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君 (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 江南無錫 214000)
數字媒體背景下的傳統動畫
趙文君 (江南大學數字媒體學院 江南無錫 214000)
數字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對傳統動畫有了極大的沖擊。數字媒體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CG動畫的興起,傳統動畫受到冷落,但是傳統動畫所有的獨特魅力是三維動畫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定格動畫給觀者帶來的質樸與溫情。本文探索了在數字媒體的背景下,傳統動畫的現狀,以及數字媒體技術與傳統動畫相結合所帶來的變革。
數字媒體技術;藝術;傳統動畫
隨著數字媒體的發展,當今的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我們也進入了一個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我們的生活開始發生改變,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寬廣,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數字媒體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讓藝術形式變得更豐富多彩。動畫是一種很好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媒介傳播方式。回溯賽璐珞膠片的發明讓動畫從小眾的實驗藝術走向了大規模生產,打破了動畫只能表現簡單的線條色塊的束縛,動畫不僅可以表現細膩的細節,還可以表現復雜場景的空間層次、立體效果等。如今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動畫藝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CG技術在動畫領域的運用,讓三維動畫開始沖進動畫市場,使動畫藝術在視覺效果上有了更多的突破,有可以以假亂真的視覺特效,改變了以往較單一的表現形式,給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新興的技術和動畫形式對傳統動畫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力,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傳統動畫的未來方向究竟會如何,我們該怎樣繼續發揚傳統動畫的優點并使其與新的媒體技術更好的相結合在一起,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動畫制作技術的不斷突破推動動畫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就三維動畫和傳統的二維動畫,定格動畫相比較而言,傳統的動畫表現形式雖然質樸,但往往是這種簡單拙劣的表現形式更能打動觀眾,所以傳統動畫相對于新技術發展下的動畫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媒體藝術是當下技術發展中新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誕生的新的藝術形式。數字媒體藝術是指以數字科技和現代傳媒技術為基礎,將人的理性思維和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新的藝術形式。數字媒體藝術產生于20世紀50~6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隨著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與逐漸趨于成熟化,人類已經快速邁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媒體的發展給藝術發展帶來了變革,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新奇的表現手法,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審美。美國當代文藝理論家丹尼爾?貝爾曾經斷言:“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技術的革新,讓三維動畫這種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形式走進我們的影像生活,它可以模擬各種表現手法和風格,或是非常的逼真以至于接近現實,這種優勢是我們在傳統動畫上所不能看到的。
技術的先進性,讓動畫電影在制作和特效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三維技術的出現解決了在電影、動畫制作中一些無法實現的效果,可以模擬真實的場景和一些高難度的鏡頭表現,不僅讓觀眾在視覺上有了更大的沖擊力,也讓影片的制作成本大大的降低。三維動畫是一個技術和藝術結合的比較好的形式。如《玩具總動員》《功夫熊貓》《飛屋環游記》等都是非常優秀的三維動畫電影。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動畫開始運用三維技術,包括在傳統的二維動畫中,也有通過二維與三維相互結合完成的。這種技術上的改變,也帶來了藝術上的變革,人們對于影片的審美情趣發生了轉變,人們開始探討這部影片的特效做的是否夠精致,夠絢麗,與場景人物的配合是否到位,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結合是否精湛完美。不過在對技術的完美追求上,有些影片忽視了影片的劇情本身才是最能打動觀眾的本質。
