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堂 周超 馬強 陳美
(1.山東黃河東平湖工程局,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黃河東平湖管理局東平管理局,山東東平 271500)
我國水資源流域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淺析
王繼堂1周超2馬強2陳美1
(1.山東黃河東平湖工程局,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黃河東平湖管理局東平管理局,山東東平 271500)
現代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方向是流域管理。本文在描述流域管理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流域水資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通過對國外水資源管理成功經驗的介紹結合我國水資源管理的實踐發展,探討我國流域水資源管理的發展。我國水資源質量現狀表明,只有從流域管理現狀出發,把流域管理作為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主要途徑,才能做到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覆蓋取水總量控制、用水過程控制和排水必要性需求控制的全過程的水資源需求管理模式。
水資源 流域 現狀 發展趨勢
水資源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不斷地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需要。只有掌握水資源的客觀規律,認識其自然特性,才能做到系統有效的管理,流域管理就是在此思想基礎之上的管理。以流域為基礎管理水資源在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具有顯著的優勢,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水資源部門采用了流域管理模式,以期更有效地管理水資源。
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森林水文與流域管理學專家Brooks教授指出,流域是一個地形的概念,指河系(河溝)的集水面積[1]。流域是一個水文單位,同時也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流域管理已不是單純的對水資源的利用,而是對流域內的水土資源及其相關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統一規劃與協調。流域管理從流域整體出發,從科學角度更為有效地使水資源管理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在流域內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文化活動頻繁,應當重視公眾參與對管理的促進作用。通過參與,加強公眾的資源保護意識和團體意識,通過協調消除各團體間的矛盾,以便更順利地達到管理目標。
1930年美國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流域管理機構,即著名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它由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其統一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流域內各種自然資源的廣泛權限,法令還賦予它為高度自治、財務獨立的法人機構[2]。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采用了TVA的管理模式以改善流域經濟。但是流域管理局的權利過于集中,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利益難以協調,發展中國家采用這種做法的未見取得成功的例子,目前已逐漸淘汰這種機構設置。流域協調委員會是另一種流域管理的組織類型,它的主要職能是對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劃協調,其功能較為狹窄和單一[3]。1974年出現了綜合流域管理機構,即英國的泰晤士河水務局。至今在歐共體各國及東歐一些國家已普遍實行了這種綜合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具有廣泛的水管理職責,既可以統一規劃、管理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還具有控制水污染和管理水生態環境的職能[3]。現在這種管理機構已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逐漸得到了實施。
中國在明清時期就有了流域管理的雛形,即河道總督。民國時期,成立了長江、黃河、導淮水利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后至70年代,相繼成立、恢復了七大流域機構。這些流域機構是水利部的派出機構,在流域內行使部分水行政管理職能。近年來又提出了流域經營模式,以求實現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經營,既發展流域經濟又保護流域土地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
縱觀世界各國,最初的流域管理主要著眼于水資源的多功能特性,強調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隨著流域管理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一個流域水環境容量的有限性和各種資源相互依存的整體性。于是,各國相繼調整了水資源政策,逐漸由開發轉向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流域管理,深入程度不盡相同,但管理思想的精髓已普遍地得到了世界的認同與采納。
目前,我國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和部分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資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報道,2012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總體為輕度污染。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等十大流域的國控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滇池、巢湖、太湖的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控制水域污染,應用流域管理的方法指導水資源管理迫在眉睫。
