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程成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基于村民自治現狀的分析研究
漆程成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自古以來,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制度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但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無疑是最大的變革?,F階段建立在“半熟人”社會基礎之上的村民自治實踐,逐步增強了婦女的參與意識,也使宗族勢力成為推動農村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在研究中村民自治開創了大量的研究方法,也使得村民自治逐步凸顯了中國特色。我們認為,對于中國特色的村民自治需要進行全面的論述和跨學科的系統研究,為農村社會的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
“半熟人”社會 婦女參與 宗族勢力 中國特色
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在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農村社會的組織形式。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行政性質的農村基層組織制度有過周代的鄉遂制、秦漢的鄉亭里制、唐代的鄉里制、宋代以后的保甲制、清末和民國時期的鄉村自治制度等。[1]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國家在農村主要實行社隊(人民公社、大小隊)制和現在正在實行的鄉(鎮)村制。由此可見,在我們國家歷史上國家行政權力的觸角基本上也是延伸不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的,這就為吸納鄉村的宗族勢力參與農村社會管理提供了可能。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農村實行的人民公社體制為促進國家對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改變舊中國“一貧二白”的落后面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舊體制的解體,為了實現農村社會的有效管理,促進農村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村社會自發創造并經國家認可后逐步推廣實行了村民自治組織。村民自治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發展動力。
伴隨著村民自治的發展歷程,村民自治中的各種問題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很多的研究也伴隨著村民自治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村自治研究展現了光明的前景。
在農村社會實現由社隊制舊體制向鄉村制新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村級組織的基礎也發生了新的轉變。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來看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的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2]正是農村基層社會這種社會性質決定了在管理過程中處處講人情,時時論關系的行為處事方式,按照家族血緣紐帶形成的親屬關系成為從古至今農村社會的管理基礎。
伴隨著市場經濟向農村社會的滲入以及農村經濟活動的增多,原有的農村自發生成的信用的規矩已不太可靠。對鄉村熟人社會造成巨大沖擊的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由國家構建起來的行政村建制。行政村打破了原有的農村自然村落,“行政村雖然為村民提供了相互臉熟的機會,卻未能為村民相互之間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間”[3]。賀雪峰把這種不同于以往“熟人社會”的社會界定為“半熟人社會”。
我們當下在農村實行的基層民主選舉,之所以遇到了很多的困境,與農村社會的“半熟人社會”的社會性質是密切相關的。在半熟人社會里,大家盡管相互之間臉熟,但這與“熟人社會”的熟識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半熟人社會”的條件下村民的利益取向發生了很大的分化,村民在選舉參與的過程中更多地引入了競爭的機制以體現民意和公正。
婦女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處于無權的地位,這種現狀在我國農村更為明顯。其主要表現是農村婦女較少關注政治生活,政治參與熱情不高,長期在農村的公眾生活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對此,何包鋼和郎友興指出,影響農村婦女參與程度的因素主要是在農村中的經濟地位不高,文化程度較低,傳統思想觀念與社會輿論的制約。并進一步提出了對策,民主化會客觀上會帶來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男女的平等,但要做到男女平等還要制定一些保護性的政策。[4]
進入村委會的領導班子,進入村民代表大會這樣的權力機構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鼓勵和支持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實踐。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實踐取得了新的突破。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村委會成員中婦女的比例不斷提高;二是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渠道不斷拓寬;三是農村婦女干部的素質進一步提高”[6]。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我們要對婦女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實踐要滿懷信心,對遇到的一些困難要有清醒的認識。通過多視角多維度綜合分析,為農村婦女更好地參與村民自治的過程中提供理論借鑒和對策分析。
在宗族問題的研究過程中肖唐鏢的研究應該說是比較權威的,其認為,“宗族并不是洪水猛獸,并不是嚴重的破壞性的因素,相反卻有著一種促進作用?!盵7]當然了,宗族派性的存在也不是沒有危害的,其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村民自治的秩序,影響正常的選舉,可能會存在“以強凌弱”的現象,侵犯少數村民的正當權益。但在當前村民組織程度較弱的情況下,對宗族組織合理引導也顯得十分必要。
在肖唐鏢對宗族問題研究的基礎上,金太軍教授對宗族影響村民選舉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宗族對選舉的影響方面其認為:一是選舉的多數規則使得大房大族的人更易于當選;二是宗族對選舉影響是有限的,對于人品、德行和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選民是不顧其房族歸屬而會選擇的;三是宗族組織雖然夠對公共權力的非法侵害進行有力的抗衡,但是“過分原子化”的村民并不能有組織地抗衡公共權力的非法侵害。[8]我們認為,要改變農民在維權過程中的“過分原子化”狀態,廣大的農民就應當有效地組織起來。在某種程度上,現階段的宗族組織在組織村民維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村宗族總體上是一個歷史現象,其發展消亡會遵循特定的社會歷史規律。在現階段,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宗族在村治和村選舉中存在的危害,更要對其有利的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我們應該借助宗族的力量,實現農村社會各種力量的整合,讓農民能夠以恰當的方式組織起來,在應對公權力的侵害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中能夠取得有利的地位。
村民自治研究從1998年《村組法》頒布就逐步成為了學界的“顯學”,吸引了一大批的學者加入到這個問題的研究中來,主要以華中師范大學的研究最為突出。當下開展的村民自治研究日益呈現出學科交叉和實證研究的特色,主要是是與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研究的視角也日益多元。然而,現實中我們還存在個案研究比較多,系統研究比較少;單一方法研究比較多,跨學科綜合研究比較少;中國本土研究比較多,跨國比較研究比較少的缺陷。同時,我們國家遼闊的疆域使得東西、南北的地區差異比較突出,為村民自治實踐提出了嚴峻挑戰。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為,村民自治研究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研究,尤其是伴隨我們國家快速的現代化和城鎮化步伐,對農村的研究更顯得重要。
黨和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社會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贝迕褡灾巫鳛槲覈囊豁椈鶎用裰髦贫?,在長期的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已經總結出了很多的成功模式。村民自治仍舊還有很多的現實問題需要研究,很多的理論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故而開展這項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村民自治從廣西宜州合寨村開始,這種基層管理方式最終經過國家的認可,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1998年修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使得村民自治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村民自治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中國特色的中國民主形式已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深深扎根,并逐漸成長起來。
我們的研究發現,村民自治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擁有了中國特色,與西方的鄉村自治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應該在村民自治過程中堅持中國特色,走中國特色的村民自治之路?,F階段在村民自治研究的過程中已經開創了多樣的研究方法,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對這種中國特色的村民自治發展道路還缺乏全面系統的論述,我們需要對中國特色的村民自治展開更深入的研究。
[1]王春光.《中國農村社會變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頁.
[2]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版,第9頁.
[3]賀雪峰.《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
[4]何包鋼,郎友興.《尋找民主與權威的平衡》[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247頁.
[5]郭夏娟.《兩性政治參與的同與異——從女性主義的視角看浙江農村的村民自治》[J].載于《開放時代》2003年第4期,第104頁.
[6]鄧軍.《積極推動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實踐》[J].載于《人民日報》,2009年7月3日第8版.
[7]肖唐鏢.《村委會選舉中宗族影響的程度與后果分析——對40個村委會觀察研究的綜合分析》,http://www.ccrs.org.cn.
[8]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264頁.
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基于村民自治的公民文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210065021)的成果之一。
漆程成,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