媒體技術的革新除了在動畫電影中有很大的影響,移動媒體的發展成了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一些Flash小動畫被廣泛的運用到商家的活動的宣傳和產品的推廣上。Flash動畫的優點在于比起傳統動畫的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難度低。制作人員通過繪制動畫的關鍵幀,Flash便能將其中間幀填補,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如央視播出的《快樂驛站》系列動畫,都是運用Flash軟件繪制完成的。我們在網站、手機上看到的一些小動畫,大多都是通過Flash軟件來完成的,Flash制作出的動畫文件所占空間非常的小,適合當今網絡時代的發展,我們看手機、看網頁能夠快速的獲取信息,不用像等待觀看視頻一樣需要很長時間的緩沖。如果在網頁上或是手機界面上能看到一些小的動畫,使用者對產品的興趣度比起簡潔的界面設計會大很多,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使用者能感受到一種趣味性,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產品設計的趣味性能增加消費者對其的吸引力。
新媒體藝術的美學還可以從它的社會學角度加以考察。數字媒體技術所具有的開放性、兼容性、瞬時傳播性、實時性等特征從一開始就給新媒體藝術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新媒體藝術是一個連接社會流行文化和藝術家們的橋梁和紐帶,誕生于網絡的新媒體藝術的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和民主性。這使藝術家的創作與新媒體的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中國的傳統動畫,主要是指由20世紀20年代開始至90年代中國拍攝制作的動畫。中國動畫的輝煌期是20世紀50年代~90年代,這個階段的中國動畫風格性強,我們國家將動畫片稱之為“美術片”。“美術片”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創作的手法上有剪紙、皮影、水墨等等,很能代表中國動畫的民族精神。
中國的傳統動畫藝術形式的呈現都來源于中國文化形式的多樣性,動畫中的角色造型及場景設定所采用的元素有來源于京劇的人物造型,廟堂藝術,民間年畫,藍印花布,青花紋樣,民間剪紙等眾多的民族文化。這一時期,以上海電影制片廠為領頭制作的國產動畫中,創作了大量的實驗動畫。定格動畫作為動畫的一種特殊類別,相比于二維動畫制作的難度更大,它除了考慮二維動畫中所需要的制作流程,還需考慮到材料、燈光、攝影等。這種藝術方式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形式的多樣性,它是真實拍攝的,相對于由電腦技術制作出來的動畫,它的真實和樸實是實驗動畫最珍貴的東西。動畫設計師嘗試將各種材料運用到動畫的創作中,我們能從不同的材料動畫中感受到各種不同美的形式,這也是藝術家們對美的極致追求。例如中國的實驗動畫有《牧笛》《阿凡提》《金色的海螺》等,國外的有《瑪麗與馬克思》《僵尸新娘》《小雞快跑》等。這些動畫的影響力不亞于三維動畫所呈現出的視覺沖擊力,定格動畫具有其他動畫形式所不能比擬的魅力。它給人帶來的是無限的溫情與親切感,這是利用CG技術制作的動畫所沒有的。設計師對定格動畫的追求從另一個層面來講,是在當今冰冷的社會環境中對溫情的一個追求,使得定格動畫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所散發出的獨一無二的手工制作的美感更加的熠熠生輝。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提出:“藝術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同時這種陌生化,也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感覺,它產生的審美功能也不局限于使人產生新鮮感、驚奇感的范疇里,人們好奇、震驚之后,面對的是陌生化形式所構建的新的意義的空間。”定格動畫技法的多重表現性,正好是這句斷言的實證。我們對藝術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一種形式,而是多樣的,追尋能帶給觀者溫情的藝術方式。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開始更多的思考如何將藝術與技術更好的結合在一起,設計師們尋找不同的切入點,來尋找一個最好的結合點并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并且設計師們開始將媒體技術作為創作中所考慮的元素,設計也伴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而有所改變。
在動畫領域里,我們以剪紙動畫為例,在傳統的剪紙動畫里,我們發現由于紙張缺乏立體感的局限性,動畫中的人物很少有轉身的動作,人物一旦轉身,就成了一條線的形式,缺少美感。在CG技術的發展下,這一問題有了很好的解決,我們先建立好三維模型,貼上紙張的材質,再渲染成剪紙動畫的效果。由于模型本身是立體的,所以我們在讓它轉身的時候不會存在之前定格拍攝所存在的問題,人物不再會有轉身時沒有透視和立體感。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在傳統動畫中所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融合能使傳統的藝術形式得到延續,更好的弘揚民族文化。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媒體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雖然還有很多新的領域等著我們去開發,但其對藝術的影響不可忽視。傳統動畫在數字媒體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一定的忽視,觀眾開始喜歡看有華麗特效,鏡頭絢爛的CG動畫大片,對二維動畫的興趣減少;另一方面,由于數字技術水平的提高,它解決了傳統藝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讓傳統藝術更好的發揚傳承下去。人類正在邁向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在沖刷著藝術形態的同時,也在被傳統的藝術過濾著。就傳統動畫而言,在數字技術的介入下,讓我們看到了新的藝術形態,看到了一種數字技術和藝術相融合的表現形式,而在今后的發展中,這種融合應該會更好,利用數字技術創作動畫將會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
[1]李四達.后影像時代的新媒體藝術探索—數字媒體與當代藝術的融合.飾.2007.12-15.
[2]雍晴,李磊,唐雪蓮.從《瑪麗與馬克思》重溫定格動畫的魅力.新聞界.20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