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俊
【摘 要】 目前,我國水電站建設出現了一個高峰且勢頭強勁。以20世紀初90年代的二灘、三峽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電站工程建設為號角,向家壩、溪洛渡、小灣等新的一批特大型電站的開工建設,表明我國水電站施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里程碑。施工技術日新月異,四新技術的應用逐步普及,對于承建水電站建筑的施工企業而言,施工技術管理也在逐漸摸索中走向成熟。筆者有幸參加了貴州烏江構皮灘、思林水電站、云南阿海、魯地拉、小灣水電站、緬甸巴魯倉、薩泰項目的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現淺談以下個人粗淺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 水電建設 項目 施工方技術管理
1 水電建設項目施工方技術管理主要內容
自水電站建設推行項目管理制度以來,主要遵循質量、進度、成本控制為中心的項目管理體系,技術管理作為基礎并在其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工程組成來看,完整的水電建設項目技術管理由業主方技術管理、監理方技術管理、設計方技術管理以及施工方技術管理四方組成,其中施工方技術管理作為直接產生可交付物的前沿管理,最能體現技術水平及項目控制能力。
1.1 項目管理中技術人員的組成模式
水電領域的項目管理制已全面展開并走過了二十幾個年頭,目前均傾向于推行矛盾最小、機構組合更高效的“矩陣”式的項目管理模式,而實際上,更多的項目管理實質上為“職能式”的管理,即項目主要管理人員均有雙重身份,一重s為企業的、另一重則是項目上的。技術人員同樣如此,因此管理上會出現交叉而影響工作效率。
項目施工技術管理主要人員組合見圖1。
1.2 項目施工技術管理的主要內容
1.2.1 運用網絡計劃及技術手段進行工程進度控制
網絡計劃目前已實現了程序化,新興的計算機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水電施工方最為通用的是PROJECT、P3程序,實際上,上述軟件是完整的系統管理軟件,可以對項目進度、財務、管理水平進行全過程監控直至竣工決算。但目前施工方僅用于進度控制,表現形式為進度計劃網絡圖、單項工程橫道圖,并未完全挖掘軟件全部功用,但即使如此,該技術的采用對工程進度控制仍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關鍵線路更為具體化,各節點更加清晰,更便于決策者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并及時制定調整措施。
目前國內水電建設項目處于多投資方“搶占資源市場”的歷史階段,進度要求愈來愈快、建設周期一縮再縮,凸顯了市場的調節作用。在這種條件下,施工企業壓力越來越大,主要體現在對項目進度控制上,這是一個兩難的課題,一方面,加快進度往往導致施工成本的增大,而這種投資并非可全部轉化為實際產值而納入企業效益范疇;另一方面,減緩進度或依據施工能力按照正常速度進行施工難以達到投資方對工期目標(特別是投產發電目標)的要求。
在進度控制上技術部門無疑是“參謀部”,計劃的出臺、考核、調整策略等均由該部門制定,同時技術部門又是整個施工計劃的推動部門,通過進行技術更新、積極參與設計優化等具體措施實現對計劃的保障。應該講技術調整是加快施工進度的一種途徑,比如一現澆混凝土樓板的施工,方法有2種,分別如圖2、圖3:
可以看出,方案二比方案一節約工期6天。在實際施工中類似調整情況可以說無處不在,之所以未大量采用,主要受經濟條件制約,比如上例中,雖然調整后的方案加快了施工進度,但投入將加大,且增加的費用一般情況下難以得到補償,因此施工單位往往不敢加大投入。如建設方能夠在鼓勵采用優秀方案、新技術方面增加投入,施工進度的加快將成為施工單位革新創造的動力,而不是目前狀況下的壓力。
1.2.2 用“質量計劃”進行工程質量定位與管理
管理制度中突出體現“規范化”的管理,強調制度的完善與使用,因此積極推行IS0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水電施工企業相繼開始進行體系認證工作并迅速得到普及,通過一系列管理文件對管理行為進行約束,使項目管理從細節到宏觀都做到了規范化,它突出了“全過程控制”特點,強調了“可追溯性”原則,使得每一事件做到了合理的三步走,即“事前預測”、“事中監控”、“事后評價”。
作中,技術部門是項目質量體系的制定單位,主要以“質量計劃”的形式對項目各質量控制點進行分解、約定了各專業管理要點、明確了質量目標及具體操作中的管理行為要件,同時也明確了各目標評價標準并使上述標準指標化,與相應專業的管理成本直接掛鉤。“質量計劃”是一個項目的綱領性文件,其實質意義就是項目質量的“作業指導書”。隨后,項目均依據“質量計劃”及體系文件進行過程控制、檢驗檢查、結果評價。
