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雪 (浙江傳媒學院電影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探討電影的文化自覺性與國家形象的關聯
袁 雪 (浙江傳媒學院電影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現階段,擁有廣泛傳播效應的大眾化媒介之一為電影,擁有著最有效、最豐富的跨國傳播潛力,是國家形象傳播中的主體成分,也是國家文化自覺性的核心。有效的提升電影文化自覺性,能夠奠定我國的文化基礎,也能夠重塑我國的形象。本文具體探討了電影的文化自覺性與國家形象的關聯,提出了傳播國家形象的合理途徑。
電影;文化自覺性;國家形象
電影在全部的文化樣式當中,擁有著較為豐富且有效的跨國傳播潛力,在對國家形象方面充分塑造的過程中,擁有著特殊的地位。美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塑造美國形象,就是因為靈活的運用和傳播美國的價值觀。現如今,在國際的影視文化不夠平衡的競爭模式下,特別是美國的影視統治局面,促使我國需要進行細致的思考和審視。要考慮如何才能夠強化電影的國家形象,需要有效的提高電影文化的自覺性,搜尋傳播中國形象的準確定位。
所謂文化自覺性所指的就是在文化問題上所遵循的方向,以及應用怎樣的價值觀。電影是精神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表面上來看,具體處理的是風格、技巧、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但是在實質上電影的精神價值取決于核心性內容,就是由于核心性內容直接影響到了大眾和社會。所以,在思想上需要確定推行怎樣的電影,需要電影作品在社會生活當中充當怎樣的價值,繼而在實際運行中貫徹落實。雖然在當今社會中提倡多元化的發展方向,藝術也必須要向著多元化的發展模式進行適當的升華,可是實施多元化并不代表怎樣的題材都可以做。
文化自覺性就說明,主導性與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不是互相矛盾的,多元化的局面當中若擁有主導性的價值取向將會有序的進展,是不會混亂體現的。在電影領域中,需要在兩個層面中強化文化自覺性。其一,要創建擁有民族特色的現代電影自覺性;其二,遵守藝術原理和藝術規律的自覺性1。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民眾的文化自覺,同樣,一個民族電影產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在于民眾的電影文化自覺。藝術沒有國界,國外好的電影當然要看,但不能盲目崇拜,而是要有所比較,有所借鑒,有所反思。歸根結底,還是要立足自身,在突破中尋找新機遇。
國家形象主要指的就是在頻繁傳播文化交流的當前,內部公眾、國際輿論以及外部公眾等方面對于國家的不同方面,所涉及到的總體評價以及主觀印象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國家形象主要是利用社會輿論、媒介話語進行表達、建構以及傳播的,有著一定量的想象成分,有必要通過電影藝術對其烘托出相應的虛構效果,所以,電影會直接關乎到國家形象的建構,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國家形象是產生于國家間信息的互動,而這種信息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大眾媒介。人們對一個國家的了解和認識往往不是身臨其境而直接地獲取第一手資料的,而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電影甚至網絡來獲取第二手資料的,他們從這些資料中獲取信息,并用自身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加工消化,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而完成對該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從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家形象的建構,首先在于媒介表達出一種怎樣的信息,媒體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國家形象,這里有一國對他國的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個國家自己對自己的形象塑造,不管是誰塑造了怎樣的國家形象,這些形象也必須是傳播出去,并在受眾之中形成印象認識,這樣才能完成國家形象的最終構建。其實大眾媒介對國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已經為人們廣泛接受,但是以往學者往往在分析大眾媒介對國家形象的作用時,往往只是說到新聞報道的作用,而忽視了電影的影響,雖然國際新聞由于其時事性而構成了國際傳播的主力,但是電影在傳播國家形象的過程中的作用不可輕視。
在構建國家形象方面,電影需要有效的通過本身的獨有表現方式。電影在震撼的音效效果上、精彩的電影故事、畫面的視覺沖擊力等方面,都會為觀眾帶來深刻的印象,同時隨著不斷發展的新技術,例如:3D電影,會為觀眾帶來更為逼真的視聽盛宴,極大的增強了傳播能力和藝術魅力。并且,電影在表意符號方面,擁有著相應的世界通用性,觀眾在一般情況下會利用對一個國家電影的分析,來認知到其國家的現實和歷史。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報刊或者書籍等印刷形式的媒介進行對比,電影能夠避免由于語言文字方面而產生的交流困難,所以,電影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影響力,能夠影響到國家的形象塑造2。
對于國家形象的構建方面,運用電影文化自覺性是較為重要的課題,不可單純的對其解釋,需要采用辯證的眼光及思維。電影不可以與現階段我國的發展現實脫離,要在塑造國家形象方面關注我國發展的現實性和階段性。在現階段,社會處于不斷變革和發展的階段,可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在電影中,所主要呈現的是實際生活當中的人和事,在實際生活的人和事中包含著正面的,也包含著負面的。現實生活當中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所蘊含的全部潛在問題,都能夠在電影中合理的升華和呈現。若電影只是將正面人物和事件表現出來,就不能夠達成正面的宣傳成效。也就是,樹立正面的國家形象,一方面與藝術創作的審美角度不符,另一方面與國家實際發展也不符合。若只是營造優質的形象,逼迫全部人民都使用相同的口吻說話,一定會造成相反的效果3。
所以,電影所表現出的國家形象,不單要有效的反映出中國現實和歷史的矛盾性、復雜性以及多樣性,還需要保持相應的反省性和批判性,同意或者鼓勵包容性、多樣性的產生。文化的記憶、文化的影響、文化的感悟對不同層次的人群,以及擁有不同習俗、階層、年齡、以及性別人而言,是有著天壤之別的。總之,在創作電影的過程中,不可以規避在現實生活中所產生的問題,要用建設性的視角和態度,將社會問題真實地表現出來,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夠促進國家形象的構建。
電影文化自覺性的提升,能夠有效的強化國家形象傳播。能夠加強文化自覺性可以明確民族的文化身份,同時也是增強電影影響力的前提條件。不同地域中所涉及到的電影,都擁有獨特的認同受眾和認同屬性,并且其中也包含深入的形成原因和歷史背景。在一種文化或者一個民族因為政治、經濟的弱勢,而缺失相應的自信時,填充國際化成分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也就是可以利用國際的認同,給予社會大眾評價的資格。我國的電影需要讓本土的觀眾首先認同文化價值,由于在對文化認同的條件下,才能夠順暢的開展跨文化的傳播。
根據以上的論述,面對影視文化的激烈競爭,需要細致的思考、梳理和審視,才能夠將電影塑造出充滿文化自覺性的國家形象,并找尋出傳播國家形象的有效途徑,從而實現國家形象的文化自覺性。
注釋:
1.劉琛.“開放性”和“文化自覺性”與對外傳播政策評價:以中國與蒙古電視傳媒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09):124-126.
2.強曉云.試論國際移民與國家形象的關聯性——以中國在俄羅斯的國家形象為例的研究[J].社會科學,2013(07):146-150.
3.倪震.我們將為世界銀幕生產什么——再論中國電影和國家形象[J].當代電影,2013,10(05):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