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香
(大慶華凱石油化工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大慶 163000)
試析建筑設計中的抽象藝術
尹麗香
(大慶華凱石油化工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黑龍江大慶 163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城市化建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而我國的建筑事業也正是在這一形勢的影響下得到了飛速的進步。隨著建筑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建筑工程的設計中。這篇文章就是針對當前抽象藝術在我國建筑設計領域中的應用來進行的分析和研討,以期能夠為我國的建筑設計的進步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建筑工程 建筑設計 抽象藝術 應用 發展 研究
抽象藝術是一種涉及范圍極廣的藝術門類,不管是在建筑、繪畫以及雕塑等物質性的人類文明中,還是在文學、音樂以及詩歌等精神性的人類文明中,抽象藝術都無處不在。抽象藝術實際上也是一種藝術范疇的設計,狹義上是指讓人無法琢磨和不會被人輕易看透的藝術作品,這類藝術品大體都存在著偏離現實生活、讓人無法想象以及超乎常理之外的特質。在抽象藝術產生的早期,是沒有受到人們的理解和重視的,更無法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喜愛,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演進和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也有了重大的改變和突破?,F如今,抽象藝術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它所涉及到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在我國的建筑業中也得到了深入的應用。下面我們就針對抽象藝術在我國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情況來進行仔細的分析。
建筑是一種既含有技術性質有兼具藝術特質的物體,它的藝術特質是建立在技術性之上的,是在建筑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建筑最早出現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和生產生活需要,根本不存在藝術的概念。根據相關理論研究著作來對建筑物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建筑最早的產生原因只是為了使人們的居住問題得到解決,從原始的露宿到之后的穴居,再到各種房屋的逐步發展,其功能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時代的更替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在最初的居住需求得到滿足后,開始對建筑有了新的追求。如今,建筑事業的發展正朝著多功能的、極具藝術價值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了建筑藝術性的誕生。
“抽象”的理論定義是指分離或者轉移,主要是指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方面。而在藝術研究中,又賦予了抽象新的定義:一是傳達出人類可視世界之外的其他領域信息的藝術作品,而我們在對作品進行研究時則根據其所要傳達的意識及信息的完整程度來判斷作品抽象成分的多少,而通常我們把這種意義上的抽象稱為“語義性抽象”。二是指不具有任何表達以及傳達信息意義,且不描繪任何事物、運用非傳統的要素以及機構塑造而成的藝術作品,這種作品具有著與當前事物不存在任何相關聯系的特點,通常我們將這種不再現任何事物的抽象稱為“非傳統抽象”。
在抽象化與單純化的口號下,風格派提倡數學精神。從后印象主義經過立體主義走向抽象創造的蒙德里安,使黑和白的分割、黑與黃的沖突達到原色的和諧。因而,平面、直線、矩形成為藝術中的支柱,色彩亦減至紅黃藍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藝術以足夠的明確、秩序和簡潔建立起精確嚴格且自足完善的幾何風格。風格派是繪畫史上的革命,更是對之后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筑形態,實際是指建筑物的外觀造型或者外在表現形式和結構,它包括建筑色彩、建筑結構等表現形式。建筑形態的發展經歷了古典主義建筑時期和現代主義建筑時期。古典主義建筑主要受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追求現實和人文,在構圖上追求統一、均衡、軸線、比例、尺度等,以人為尺度作為衡量單位,追求人性的美感。建筑的形態基本沒有擺脫結構的束縛,受歐幾里德的幾何影響較深。20世紀初期,現代主義建筑開始發展,出現了量度變形、削減變形、增加變形等手法,通過幾何形體在位置關系上的貫穿、疊加,用單元式、網格式的設計手法來塑造建筑的形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現代建筑的基礎上,建筑形態上開始出現了新的萌芽,被稱為“后現代主義流派”,它是現代主義建筑在美學和形式上的一種擴展、修正和變種。建筑創作中抽象藝術的應用。
建筑設計中的再現性語義抽象是指將建筑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或某一細節和功能進行夸大,從而設計出一種新型的事物。這種抽象性表現手法主要用于建筑結構內部的室內設計中。比如室內家具的設計與布置,通過利用再現性語義抽象的設計理念來設計室內家具,夸大某套家具的某一細節,從而設計出簡潔又大方的家具,使使用者置身其中時,能夠擁有一個好的、愉快的心情。再現性語義抽象的設計風格旨在通過提煉去表達簡約,利用醒目的色彩、簡練卻豐富的外觀造型以及流暢利落的線條給人視覺上的美的享受。
在建筑歷史上,運用非傳統抽象設計手法進行建筑創作是近現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導地位。西方現代建筑運動應溯源于18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20年代走向高潮。現代建筑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并不那么大,先是經濟基礎落后,而后是政治觀點的制約,嚴格地說,中國建筑界敞開思想了解西方現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開始的。構成派運用立體構成、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的知識進行建筑創作,重視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的構圖效果,這種設計手法在現代建筑或后現代建筑創作中常用。
在建筑工程領域,經過現代主義之后對抽象建筑形式的認識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較為廣泛。而在研究中它對于非習慣,非傳統形態的建筑設計要進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設計中出現墨守成規和缺乏活力的設計方式。在建筑圖中畫配景時,把配景的細節部分舍棄而抽象地畫出,最常見的是人和樹的程式畫法。
對建筑的追求,從過去的具有具體形象的美感逐步轉變成了當代具有抽象藝術的美。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都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也促使了人們對建筑需求的改變和對建筑美感追求的改變。時代的更替和社會的發展為建筑美感的演進奠定了極為深厚的基礎,與此同時,也為建筑設計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轉型的機遇。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標準是同時代的發展相適應的,在今后的發展中,也一定還會出現很多的改變,人們對抽象藝術的追求也會發生差異,這無疑也會促進抽象藝術流派的不斷豐富。針對這一情況,就需要相關的設計者在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要不斷變換建筑風格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與時代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創造出更具價值的建筑作品。
[1]楊奇.現代山地城市居住空間地域化的思考[D].重慶大學,2007年.
[2]李振宇,鄧豐,柏林.住宅設計之窗[J].世界建筑,2004年01期.
[3]謝琛.廊的解析——廊在當代建筑語境中的研究與實踐[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