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達娃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西藏自治區拉薩 850000)
“借鑒”在藏族聲樂藝術發展中的作用
旦增達娃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西藏自治區拉薩 850000)
任何一種唱法都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嗓音作為前提,我們也知道了通過一些好的訓練方法,會獲得一個好嗓子。那么,我們就應該在技術的層面借鑒其他唱法的更多更好的方法,訓練好我們的發聲器官,為更好的演唱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藏族歌曲做好準備。`
筆者在總結了很多相關專家的觀點和自身的演唱和教學經驗以為,借鑒其他唱法主要從呼吸、共鳴、聲源機能等三方面著手,可在有效的提高嗓音的發聲能力的同時,又不影響歌唱的風格。
藏族聲樂,借鑒,呼吸,共鳴
本文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編號:13YJC7600011)
無論何種唱法,對呼吸的要求都非常高,藏族傳統聲樂對呼吸的運用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那么怎樣提高呼吸能力呢?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呼吸器官: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以及胸腔、膈肌(又稱橫膈膜)、腹肌等組成了呼吸器官。歌唱的呼吸與說話的呼吸是有一定的區別。
一般我們在說話時是不需要太大的音量的,只要有一點氣息的支持就足夠了,不需要有很大的氣量。但唱歌是要放開聲音,讓觀眾能很清晰的聽到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因此對聲音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在力度的變化上,而且在呼吸的耐力上都要能勝任歌唱的要求,在表現歌曲時呼吸始終要隨著歌曲的旋律起伏;隨著歌曲的情緒或強、或弱,而這就對需要歌手有一個好的呼吸能力。傳統演唱藝人的呼吸能力大多是在演唱歌曲時得到訓練的,在演唱傳統歌曲時尚能應付,但隨著現代藏族歌曲對演唱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如果不對呼吸器官進行針對性的、系統的訓練,就很難演示當代的藏族歌曲了。歌唱的呼吸作為達到為藝術服務的一種手段,擁有一套屬于自身的訓練方法,它是歌唱方法在技術層面中必須要掌握的要素之一。
胸腹式呼吸的訓練方法對藏族歌曲表現豐富技法非常有幫助,胸腹式呼吸方法不同與其他兩種呼吸方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特點在于:隨著吸氣,氣體的進入肺部,胸腔就向周圍擴張,壓迫肺下的橫膈膜下降,使得腰圍向外擴展。橫膈膜下降向下的力與呼氣時小腹部的向內、向上的收縮,使得肋骨向兩側擴展,與擴展著的胸廓向產生對抗和平衡。由于這種呼吸能使呼氣肌群和吸氣肌群之間產生一種相對的平衡,使得歌手在歌唱中能得到足夠的氣量,并且能較好的控制氣息,目前絕大多數歌唱家都用這種呼吸方法。胸腹式呼吸方法的運用需要各呼吸器官的協調配合,尤其在吸氣、呼氣的過程中,腹部肌群和胸部肌群需要有一些復雜的操作,必須要進行科學的系統的訓練,才能有效的提高它們的能力,也才能為歌唱服務。
藏族歌曲演唱中對聲音的明亮、靠前、松弛有很高的要求,而共鳴的訓練可以使聲音具有“亮心”,增加穿透力和聲音的色彩,因此歌唱共鳴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那么,共鳴在演唱藏族歌曲時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歌唱的共鳴,即由于氣息沖擊聲帶振動而發出的基音和共鳴腔體產生共振的現象。我們知道聲音得到共鳴時會產生泛音,而這種泛音會使聲音圓潤、明亮、豐滿,從而使聲音變的悅耳和動聽更適合演唱。人的聲帶會發出很小的基音,它之所以被我們聽到,都是因為人體中的那些諸如:胸腔、口腔、鼻腔、咽腔等共鳴腔體把基音放大的結果,共鳴腔體的作用是可以調節聲音的大或小、明或暗以及聲音色彩的變化。共鳴腔體有可調節共鳴腔(咽腔、喉腔、口腔等),和不可調節共鳴腔(胸腔、鼻腔、頭腔等)兩種。由于可調節共鳴腔體連接頭腔和胸腔,在說話或演唱中它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會隨著音高的變化而相應的進行調整。使聲音能基本準確的表達發聲者的意圖。尤其在歌曲風格的把握和技法的表現上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演唱中一般是要把胸腔、口腔、頭腔等共鳴腔體都混合起來運用。但通常在演唱高聲區時一般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為主,低聲區的共鳴一般以胸腔為主。演唱藏族歌曲時如果運用混合共鳴的方法,一定要把握好共鳴在各聲區里的混合比例,一定要使聲音有明亮、靠前的特點,這是演唱藏族歌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有時在演唱比較高難的創作歌曲時,也可適當把各共鳴腔保持在一定的平衡上,使聲音在影響民族風格的前提下,達到最佳的共鳴效果。唱高聲區時雖然強調頭腔共鳴,但也要有口腔、胸腔共鳴輔助;唱中聲區時雖然以口咽腔、鼻咽腔的共鳴為主,但也要有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輔助;唱低音以胸腔共鳴為主,以達到聲音的低沉、渾厚,但也要有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輔助。如此才能使聲音在不同聲區之間的轉換沒有明顯的痕跡。能靈活的調節各共鳴腔體,才能使聲區統一、音色豐富,也才能發出優美、動聽、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學發聲原理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來。另外,打開喉嚨一定要適度,要不影響民族風格和聲音通暢為前提,其原則是:不能不開、不能大開。
