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穎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淺談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吳 穎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自古以來,美與善就是一體的。我國古代商周時期就有禮樂教育,而這種教育實際上就是德育與美育融合在一起的典范。《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序言中指出:藝術教育有益于學生,因為他能夠培養出完整的人,學習藝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修養的形成。……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向善、向美,積極開展音樂藝術。本文簡單談談音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音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要求,道德素質決定人才的發展方向和社會價值,并引導和加強其它素質的協調發展。提高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對于整個社會具有示范作用,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它可以組織與協調人的意志和行為,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高校音樂教育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音樂教育環節中的滲透,在音樂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無處不在,它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從歌曲的學習到律動、欣賞教學、創編、表演等等。音樂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種“無痕”的教育,講究的是“潤物無聲”。讓思想政治教育在民主、平等、輕松、和諧的環境中迸發出火花,用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浸潤學生的心靈,遠勝于空洞的說教。
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在高雅藝術的熏陶下我們的學生自然也變得高雅起來。音樂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操守。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作為最具魅力,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之一,能夠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當學生沉浸在藝術氛圍中,性情得到陶冶,校園處處燕舞鶯歌,如詩如歌,那么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創建文明校園也就變得潤物無聲、觸手可及了。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中枯燥抽象的內容融入到美妙的音樂當中,使學生在欣賞和感受音樂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釋放和愉悅,凈化思想和心靈,實現審美與德育的融合。學生通過藝術作品欣賞、文藝演出等藝術實踐方式發現、感悟和欣賞生活中的美,追求美的理想,生成美的人格,塑造美的人生,從而實現豐富高校德育內容結構、方法手段,提高高校德育的效果。音樂第二課堂能滿足學生好動、求樂、愛美的要求,他們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愿望。例如,在合唱隊的訓練中,教師要經常讓學生去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美感,感受到整體的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員,必須服從整體。并經常通過對比,提高鑒賞力;通過練習,獲得美的聲音;通過刻苦努力地訓練統一音色,調節音準,均衡音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使學生知道,美的歌聲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藝術教育對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藝術是實現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藝術教育對于美化心靈、陶冶性情、促進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例如教育部在全國高校開展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就是選取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典音樂作品,通過經典音樂會、經典歌劇名段欣賞等形式,把經典音樂作品介紹給在校大學生,為其提供一個走近大師、感受經典的平臺,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素養和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具體到河南師范大學,其音樂學院排演的普契尼的歌劇《賈尼.斯基基》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同時榮獲中國戲劇專業組“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在河南省內各高校巡演中受到熱烈歡迎,使大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內化為一種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價值取向。
音樂已經普遍成為當代青年人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需要,音樂藝術實踐也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藝術實踐有助于大學生調適不良情緒,培養健康情感,消除因學習、就業、情感等壓力導致的身心疲憊、精神不振、心理抑郁,甚至是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促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音樂知識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之一,技能教學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必要條件,在知識和技能運用中從聽覺和感受來滲透德育,是實現音樂教育的重要方面。如:在進行聲部合唱的訓練中,許多同學認為聲部高不可攀,產生了畏難情緒。我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耐心、恒心。演唱時可以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難。當他們掌握知識后,我嚴格要求學生做到音樂統一,節奏一致,控制呼吸,在演唱自己聲部時,兼顧到其它聲部,讓學生傾聽合唱效果是否和諧優美,然后大家一起努力克服不足,以便保持變化中統一,分散中的集中,層次的分明與彼此的配合。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覺地學會了遵守紀律,團結合作,顧全大局,促進促進身心和諧與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由于大多數家長總是認為學生就該學習,平時溺愛孩子,很少讓孩子做家務,因此使是一些孩子產生了懶惰的思想,并且很難體會到父母為他們所付出的辛苦。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通過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以喚起學生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感恩父母、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質。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它能夠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人的心靈,使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方向發展。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奮發向上的高尚情操。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音樂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美的熏陶,要深入挖掘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感情教育因素,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審美情趣,使學生們一個個健康快樂的成長。
當今學校中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嬌寵,家庭的熏陶造成了他們強烈的自我中心感,缺乏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而音樂在很多情況下是一種群體藝術,如合唱、合奏、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性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的人際交流活動,使學生超越“小我”融入“大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群、合作意識。在音樂教學中我通常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縮小彼此間的心理隔閡,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增進大學生之間的友誼和感情。例如,河南師范大學每年舉辦的“共青頌.師大情”合唱比賽,各大學生合唱隊選取《光榮啊,中國共青團》、《河南師范大學校歌》、《黃河大合唱》等思想內容健康向上,能較好地展現出青年團員朝氣蓬勃、追求進步精神的合唱曲目,排練過程中認真分析和體會作品的感情,演唱中各個聲部通力配合,在速度、節拍、感情上力求一致,從而達到最佳的合唱效果,同時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愛校情結,為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陽光教育”是我們學校的特色辦學風格,踐行著“讓教育充滿陽光,讓學生體驗幸福的成長過程”的辦學理念,培養“陽光學生”是我們的辦學追求。小學音樂課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音樂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審美,尚美,為美,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讓學生養成思想陽光、精神陽光、行為陽光的美德。
總之,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實施美育的一個主要途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只有“潤物細無聲”,才會更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更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此外,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情操,培育學生的優良品質,使其身心獲得健康的成長。
[1]吳曉燕.選取電影音樂在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微探[D]. 首都師范大學 2006
[2]王圣春.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探析[D]. 首都師范大學 2007.
[3]董中霞.音樂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D]. 山西財經大學2007 .
[4] 劉嵬嵬.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2006 .
[5]解曉瑞.對我國普通高校管樂藝術教育的思考[D]. 首都師范大學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