計劃”與實際施工結果間出現偏差時,需要技術部門聯合質檢部門對其進行調整,一般來講,“質量計劃”以“年度”為調整時段,這既對計劃本身的科學性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同時又是對“質量計劃”權威性的一種肯定。
“質量計劃”的嚴謹性可通過表1窺見一斑。
1.2.3 用技術手段降低施工成本,建立項目臺帳進行投資控制
成果主要依賴于三項指標,主要指進度、質量安全、成本,其中成本指標最能體現項目經營管理水平,技術部門主要通過以下管理手段進行成本控制。
(1)積極進行技術優化、推行“四新”技術。以上技術措施對于項目成本管理而言意義重大,涉及資本問題、項目投資決策等等,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的選用原則就是“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對于技術調整后的項目而言其有用成果往往存在差異,采用的分析方法經常采用折算費用法,基本步驟如下。
①列出方案的對比成本:C1=B1+a1x C表示方案產量工程成本。
C2=B2+a2x B表示方案固定成本a表示方案可變成本,x表示方案產量。
②當C1=C2時可知,可計算出一臨界產量x0=(B1-B2)/(a2-a1)。endprint
③對比分析方案中產量差異,x與x0差值對應成本較高的方案不可取。
上述方法較為簡單,但對于涉及成本額度不大的項目較為實用,可作為技術是否可行的判斷指標。
(2)建立項目工程量臺帳確立區間指標:工程量臺帳主要用于過程控制,但在很多項目運作中僅僅在工程竣工階段才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這就造成了需補充大量資料、工程量與實際結算量差距較大的局面,使得后期工作量加大且影響最終效益指標的實現。
工程量臺帳一般按照如下格式進行計算、匯總、統計并按期作為工程進展報告的一部分向項目經理部匯報。
工程量臺帳可采取下列格式(以大壩基礎混凝土項目為例)。(見表2)。
實際運用中可以將時間因素考慮進去,按照“月”為單位進行匯總統計,當項目結束時累計成果即竣工成果。從上述過程可知,工程量臺帳主要起到如下作用。
①便于項目管理者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階段性量化分析并找出問題所在;②便于項目管理層掌握項目投資情況并采取應對策略;③可由工程量臺帳衍生出“材料核銷報表”,便于對材料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3)推進技術創新,積極合理地應用“四新”技術:目前,施工機械化程度愈來愈高,設備選擇與管理往往成為項目運作的關鍵因素。按照經濟學觀點,設備損耗值包括無形損耗及有形損耗,其中設備的無形損耗主要由于技術更新因素所致,當設備無法滿足技術要求或效率降低幅度較大時,技術部門應做出評估報告上報項目管理層,對設備配置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并提出替代方案。其它如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有效途徑,實際運用中與上述運作方式相同,均需要進行技術評估。
1.2.4 運用技術手段規范施工行為
(1)編制作業指導書并根據其內容進行檢查:日常施工管理中技術部門應編制作業指導書并對作業隊進行技術交底,在實施過程中參照指導書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2)編制專項施工技術要求并進行檢查:對于特殊部位、特殊項目、特殊工藝應編制專項技術要求并對作業班組進行技術交底,并進行檢查整改。
上述技術手段對于規范施工方式、方法,增強施工人員技術意識十分重要,目前在施工項目中得到了廣泛采用。
2 項目施工技術管理走勢及分析
2.1 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1)項目管理的“一次性”決定了項目組織的“臨時性”,技術管理機構同樣如此。從項目團隊概念上來講,團隊的“磨合期”會產生長短不一的結果,因人員短缺而造成的較長的磨合期必將影響項目運作效率,這是項目自身特點造成的。但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企業層面來解決,一是建立相對固定的人力資源渠道及檔案;二是建立相對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特別是物質激勵機制;三是約束項目規模,避免出現“大而濫”局面;
(2)對項目技術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也就是說以“施工調度”為中心的傳統管理理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項目管理中“重現場、輕后方”現象還比較突出,沒有將“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道理付諸實踐。
