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杰 姜子芯
(1.吉林省樺甸市二道甸子鎮農業站,吉林樺甸 132412;2.吉林省樺甸市農業局信息科,吉林樺甸 132400)
淺談農業種植因素對現代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
徐秀杰1姜子芯2
(1.吉林省樺甸市二道甸子鎮農業站,吉林樺甸 132412;2.吉林省樺甸市農業局信息科,吉林樺甸 132400)
中國地少人多,人口仍在上升,消費主要增長的是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農業生產面臨嚴峻挑戰。因此,農業高科技的發展,成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重大事情。現代農業,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相關的想法,并要思考農業種植的相關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以及考慮到農業種植結構中,這些因素的有效利用要適應中國有機農業的新技術。以技術為依托,來提高作物的種植單產量,進一步奠定種植業調整的物質基礎。同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長,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勢必要發展高科技農業。
農業種植 因素 結構 影響
現在大量土壤被污染,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等化學物質,導致了一系列的農業生態問題,現在農業生態問題的主要特點:大量使用農藥,污染土地,導致植物導營養衰竭,農業生產效益降低,而且食品安全也讓消費者擔憂。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國農業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就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所謂高技術農業,就是用最新的處于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就是將高新技術融入到產品生產經營全過程中的現代農業。它是高科技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國農業實現新的歷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術農業以高新技術的有效利用為特征,能使農業獲得核心競爭能力,能夠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未來經濟效益,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和不竭動力,是防范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的關鍵。
首先,傳統技術的其主要特點是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是非常低的,農業的生產主要是受制于自然條件,糧食安全,收入不能得到保證。改良土壤,改變化肥,良種基礎的技術改進,提高了勞動收入,因為技術投入,農業有機構成顯著改善,土地從而提高生產力,國家糧食安全有顯著改善。但農業仍然受限主要是由自然環境,呈現出典型的傳統特色。傳統和現代技術的的發展階段并存,其主要特點是技術變革趨向于增加土地生產力,現代種子,肥料和灌溉土地替代技術的進步已經成為技術的發展,未來的路是走高科技農業,這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理念的發展,同時也解決了中國人多地少的問題,要實現國民經濟的根本途徑可持續發展,不僅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的全面發展也要促進傳統農業提高。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國的農業發展,以技術為依托。十一屆三中全會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是高效農業是高科技農業。實踐證明,中國農業發展的改革要依靠技術來擺脫困境,解決人多地少,大大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從而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現代農業的發展中,人們為了改造自然,甚至發展到與自然相對抗的地步。自然界的資源枯竭、生態環境被破壞,環境進一步惡化,而用來進行現代農業的土壤、農業資源等也被進一步破壞,農業種植不單單是施放肥料才能使農作物生長迅速。農作物的栽培要能在抗御天氣災害,施放無毒有機肥的基礎上,實現優質生產,使農作物好吃不減產。在注重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技術,施用有機肥,才能確保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提高農業種植物的產量。
在農業種植結構中,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中的作用不同。農業種植者要能在依靠自然的恢復力量提高土壤的系統生產力,充分利用土壤、肥料、植物營養、栽培的使用技術充分調動土壤植物本身的潛能,并根據栽培的有效方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彌補土壤不足,在這個基礎上,提高植物產量和優質性。在農業種植中,現代科學技術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解決了高產問題。
要發展高科技農業,就必須了解目前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動向以及中國農業科技的現狀。政府應組織專業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收集農業科技信息,同時對中國的農業科技狀況進行全面、深入、廣泛、調查研究,在充分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制訂一個適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高科技農業的計劃與實施規劃。農業中的高新技術,主要來源于農業科研院、校、所,農業科研院、校、所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發展高科技農業必須調動全社會力量,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人才隊伍建設。能不能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決定了高科技農業發展的成敗。各級政府要為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農業科技隊伍。
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高技術農業的發展,將使農業發生革命性變化。乘高新技術革命浪潮之風,發展高科技農業。中國農業也將會帶來一場炫目耀眼的革命,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調整種植結構,從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等方面調整種植結構。優質、低耗、高效的農業產業結構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從不同途徑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以農田建設為重點,提高農作物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同時,要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基礎上,通過有機肥料,植物營養因素的施放提高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下,需要施放不同的肥料和植物營養素。
優化發展環境,引導和推動農產品優勢,借助全新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改造提升農產品。安全是農產品的靈魂,要從源頭抓起,加快推進污染土壤修復治理,科學調整結構,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只有栽培得當,才能保證高效高產的種植。
[1]周洪文.農業新技術革命對國家發展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01(1).
[2]張福山.植物保護對中國糧食生產安全影響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7(07):135-138.
[3]孫松平.農藥精確施用機械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9(03):56-59.
[4]劉惟洲.高科技在化解農業風險中的作用[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3).
[5]申茂向.科技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N].科技日報,2001-02-07.
[6]當前中國農業重大問題課題組.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與對策[J].管理世界,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