演唱藏族歌曲,尤其是牧歌時口咽腔共鳴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是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基礎。演唱中笑肌要適當抬起,口腔打開要自然和松弛。由于咽喉通道的開啟,聲波就很容易被氣息送到口腔的硬口蓋引起振動,由于這種口腔共鳴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頭腔共鳴連接,在演唱藏族民歌時在風格的表現上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對咽喉也不會造成負擔是一個相對實用和科學的方法。 在唱藏族歌曲時頭腔共鳴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不管是藏戲唱腔的“縝固”技法,還是牧歌中的“躇”技法,都要在頭腔共鳴的作用中完成最精彩的表現。歌唱中頭腔共鳴能使聲音明亮、輝煌、增強穿透力,頭腔共鳴的好壞基本可以決定聲音的質量。頭腔共鳴的產生是聲波進入鼻腔和頭腔共鳴引起了蝶竇的共振而來的。位于鼻腔兩側的蝶竇,是獲得頭腔共鳴的先決條件。掌握它的最好辦法是用“哼鳴”來進行練習,哼鳴分:開口哼鳴、閉口哼鳴、開閉聯合哼鳴等,這個練習能有效的開發出鼻腔共鳴,繼而為頭腔共鳴的發揮提供幫助。哼鳴是把氣息投射到“眉心”尋找振動的感覺,找到這個部位之后就可以進行發聲練習了。發聲時下腭要松弛的放下,適當上提軟腭和小舌頭(其他唱法強調要盡量上提),使口腔、鼻腔、咽腔形成的“通道”稍稍大些,就能使聲波很通暢的送到頭部各共鳴腔體中從而引起振動。
胸腔共鳴在低聲區運用的比較多,其實在每個聲區都需要有胸腔共鳴的成分,只是在唱藏族歌曲時一定要控制好“量”,如果比例過多會減弱聲音色彩的明亮度,從而影響聲音對風格的作用。當然,很多作曲家在創作的歌曲中已經把音域高低拉的很寬廣,如果一個職業歌手缺乏好的胸腔共鳴,那么他的藝術表現力就會有局限性,所以訓練好胸腔共鳴也是一個歌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么獲得胸腔共鳴的具體辦法是:發聲時,咽喉部要有打哈欠狀態,放松下巴、打開大牙自然下垂,聲音從腰腹部從到胸腔引起振動,同時把一部分聲音傳送到“面罩”和頭腔引起共振。松弛、自然振動是胸腔共鳴練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壓”聲音當作胸腔共鳴。
在世界嗓音學領域,經過嗓音科學的研究、教學和演唱實踐得出結論,用縮短和閉緊聲帶的方法才是科學用嗓的方法,而這種發聲方法,對于絕大多數的演唱者來說是要通過專門的訓練才能完全掌握。只有加強聲帶肌的緊閉和收縮能力,才能獲得聲音的耐力和演唱高音的能力。演唱中的高聲區是一首歌曲中最高潮、最有情緒的部分,唱好高聲區能使整個歌曲的詮釋增添精彩。因此,具有質量的高音是一個歌唱者必須要掌握的技術。當然,好的高音也必須建立在唱好中、低聲區的基礎之上的。
在演唱藏族歌曲的高聲區時,歌唱的整個狀態要更加興奮、積極。原則上是隨著音高的往上,下巴要盡量松弛,尤其在演唱藏族傳統歌曲時,小舌頭雖然要提起如半打哈欠,使喉嚨打開,但一定要適度,千萬不能為了獲得好的聲音而喪失了風格。演唱藏族歌曲時喉頭不能 隨音高往上移動,要穩定在一個適中的位置(西洋唱法強調喉頭往下),所有這些狀態都必須要有來自腰腹氣息的堅定支持。在大多數唱法里高聲區的訓練是一個難點。因此,在眾多唱法里相互吸收和借鑒一些訓練聲音(高音)的手段是可行的,但借鑒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那個方法。
對于男高音,“關閉”唱法是必須要掌握的一種技法,它是男聲在唱高音時,在換聲區運用的一種技巧。所謂“關閉”技巧是從聲源的局部關閉,使得聲音獲得演唱高音的“道路”。關閉的目的是把中、高音區正確統一起來,是發聲器官的為適應高的聲區而做出的調整。“關閉”技法雖然是訓練高音技術的一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演唱藏族歌曲時,“關閉”技法一定要在腔體適度打開的基礎上運用,口咽腔不能開的過大,否則會因聲音的“掩蓋”而嚴重影響歌曲的風格、韻味。“發聲技術、技巧是為表達感情,達到藝術表現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哪些技術、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完全是由藝術表現的需要決定的。不能恰當的處理兩者的關系,就會產生兩種極端的結果。沒有技術,只有藝術的創造意圖,根本達不到藝術的目的。只有技術,我們聽到的發聲的機器,毫無共鳴和美感”1
總之,對發聲器官的訓練是為了擁有更好的音質、可高可低的音域、強弱可控的音量、豐富的色彩表現能力,這一切都要在氣息的支持、喉嚨適度打開、喉頭穩定,聲音的均勻、連貫、有力,換聲區無明顯痕跡的前提下得以實現。但是技術不是藝術,藝術需要技術來加以保證,聲樂作為藝術,最終的目的是藝術的表現。只有當技巧性和藝術性兩者辨證統一,才是聲樂藝術最終的目的。
注釋:
1.范曉峰著.《聲樂美學導論》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