(3)工程單價持續走低的局面限制了施工技術發展空間,企業從經濟上無力研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同時也對新設備的使用顧忌頗深,技術更新受到“掣肘”,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
2.2 施工方技術管理的發展方向
(1)“一專多能”型人才將成為施工方技術管理人員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講,一個建設項目通常由主要項目、輔助項目組成,能夠熟練運用技術完成主要項目技術任務,同時又能兼顧輔助項目技術管理的人員特別是熟悉工程經濟的人員將成為首選;
(2)專業橫向溝通協作將會大大加強。企業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作為進度、質量、成本控制鏈條上的技術部門必然要圍繞這一中心目標而努力,其工作范疇將不僅局限于施工技術管理本身,對工程造價、索賠、變更的了解與資料協作,對設備選擇、利用、作業指標的控制,對物資材料的性價比分析等等也要納入技術管理工作內容之中。因此未來合格的技術部門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專多能”的服務部門。
3 結語
應該講,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逐漸趨于成熟,比如很多項目機構組成中已經將技術部門與工程管理部門組合在一起,這樣加快了技術轉化的速度,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環節,更利于對建設項目的全面控制;在比如說通過制定質量計劃、推行質量體系文件等方式將各專業職能程序化、規范化,這樣做到了任務明確、分工清晰。
通過參與幾個項目技術管理,個人深切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一種壓力來自技術本身,主要是因為技術本身更新速度很快,特別是“新材料”的更新速度,這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并快速掌握運用才不致于落伍;二是來自人才的壓力,項目施工技術管理人員特別是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十分缺乏,拼湊起一個完整高效的部門難度很大。
我們欣逢了一個“水電時代”,我們也愿意為這個時代不綴耕耘,更愿意看到出資人、業主、設計、監理及施工方共贏的大好局面。以上是個人結合幾年來的工程實踐總結出的粗淺的認識,望能拋磚引玉,以饗讀者!endprint
③對比分析方案中產量差異,x與x0差值對應成本較高的方案不可取。
上述方法較為簡單,但對于涉及成本額度不大的項目較為實用,可作為技術是否可行的判斷指標。
(2)建立項目工程量臺帳確立區間指標:工程量臺帳主要用于過程控制,但在很多項目運作中僅僅在工程竣工階段才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這就造成了需補充大量資料、工程量與實際結算量差距較大的局面,使得后期工作量加大且影響最終效益指標的實現。
工程量臺帳一般按照如下格式進行計算、匯總、統計并按期作為工程進展報告的一部分向項目經理部匯報。
工程量臺帳可采取下列格式(以大壩基礎混凝土項目為例)。(見表2)。
實際運用中可以將時間因素考慮進去,按照“月”為單位進行匯總統計,當項目結束時累計成果即竣工成果。從上述過程可知,工程量臺帳主要起到如下作用。
①便于項目管理者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階段性量化分析并找出問題所在;②便于項目管理層掌握項目投資情況并采取應對策略;③可由工程量臺帳衍生出“材料核銷報表”,便于對材料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3)推進技術創新,積極合理地應用“四新”技術:目前,施工機械化程度愈來愈高,設備選擇與管理往往成為項目運作的關鍵因素。按照經濟學觀點,設備損耗值包括無形損耗及有形損耗,其中設備的無形損耗主要由于技術更新因素所致,當設備無法滿足技術要求或效率降低幅度較大時,技術部門應做出評估報告上報項目管理層,對設備配置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并提出替代方案。其它如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有效途徑,實際運用中與上述運作方式相同,均需要進行技術評估。
1.2.4 運用技術手段規范施工行為
(1)編制作業指導書并根據其內容進行檢查:日常施工管理中技術部門應編制作業指導書并對作業隊進行技術交底,在實施過程中參照指導書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2)編制專項施工技術要求并進行檢查:對于特殊部位、特殊項目、特殊工藝應編制專項技術要求并對作業班組進行技術交底,并進行檢查整改。
