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迺濤 (大連市藝術研究所 遼寧大連 116013)
近年來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李迺濤 (大連市藝術研究所 遼寧大連 116013)
新時期下,隨著現代化社會的文化繁榮,以及歷史題材影視劇領域的不斷發展與開拓,促使針對當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價值觀的研究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及重視。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劇創作無論從其文化意義或是審美價值來看,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而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為文藝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在創作過程中最應該體現出歷史理性與藝術真實性。但就近些年來看,歷史題材影視劇在創作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人文關懷、歷史性與真實性缺乏的問題,戲說的成分和比重顯得過于突出,很容易誤導觀眾,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歷史觀會產生一些偏差。這些現象值得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警惕。
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問題;策略
影視表演藝術在我國文化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影視劇的繁榮也在我國文化產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下正面臨如火如荼的局面,但其發展狀態卻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時期下的國產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亦面臨著各種挑戰和機遇。需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加大力度解決當下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中存在的不足,推動其健康、有序發展,從而更好地完成先輩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充分發揮出影視劇的文化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
歷史題材影視劇目前看來內容非常豐富,而且產量也非常龐大。其中,對上演過的劇目大體可以梳理為兩大類:一類可以說是歷史正劇,即根據歷史教材或史書記載而改編成的影視劇,這些劇的基本內容與歷史事實大致相符,內容比較嚴謹,風格比較嚴肅,特別是一些長篇歷史大劇和涉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劇目更是如此,只不過有時候會人為地增加一些感情戲以求加大看點,像這樣的歷史劇有很多,也最受歡迎,比如:《孔子》《墨攻》《屈原》《秦始皇》《大秦帝國》《鴻門宴》《漢武大帝》《三國演義》《成吉思汗》《大明宮詞》《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末代皇帝》《孫中山》《東京審判》《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南京》《井岡山》《長征》《走向共和》《開國大典》《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等。另一類是屬于內容虛構情節夸張,以娛樂戲說為主的古裝歷史題材劇近年來充斥著演出市場,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周星馳排演的一系列無厘頭特點的古裝影視劇紅火一時,備受爭議,如《唐伯虎點秋香》《審死官》《七品芝麻官》《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大內密探零零發》《大話西游》系列劇等等,都是周星馳比較賣座的搞笑無厘頭作品。另外,前一陣子收視率比較不錯的歷史劇還有《貞觀長歌》《隋唐英雄傳》《東歸英雄傳》《雪豹》《亮劍》《康熙微服私訪記》《甄嬛傳》《黃飛鴻》系列《大漢天子》等等。
歷史題材影視劇在創作過程中的價值觀、藝術觀取向,不單單是作品能否適應大眾需求、是否具有足夠的生命力的考驗,同時,也會給接受者的審美意識、文化素質等帶來重要影響。通常而言,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應重視樹立正確、高尚,且符合時代發展以及大眾審美需求的價值觀與藝術觀。結合當下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情況來看,主要是戲說的成分過于明顯,有的甚至是胡說,總體上存在人文關懷的缺乏以及歷史性與真實性不統一兩個方面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人文關懷是歷史題材話影視創作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主要是指一種崇尚及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的精神。在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過程中,往往涉及一系列反映人的尺度與目的的活動,例如人的全面發展、生存狀態和命運安排等。在反映角色生活際遇時,通常需要在充分考慮人的欲望、情感、行為、意志及理念等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才能夠促使歷史題材劇本的情節生動化、內涵豐富化,以及劇本具有足夠的滲透力。從目前的創作情況來看,由于商業利益驅使、劇本資源稀缺以及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原創劇本精品較少,而這其中,劇本人物種種情感世界的描述及人的價值的探索力度不夠,沒有以新時期人類的心理行為特征進行創作,這也是使得很多歷史題材影視劇缺乏強烈的文學藝術感染力及震撼力的關鍵原因。
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跟其他類型的戲劇創作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在創作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需要重視劇本歷史性與真實性的統一。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影視劇創作往往容易受到商業利益驅使,或是受劇本創作家自身歷史知識掌握不夠等的影響,導致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故事設置與歷史事實相違背,表演商業化氣息濃重,藝術性缺失等。而且,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歷史題材劇本的創作價值觀還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以及不同層次接受者的應對等兩個方面存在差距,從而影響了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歷史性與真實性的有機統一。首先,在創作價值觀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方面,創作者對人民史觀的理解偏離或是價值取向錯誤,均會直接反映在歷史題材話劇上,導致有一些影視劇存在歷史失真情況,進而影響人民群眾對真實歷史文化的汲取。比如,在《隋唐英雄傳》中有提到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情節,但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火藥是在宋朝時才發明出來的。再比如,《楊門女將》中楊家將與岳飛一起抗遼;《少年包青天》中宋朝的老百姓竟然使用康熙通寶購買物品等等。其次,在創作價值觀與不同層次接受者的應對方面,基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歷史題材影視劇,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及娛樂性,使得時下某些歷史題材影視劇往往存在過分追求商業性與娛樂效果,隨意篡改歷史,忽視了對作品本身精神內涵的挖掘,比如說,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清宮戲《甄嬛傳》就有這方面的問題。
