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楚豫
2014年5月19日 晴
窗邊那只愛遠行的飛鳥告訴我:每天都有人迷失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當這世上賣木炭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所攜卷的財富也越來越多時,我們該拿什么來堅守心中高貴的沉香?
兩千多年前,銜華佩實、懷謹握瑜的屈子行吟于汩羅江畔,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給我了答案——以淡泊堅守高貴。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八方風雨、天下紛爭。諸葛孔明給兒子的勸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告訴我——以淡泊堅守高貴。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堅守心靈的孤寂。所謂內心的淡泊,我覺得也只是三個字——不在意。當你放下了榮辱,不在意宦海的升沉得失;當你放下了貪欲,不在意現世的榮華富貴;當你放下了虛榮,不在意外界的紛紛擾擾。當所有的喧嘩都歸于沉寂,但能獲得心湖的寧靜。也只有當一個人不在意外界的紛繁,方能堅守在靈魂上高貴的圣潔。
正如那位化沉香為木炭的人,若他能守得內心的淡泊,不在意一時的利益得失,就能守全真正的寶藏。但這“放下”的過程往往與掙扎和痛苦相伴而生,因而少有人能做到內心的淡泊,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滾滾紅塵中迷失了自我,丟失了道德的高貴。就像那些往奶粉中加三聚氰胺、用蘇丹紅泡辣椒、給豬喂食瘦肉精的黑心商販,他們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為了追求蠅頭小利,將內心的沉香焚為木炭。可惱乎?可悲乎?
忽然想起那位遍繞籬舍種黃菊的隱士陶潛。曾經,他呤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千古名句。“大隱隱于市”,真正的隱士不在于身處何處,而在于心有寧靜。“心遠地自偏”是陶公給我們最好的勸誡——唯有內心淡泊,方能堅守心靈的高貴。
河南省洛一高高三(11)班
指導教師:杜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