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新軍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湖北宜昌 443000)
基于高職院校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樊新軍
(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湖北宜昌 443000)
當下世界各國都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寄予厚望,提倡發展新能源技術,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視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技術革命的新戰略。高職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結合最緊密的教育,依托工學結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解決畢業生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文章對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新能源知識技能,又能在工作得到鍛煉與實踐。這對培養真正有用的技術性人才十分有必要。
新能源應用技術 工學結合 改革 實踐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指出了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特征。
教育部部長袁仁貴指出,以就業為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推進校企合作,是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目前我校進行了兩種形式的校企合作。
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加強了工學結合的研究,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以專業調整帶動專業建設,以課程重置引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用世界觀的理論分析,工學結合在宏觀上體現為校企合作的開放性,在中觀上體現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性,微觀上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即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當下世界各國都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寄予厚望,英、美及發達國家都規劃了“綠色能源計劃”,提倡發展新能源技術,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視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技術革命的新戰略。在全球提出的低碳社會要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這樣的大環境以及府政策的支持下,2008年,國家能源局把發展風電產業作為改善電源結構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甘肅、內蒙古、新疆、河北和江蘇等風能資源豐富地區,開展了6個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甘肅酒泉“風電三峽”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規劃目前已經完成,率先進入實施階段。這批風電建設項目將保證中國2020年1億千瓦風電的輸出,實現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目標——大電網覆蓋地區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達到電網總發電量的3%。僅國家風力發電到2020年預測5000萬千瓦,急需風電行業人才18.5萬人。
一是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養模式,對于新能源行業及相關企業的參與不多、實施困難,還處在一個逐步改革與提高的階段;二是現今新能源快速發展,國際上新能源制造業以及新能源發電技術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國內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也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新能源行業戰略發展在邊遠地區,校企結合不緊密,工學結合實踐教學環節困難較大;三是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還需要企業和學校進一步的合作,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基于工作任務的訂單式培養的模式還需進一步實踐;四是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短缺的現狀。
整體思路是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通過工學結合的建設,來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實用人才建設的突破口。一是通過建立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利用企業和學校的資源環境,學習的過程通過生產與實踐的方式合起來,學習社會信息和新能源技術;二是有計劃地使校外參加實際工作與校內課堂教學相結合,獲取到一定的工作經歷;三是企業參與其中的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教學地點從校內延伸至企業,使理論學習與有指導、有計劃、有考核的實際工作經經驗相合起來,能夠保證在畢業后順利地進入職業生涯,更有有利于今后獲得更好發展。
要推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將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貫穿于學生的學習中。在工學結合的課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不再僅僅是傳授事實性的專業知識,更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景中學習“如何工作”,所以必須開發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貼近崗位實現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教材、學材。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都是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知識的形成設計引導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學習任務時,都經歷了明確任務、制訂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反饋這一解決專業問題的全過程,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并掌握操作技能。在實踐行動中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專業知識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獲得處理信息、整體化思維和系統化思考等關鍵能力。在實施過程中始終注意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行動導向的學習方法,教師主要是對學習過程進行監督和質量保證。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教學需要專業素質高的教師,教師除了具備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能,也就是“雙師型”教師。目前職業院校中的“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但能真正達到要求的并不多。為了培養具有實際生產經驗的教師,我校充分利用校內生產基地對教師進行培訓,由企業技術人員直接指導,參與產品生產與管理。
將企業引進學校,打造校內生產實訓基地。校內建設風光互補發電的電力系統,具備風力發電、光伏發電,風光互補功能,系統包含并網控制功能、離網控制電能儲備等功能。組織學生參與電力生產實習,安排教師對學生生產實習過程的指導和管理。在完成不同風力發電、光伏發電中,學習不同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完整的不同的生產過程,獲取不同的經驗,有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對于電力生產的不同職業工種,學生通過輪崗,對各工種進行學習,并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長,鉆研某一工種的技術,通過教師和技術人員創設的一些專業問題,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提出解決方法,達到學習理論的目的。學生在完成電力生產的加工過程中實現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打下基礎。
學生雖然在校內進行了生產實習,但校內的環境不同于企業,缺乏一個生產企業的真正的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熏陶。因此,學校與企業制定頂崗實習協議,安排學生在第三年到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學生到企業充分利用企業的技術、設備及經營環境等資源,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動手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企業負責專業技術人員來指導學生,完全按照企業的工作規范來要求實習學生,學校也派出實習指導教師到廠參與管理和指導。對于適應企業生產的學生簽署就業協議,完成就業工作。
總之,研究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改革模式,對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教育相關法律與政策的制定以及相關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研究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對于國家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具有推動作用。
[1]樊新軍.科研課題《新能源應用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研究》.湖北省教育廳,2012年.
[2]周志德.論文《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3]耿潔.論文《構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框架設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5).
樊新軍,1971年生,漢族,河南平頂山人,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新能源工程學院院長、副教授,現研究方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