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中國何以成為海洋強國?
“漫長的海岸線,雄壯威武的軍艦”還遠遠不夠——這是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在中國由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的進程中,優秀海員必不可少。
事實上,海員群體構成了這個國家夢想的一大支柱——正像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魏薇對《瞭望東方周刊》所說:中國發展所急需的能源,正是由海員自世界各地運回的。
然而,常年在大洋上的連續航行,使他們也許可以被稱為“祖國的陌生人”。魏薇的感覺是,公眾對他們的了解“還很有限”,更不要說關注與關心。
種種因素之下,我國每年畢業的逾2萬名航海類專業學生中,只有46.9%的人愿意上船工作。最終,5年后仍在船上工作的本科生不超過20%。
中國海員建設工會是在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下的全國性產業工會組織。就當前中國海員隊伍的成長,《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魏薇,希望向公眾厘清海員群體的基本問題,以及當下亟需關注的情況。
57萬海員維持中國海上網絡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描述目前中國海員隊伍的基本情況和熱點?
魏薇:目前全國有160萬船員,其中海船船員約有57萬人,每年有外派海員大約11萬人次。所謂外派,即派到國外船東管理的船上去工作。
目前中國船員有高級船員、普通船員,結構基本合理,數量基本滿足,而且國際航線海員的素質較高,已得到歐盟的認可。
在促進海員隊伍發展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以中西部為來源地的教育培養格局。現在沿海地區愿意做海員的人少了。
具體到培養教育方面,我國有一批先進的航海院校,有比較長的航海教育歷史,政府也在積極地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海事局已經形成了便民高效的海員考試發證模式。
國際海事組織定期進行審核,現在我們是“白名單”國家,在培養教育方面是比較規范的。
海員首先極具流動性,除少量的定期班輪海員以外,許多海員今天跑美國航線,明天可能跑日本航線,后天可能跑東南亞航線,上的船也不一樣。它還有專業性,這和陸地上的任何一種職業都不一樣。
海員的可愛還在于,他們與社會的距離相對遠一點,思想比較單純、簡單。
有一次,一名船員家屬告訴我,丈夫退休了,我說你們可以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了。她說,哎呀你可不知道,我們倆是重新談戀愛。我說為什么?她說丈夫對許多的事情都理解不了。過去都是出海3個月回來休假,很短時間就走了。現在天天在一塊,要重新磨合。兒子有事找媽媽說,爸爸就不高興了——為什么躲著我?你們倆在說什么?
船員和家屬真的是一生在為國家作奉獻。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海員隊伍建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什么?
魏薇:現在我感覺有一種反差。我們國家在推進海洋強國戰略,但是海運領域相應的支持政策還不夠。海員是生力軍,而且航海是經濟命脈。航運發展了,其實本身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保障。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船員,但愿意做船員的人反而越來越少了,或者說把船員作為終身職業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不利因素。
從航海院校畢業以后,要超過10年才能做船長。但當船長并不一定是優秀的航海家,還必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優良的職業素養。現在有的人還沒做到船長就跳槽了,高素質人才的后續發展會面臨問題。
如果海員減少,涉海單位的人力來源會少。引航、航海服務業、海事部門,都需要有航海經歷的人。海員越來越少,會給航運后備人才供給帶來影響。
應該說海員雖然群體不大,但貢獻很大,然而社會上很少有人知道,這挺不公平的。每個人都在享受著海員的勞動成果——我們現在糧食、石油等許多物資還需要進口。
絕對不能讓我們這個有航海歷史的國家,只有在提到海盜和海難的時候,才想到海員。
現在那么多人不愿意上船,航海院校學生畢業后,50%的人能上船,干不到10年又走了一批,最后培養出來的人能有多少在船上工作?雖然基本上數量滿足,但是這個滿足是動態的,一直在流動、不穩定。
培養海員是個系統工程
《瞭望東方周刊》:從政策方面有沒有一些激勵措施,或者有一些對應的方法?
魏薇: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保證數量基本充足?就是政策在調節,例如非航海類的學生你可以轉學航海類,這是一種鼓勵政策。另外,發展西部船員教育,在河南、延安等地都在開展海員的培養。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們面臨比較突出的問題。船員保障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健全——我們國家沒有《海員法》。國際勞工組織2006年已經通過了一個《國際海事勞工公約》,這是海員的勞動標準,但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批準。
還要加強海員福利設施的建設,為海員提供服務。海員培養方面,院校的職業教育、企業強化培養、海事管理等都一定要重視,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除了專業技能、體能以及心理素質的培訓以外,職業責任、職業道德、團隊精神的培養特別重要。要引導船員愛崗敬業、甘于奉獻。
海員應是復合型的人才,所以他們的培養教育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海員未來發展有什么期許?
魏薇:海洋強國戰略中,航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員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應該把海員隊伍的建設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要抓好數量和質量的提升,保證這支隊伍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強化海員的職業保障,維護他們的權益,不斷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完善法規政策,鼓勵年輕人從事航海,注重全民的航海文化教育,要增強海員的職業自豪感,社會的認同感。
國際上我們的話語權一定不能弱化,這方面的力量還要加強,推進國內外法規的完善,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
在維權機制方面,要構建社會化格局。我們參與海員政策的研究,參加海上勞動關系三方機制的工作。開展集體協商,通過簽訂海員集體協議保護海員權益。我們和挪威的船東協會協商,在航運低迷、船東虧損的情況下,連續5年增長海員的工資。我們還建立了專家組,里面有海員代表、業內專家以及律師,加強對海員政策的研究,為海員提供法律援助。
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反映海員的呼聲,提出政策建議。在推進西部教育方面,我們幫助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設立了全省首個航海教育專業,現在已經畢業了幾批定向學生了。
除了困難幫扶、船員家屬工作,我們還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對外合作,包括與日本海員工會合作培訓海員,與國外合作解決海員滯留、欠薪等問題,為海員提供更好的服務。
而從國外經驗看,一些國家對海員有特殊的保護政策,例如免除海員個人所得稅;海員進出境開辟綠色通道;政府重視海員岸上福利設施的建設,如政府投資設立海員俱樂部,為海員進出港提供車輛接送,為海員提供在港口的通訊設施等等;專門的海員保護立法,很多航運大國雖然海員人數不多,但是有專門的《海員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