上述技術手段對于規范施工方式、方法,增強施工人員技術意識十分重要,目前在施工項目中得到了廣泛采用。
2 項目施工技術管理走勢及分析
2.1 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1)項目管理的“一次性”決定了項目組織的“臨時性”,技術管理機構同樣如此。從項目團隊概念上來講,團隊的“磨合期”會產生長短不一的結果,因人員短缺而造成的較長的磨合期必將影響項目運作效率,這是項目自身特點造成的。但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企業層面來解決,一是建立相對固定的人力資源渠道及檔案;二是建立相對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特別是物質激勵機制;三是約束項目規模,避免出現“大而濫”局面;
(2)對項目技術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也就是說以“施工調度”為中心的傳統管理理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項目管理中“重現場、輕后方”現象還比較突出,沒有將“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道理付諸實踐。
(3)工程單價持續走低的局面限制了施工技術發展空間,企業從經濟上無力研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同時也對新設備的使用顧忌頗深,技術更新受到“掣肘”,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
2.2 施工方技術管理的發展方向
(1)“一專多能”型人才將成為施工方技術管理人員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講,一個建設項目通常由主要項目、輔助項目組成,能夠熟練運用技術完成主要項目技術任務,同時又能兼顧輔助項目技術管理的人員特別是熟悉工程經濟的人員將成為首選;
(2)專業橫向溝通協作將會大大加強。企業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作為進度、質量、成本控制鏈條上的技術部門必然要圍繞這一中心目標而努力,其工作范疇將不僅局限于施工技術管理本身,對工程造價、索賠、變更的了解與資料協作,對設備選擇、利用、作業指標的控制,對物資材料的性價比分析等等也要納入技術管理工作內容之中。因此未來合格的技術部門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專多能”的服務部門。
3 結語
應該講,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逐漸趨于成熟,比如很多項目機構組成中已經將技術部門與工程管理部門組合在一起,這樣加快了技術轉化的速度,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環節,更利于對建設項目的全面控制;在比如說通過制定質量計劃、推行質量體系文件等方式將各專業職能程序化、規范化,這樣做到了任務明確、分工清晰。
通過參與幾個項目技術管理,個人深切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一種壓力來自技術本身,主要是因為技術本身更新速度很快,特別是“新材料”的更新速度,這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并快速掌握運用才不致于落伍;二是來自人才的壓力,項目施工技術管理人員特別是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十分缺乏,拼湊起一個完整高效的部門難度很大。
我們欣逢了一個“水電時代”,我們也愿意為這個時代不綴耕耘,更愿意看到出資人、業主、設計、監理及施工方共贏的大好局面。以上是個人結合幾年來的工程實踐總結出的粗淺的認識,望能拋磚引玉,以饗讀者!endprint
③對比分析方案中產量差異,x與x0差值對應成本較高的方案不可取。
上述方法較為簡單,但對于涉及成本額度不大的項目較為實用,可作為技術是否可行的判斷指標。
(2)建立項目工程量臺帳確立區間指標:工程量臺帳主要用于過程控制,但在很多項目運作中僅僅在工程竣工階段才意識到該問題的重要性,這就造成了需補充大量資料、工程量與實際結算量差距較大的局面,使得后期工作量加大且影響最終效益指標的實現。
工程量臺帳一般按照如下格式進行計算、匯總、統計并按期作為工程進展報告的一部分向項目經理部匯報。
工程量臺帳可采取下列格式(以大壩基礎混凝土項目為例)。(見表2)。
實際運用中可以將時間因素考慮進去,按照“月”為單位進行匯總統計,當項目結束時累計成果即竣工成果。從上述過程可知,工程量臺帳主要起到如下作用。
