
關于藝術媒介的分析,格林伯格進一步界定了繪畫藝術的“純粹性”,在《格林伯格之后的藝術理論與批評》這樣敘述:“然而,正是繪畫表面那不可回避的平面性的壓力,對現代主義繪畫藝術據以批判并界定自身的方法來說,比任何其他東西都來得更為根本。因為只有平面性是繪畫藝術獨一無二的和專屬的特征。繪畫的封閉形狀是一種限定條件或規范,與舞臺藝術共享;色彩則是不僅與劇場,而且與雕塑共享的規范或手段。由于平面性是繪畫不曾與任何其他藝術共享的唯一條件,因而現代主義繪畫就朝著平面性而非任何別的方向發展。”
通過油畫技術發展歷史再次驗證了格林伯格的“每一種藝術都將成為‘純粹的’,并在其‘純粹性’中找到其品質標準及其獨立性的保證。”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
那么是否能這樣進行推論:我們在各個時期所欣賞的藝術作品并非是這個藝術作品所呈現的內容,而是整個這個時期藝術媒介本身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或言之:波蒂切利所創作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蛋彩作為其藝術媒介之一,影響之大甚至超過用蛋彩所創作的內容。
當然,我們也同時承認,這樣的定義大有技術萬能決定論的過定義之嫌,但是對于我們從另一個視角去了解格林伯格的藝術媒介思想能夠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1]關宏臣.格林伯格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極少主義述評.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01).
[2]劉志斌.媒介即是訊息——麥克盧漢媒介思想淺析.媒體與傳播.總第440期.
[3]沈語冰 格林伯格之后的藝術理論與批評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4]陳昌曙.技術決定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美]邁克爾?弗雷德,沈語冰譯.《格林伯格現代主義繪畫的還原論批判》.《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
[6][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著,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369.
[7][加]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0.
[8][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沅柳 譯《前衛藝術與庸俗文化》 .世界美術,1993(02).
[9][美]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走向更新的拉奧孔.世界美術,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