如今,我國還未把握好流域管理的主導思想。在行政上一個完整的流域被人為的分開,行動上無法做到統一協調,違背了流域管理以自然流域為單元進行統一管理的思想。各主管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無法做到對流域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導致水資源效益較差。
缺乏公眾參與是造成我國流域管理不善的一大原因。從外國的成功經驗可知,公眾參與是保證流域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支柱。只有將普通老百姓、公眾團體一并納入到整個規劃管理的過程,充分考慮居民的利益,使政府和公眾協力合作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在流域管理機構執行管理工作的時候,需要相關部門的合作和支持,由于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不同,在合作過程中難免出現問題。在立法上若能對各個部門在流域管理中應擔負的職責給予更為具體的說明,就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
重視河流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按流域統一管理,將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統歸流域管理機構,并使之公司化。英國政府1963年、1973年和1989年根據《水(資源)法》幾次調整流域管理,最后把英格蘭和威爾士劃分為10個區域,綜合管理轄區內的供水、排污、污染控制、漁業、洪水防護與控制、水土恢復與保持、水體娛樂等[4],改變了在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上的相互交叉和推諉的混亂局面,取得顯著成效,被稱為英國水管理的“現代革命”[5]。
目前,流域開發與管理呈現出與水土保持、工業布局、農業發展、城鎮建設、區域綜合開發等融為一體的趨勢[6]。這就需要通過立法給予流域管理機構廣泛的管理權及實施保障。如美國田納西流域綜合治理的途徑就是通過《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法》建立了既具有鼓勵協調性,又具有建設實體性的流域管理機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對流域機構在立法上給予長久、穩定的開發保證;并且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經濟上完全自主,“負責全面規劃田納西流域及有關地區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7]”,其任務大大超越了水資源本身,成為國家的獨立機構[6~7]。英國通過撤銷國家水理事會使得各河流水管理局的獨立工作權限得到加強,其中的泰晤士河成為世界上實行流域管理最為成功的例子。日本更是以《水資源開發促進法》為龍頭,制定了一系列非常詳盡的法律,使得流域內的事項均有法可依。
許多國家在制定流域開發規劃和確定工程項目時,重視“智囊團”的作用,使工程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如美國在發密西西比河過程中,就十分注意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集團的科研力量進行合作,并建立了科學實驗機構。在流域管理中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是保證管理的有效性與實現管理目標的基礎,美國在流域管理中采用了許多現代化的手段,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計算機的普及應用[8]。
由于流域管理的廣泛性和社會性,國外還相當重視公眾參與,并將其作為流域管理的關鍵因素。流域管理參加者有專屬流域機構、政府、流域內擁有土地的集體和居民及其他代表。如法國的流域委員會中,國家和專家代表、選民代表和用戶代表各占1/3,被稱為“水務議會”[9]。
最明顯的例子是田納西流域管理局[2]。田納西流域綜合治理開發的成功,首要的條件是國家在法律上給予有力保證和經濟上大力扶植。其途徑是以國家力量扶植貧困地區的開發,通過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帶動全流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同時,國家以優惠經濟條件和政策扶植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并通過管理局扶植地方經濟發展。如田納西流域管理局事業管理費,由聯邦政府撥款;電力等的投資,實行優惠政策。
我國水管理中的條塊分割較為嚴重,極不利于我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綜合利用和治理,而且流域機構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無法可依。為了把水的開發利用與能源、原材料的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等結合起來,應由目前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逐步過渡到集開發、利用和保護于一體的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以流域為單元的統一的水管理機制,把行政區劃分塊管理轉變為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防治和管理,并建立流域的水資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統一的權威管理機構[13]。流域機構應是一個擁有行政管理權的機構,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廣泛的權力,在流域管理方面具有高度自主權,在財政上有專門的經費,并具有強大的協調職能。