①便于項目管理者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階段性量化分析并找出問題所在;②便于項目管理層掌握項目投資情況并采取應對策略;③可由工程量臺帳衍生出“材料核銷報表”,便于對材料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進而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3)推進技術創新,積極合理地應用“四新”技術:目前,施工機械化程度愈來愈高,設備選擇與管理往往成為項目運作的關鍵因素。按照經濟學觀點,設備損耗值包括無形損耗及有形損耗,其中設備的無形損耗主要由于技術更新因素所致,當設備無法滿足技術要求或效率降低幅度較大時,技術部門應做出評估報告上報項目管理層,對設備配置的可行性進行評價并提出替代方案。其它如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有效途徑,實際運用中與上述運作方式相同,均需要進行技術評估。
1.2.4 運用技術手段規范施工行為
(1)編制作業指導書并根據其內容進行檢查:日常施工管理中技術部門應編制作業指導書并對作業隊進行技術交底,在實施過程中參照指導書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偏。
(2)編制專項施工技術要求并進行檢查:對于特殊部位、特殊項目、特殊工藝應編制專項技術要求并對作業班組進行技術交底,并進行檢查整改。
上述技術手段對于規范施工方式、方法,增強施工人員技術意識十分重要,目前在施工項目中得到了廣泛采用。
2 項目施工技術管理走勢及分析
2.1 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
(1)項目管理的“一次性”決定了項目組織的“臨時性”,技術管理機構同樣如此。從項目團隊概念上來講,團隊的“磨合期”會產生長短不一的結果,因人員短缺而造成的較長的磨合期必將影響項目運作效率,這是項目自身特點造成的。但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企業層面來解決,一是建立相對固定的人力資源渠道及檔案;二是建立相對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特別是物質激勵機制;三是約束項目規模,避免出現“大而濫”局面;
(2)對項目技術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也就是說以“施工調度”為中心的傳統管理理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項目管理中“重現場、輕后方”現象還比較突出,沒有將“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道理付諸實踐。
(3)工程單價持續走低的局面限制了施工技術發展空間,企業從經濟上無力研發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同時也對新設備的使用顧忌頗深,技術更新受到“掣肘”,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
2.2 施工方技術管理的發展方向
(1)“一專多能”型人才將成為施工方技術管理人員的發展方向。一般來講,一個建設項目通常由主要項目、輔助項目組成,能夠熟練運用技術完成主要項目技術任務,同時又能兼顧輔助項目技術管理的人員特別是熟悉工程經濟的人員將成為首選;
(2)專業橫向溝通協作將會大大加強。企業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作為進度、質量、成本控制鏈條上的技術部門必然要圍繞這一中心目標而努力,其工作范疇將不僅局限于施工技術管理本身,對工程造價、索賠、變更的了解與資料協作,對設備選擇、利用、作業指標的控制,對物資材料的性價比分析等等也要納入技術管理工作內容之中。因此未來合格的技術部門實際上就是一個“一專多能”的服務部門。
3 結語
應該講,施工方技術管理目前逐漸趨于成熟,比如很多項目機構組成中已經將技術部門與工程管理部門組合在一起,這樣加快了技術轉化的速度,減少了不必要的溝通環節,更利于對建設項目的全面控制;在比如說通過制定質量計劃、推行質量體系文件等方式將各專業職能程序化、規范化,這樣做到了任務明確、分工清晰。
通過參與幾個項目技術管理,個人深切感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一種壓力來自技術本身,主要是因為技術本身更新速度很快,特別是“新材料”的更新速度,這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并快速掌握運用才不致于落伍;二是來自人才的壓力,項目施工技術管理人員特別是能力較強的技術人員十分缺乏,拼湊起一個完整高效的部門難度很大。
我們欣逢了一個“水電時代”,我們也愿意為這個時代不綴耕耘,更愿意看到出資人、業主、設計、監理及施工方共贏的大好局面。以上是個人結合幾年來的工程實踐總結出的粗淺的認識,望能拋磚引玉,以饗讀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