此外,歷史題材影視劇在創作過程中,還普遍存在著劇本表面化、低俗化,以及人才匱乏、綜合素質不高和創新能力較低等問題,同樣給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健康、有序發展及繁榮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新時期下,在致力于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問題的解決中,應重視對歷史人物及其心靈的塑造,重視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相統一,以及重視人文關懷融入到角色當中。
1.重視歷史人物及其心靈的塑造
按照創作實踐來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不是純粹性的歷史記錄,而是在于對歷史的理解和再度挖掘。這就要求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加強對歷史人物及其心理塑造的重視。緊扣審美內容,并將自身對當下社會的思考及升華后的激情融入到人物心靈深處,促使歷史題材與現實題材相結合,通過人性人情來起到震撼觀眾的作用,并促使觀眾有所吸收和體會。例如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以及《漢武大帝》《三國演義》等作品,就是在結合歷史的凝重特點與人物心靈的塑造上,引領人民群眾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思考。
2.重視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有機統一
在創作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過程中,無論是編劇、導演,都應該對影視劇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一個度。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1)在虛構藝術表現時,不能違背歷史事件的大綱節目;(2)在進行藝術虛構時,歷史人物的基本面貌通常不能虛構,尤其是作為劇中的主角,更應慎重考慮;(3)歷史實際的人物關系發展、時代面目以及社會環境等均具有必然性,一般不能虛構;(4)劇中純屬虛構的部分,應符合社會生活邏輯。所以,從事于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劇作家,應在準確把握上述幾點的前提下,本著為觀眾負責的態度進行創作。
3.重視人文關懷與作品的融合
人文關懷是塑造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形象的關鍵。在創作實踐中,劇作家應重視人文關懷與作品的相融合。這就需要劇作家在創作歷史人物時,不囿于歷史人物的常人之情,而是通過寫理的方式,將他們的理想、信念及精神品質等在無形中顯露出來,使得劇本角色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具有立體感。尤其在寫歷史英雄人物時,應避免過分鋪陳大事件,而沒有對其情感線進行加工處理。
長期以來,歷史題材影視劇大多是對帝王將相的故事塑造,或貶或褒,但筆者以為,影視劇的創作應該越來越重視平民意識的融入。在這點上,我們的創作可通過塑造身份卑微的歷史人物,描寫基于某段著名歷史故事中的市井生活,通過影視藝術的表演形式來加以體現,從而引起觀眾共鳴。比如說,電視劇《水滸傳》《荊軻傳奇》《民兵葛二蛋》等均是通過描寫一些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況,為人處世,從而彰顯他們不畏強權,打抱不平,為民除害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思想境界。因此,今后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加強劇本的平民意識。
進入新世紀,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等各種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這既是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機遇,可以進一步豐富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內容,推動文化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是一種挑戰。劇作家通過在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中有選擇性地融入現代元素,例如在創作資料的收集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海量的信息資源,對劇本進行深化,并通過遠程的劇本交流、教學等,確保歷史題材影視劇的真實性。同時,通過網絡平臺,還可以幫助劇作家廣泛收集并了解大眾的審美觀念及文化需求,并根據人民群眾意見進行劇本修改,以進一步提升自身創作能力。此外,經過互聯網、手機平臺推廣歷史題材影視劇,還可以吸引更多喜歡歷史題材影視劇的愛好者及創作人才,從而進一步促進影視劇市場的發展和繁榮。
市場經濟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發展均離不開商業性、娛樂性等新元素的注入。不過,劇作家在創作時,仍應本著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審美藝術觀以及歷史真實性等態度,有選擇地融入現代元素,實現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新與內涵的豐富。通過不斷加強自身的劇本創作能力以及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等方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深化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內涵。
在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有擔當、有歷史責任感的劇作者,在致力于解決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不足的過程中,除了重視實現人文關懷、歷史真實性與藝術價值等的有機統一外,還應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從而帶動和促進國產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不光要“做大”,關鍵是要“做強”。
李迺濤,男,漢族,籍貫,遼寧省本溪市,中共黨員,學歷 碩士研究生 (歷史學碩士) 研究方向 東北地方史及藝術理論,職稱,助理研究員,單位:大連市藝術研究所,畢業院校: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