長期以來,我國流域機構負責組織編制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和有關專業規劃的任務而對其規劃實施監督管理的權限則無明確規定。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保障,職責不明,流域機構在履行其職責時往往得不到其他部門的認可和支持,與其應發揮的作用相差甚遠[10]。此,我國流域管理機構必須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其職責、任務,使其在我國的水資源與水環境的一體化管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由于流域法規是根據流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背景專門為流域制定的,因此流域法規必須體現流域特點。專門流域機構的立法可屬于環境與資源基本法通過立法,來確立流域機構的法人地位、管理職責、行政職責及其他權利義務關系,也可以通過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來實現。此外,有了流域法規還必須嚴格執法。
5.3.1 流域管理委員會(局)的職能
我國水管理機構的改革應以流域為基礎,以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控制一體化為目標。應當對現有的流域管理機構賦予更廣泛的權力。該機構可由相關各部委、各流域管理委員會(局)、專家代表以及用水者代表等參加,其職能可以是領導性的,也可以是指導性。領導性質的流域管理委員會(局)及其執行機構是一個權力機構,又是一個管理機構,具有以下管理權力,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取水、防洪、發電、水質保護、水土保持與恢復、制定流域規劃、產業合理布局、漁業、水資源規劃、廢水入河、航運、制定流域內的各種水費標準、頒發排污許可證、建設新的水利項目,并征收取水費(包括監測費用)、防洪和排水費以及排污費及廢水入河的罰款等。此外,汛期時的水量調節應服從國家防汛總指揮部的統一指導。
5.3.2 其他相關部門的職能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及地方環境保護局職責是通過立法形式充實和完善管理框架(制定環保政策、法令、標準等);審批與水有關的法規;監督排水公司;評估河流和沿海水質;就污染治理方式為各級政府提供建議;管理并組織實施國家頒布的政策、法令、標準等;對環保治理提供技術和資金等。國家國土資源部及地方國土局職責是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利用等。國家水利部及地方水利部門職責是監督流域管理機構進行的流域開發;審批取水收費標準;開辟水資源保護區等。國家建設部及地方建設部門職責是調查影響飲用水水質的各種事故;審查大型供水項目計劃;廢水的收集和處理(該機構應公司化);城市給排水公司的技術監督等。國家衛生部及地方衛生局職責是監測飲用水質及有關疾病的發生;環境與健康的研究等。
分析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特點,對土地適宜性做出評價是合理規劃的前提,在此基礎上以流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為目標,以景觀生態學、水文學、規劃學等相關學科為理論指導,以土壤流失方程、氮磷遷移規律等模型為計算依據,編制合理的規劃方案,優選規劃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作出必要的補充和完善[11、12]。其次,利用GIS和RS技術相結合,對流域內的土地利用進行動態監測是目前比較可行的研究方法,我國的黃河流域三角洲就是該方法的典范[13]。完善所擁有的基礎數據。建立國家級1∶5萬和省級1∶1萬數字空間數據庫以滿足“數字流域”工作的開展。建立基于GIS軟件(如ArcView)的流域信息管理系統,以將流域的氣象,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土壤類型等數據整合到其中。
目前,流域管理的研究和應用正處于逐步發展的階段,我國的流域管理在近年來也加大了步伐,雖然起點較低,但是有后發優勢可以少走彎路,以比較高的起點開展研究和應用。但流域管理的宣傳力度仍有待加大,適當的宣傳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其次,管理機構應本著“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管理”的基本思想,一切從流域的整體利益出發,并在此同時,完善流域管理的法制建設,加大法制力度,健全管理手段,使流域管理能以基本思想為核心,沿著法制軌道運行。
[1]王禮先.美國的山區流域管理[J].世界林業研究,1997,(4):57~62.
[2]唐政生,孫榮博,潘安.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J].東北水利水電,2000,18(4):44~48.
[3]鄭春寶,馬水慶,沈平偉.淺談國外流域管理的成功經驗及發展趨勢[J].人民黃河,1999,21(1):44~45.
[4]House M A.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the UK. In: P Grau et al.eds.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 Control[M].London: Pergamon Press,1990.57~64.
[5]劉國材等.流域水資源保護呼喚法制的完善.水資源保護,1996,(3):10~17.
[6]張文合.流域開發論.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M].1994,124~130,151~275.
[7]Selznick P.TVA and the Grass Roo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9~20.
[8]柴發熹.美國流域管理中現代化手段的應用[J].甘肅林業科技,1998,(1):65~67.
[9]石秋池.法國的流域管理.水資源保護[J].1997,(1):1~3
[10]羅承平.我國水資源管理機制探討.水系污染與保護[J].998,(1):15~18[11]宇振榮,辛德惠.土地利用系統規劃和設計方法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9(2):176~184.
[12]秦麗杰,張郁,許紅梅,劉湘南.2002.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以前郭縣為例[J].地理科學,1994,22(4):508~512.
[13]趙庾星,李玉環,徐春達.遙感和GIS支持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研究— —以黃河三角洲墾利縣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4):57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