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素敏


“天下最難吃好和最不好吃的就是婚禮的酒席。”專欄作家張發財曾對上世紀80年代的東北婚宴大加批判。直到今天,在北京小白領王一銘看來,這樣的評判仍然貼切。
2014年“五一”,北京姑娘徐菲在提前一年才訂到的一家四星級酒店舉辦了婚禮。兩周以后,1200多公里之外的武漢,童彤也在半年前訂下的酒店完成了結婚儀式。
作為她們共同的大學室友,王一銘先后被灌了兩場大酒,并對答應當人伴娘這件事“后悔得要哭”。
然而,到了5月底,在河南新鄉老家參加完高中好友和表姐的婚禮之后,小王真的哭了——“是被雷哭的”。
從國際大都市北京,到省會城市武漢,再到家鄉小城,四場不同的婚宴,卻見識了異常相似的婚禮場景:主持人極盡煽情之能事,新人像木偶被任意擺布。花藝布置和音樂穿插其中,觀眾席有熊孩子哭鬧和大人的埋頭苦吃。其間,亮瞎眼的燈光秀和動輒長達3分鐘的婚慶公司廣告,讓人頗感不適。
“不中不西、不土不洋……”原本對婚禮充滿想象的這位26歲女生,失望又痛心,以至于拍著桌子向本刊記者申明:“我將來肯定要來點不一樣的!”
已經有很多有創意的婚禮模式,“單車婚禮”、“草坪婚禮”、“會議婚禮”、“長城婚禮”,等等。然而,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慶行業委員會總干事史康寧看來,“時尚和流行也意味著短命”。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好的婚禮既要滿足個性也要不棄傳統。但今日中國,大部分的婚禮“缺乏承諾、感恩的內涵和儀式感”。
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中國擁有數千年禮治傳統,集大成的關節點之一就是婚禮。如今,在中國文化與經濟的轉型時刻,婚禮的角色愈發凸顯,人人都在尋找一個“好的婚禮”。
結婚是門多大的生意
民政部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結婚登記的人數每年1300萬對左右。北京市2010年以來每年合法登記的新人平均為17萬對。BTV財經《數說北京》欄目整理的一組數據顯示,88.4%的新人拍攝婚紗照,49.14%的人選擇找婚慶公司籌辦婚禮,其中又有78.74%的新人會擺婚宴。
2013年全國33億人次創下的2.6萬億元國內旅游業收入中,新婚旅游的花費為普通旅游的2倍。
“中國人最不怕花錢的地方就是結婚”,史康寧說。中國婚博會官方公布的數據稱,4月19日、20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2014春季中國婚博會”,兩天總成交額達6.98億元,兩個月之前的情人節三天展會中,這一數字是8.7億元。
Sunny喜鋪婚慶公司市場部提供給本刊的數據是“2013年,全國狹義婚禮消費近萬億元”。如果算上婚房購買、裝修、家具、家電消費等等,結婚對房地產、家居、旅游、數碼產品、白酒等上下約70多個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巨大。
在狹義婚禮消費中,“婚宴幾乎是最大的支出項”,Sunny喜鋪婚慶公司產品經理李想介紹說。目前,北京一個四星級酒店一桌酒席在3000元到4000元,以10桌的規模推算,婚宴的花銷為三四萬元。其他如鮮花、攝影、化妝師、主持人等婚禮消費,如果全由婚慶公司操辦,“中低端水平也在3萬元以上”,這樣算下來,一場普通的婚禮開銷需要六七萬元。
“這個水平算是比較低的”,史康寧說,與動輒來賓幾百人,婚宴幾十、上百桌的一些地方婚禮相比,北京的市場因為人口優勢,基本以量取勝。“每年大概有12萬場婚禮。”
這個不斷增大的蛋糕,約由7000家婚慶公司分食。根據2004年北京市經濟普查數據,北京當年擁有的婚慶服務公司為260家,2014年,這一數字漲了27倍。但是,其中形成規模并且經營尚可的公司卻少之又少。“也就一二十家。”史康寧說。李想則說:“不到10家”。
一大批參加工作不久的85后、90后們,即將開始他們“互相殘殺”的“送紅包游戲”。上述北京白領王一銘就是例子。小王在5月不僅休掉了公司年假,送出去的禮金少說也將近一個月的工資。
婚禮演進
不止婚慶公司,與婚禮相關的很多行業,也在經歷著“風水輪流轉”的際遇起伏,其背后則是婚禮文化的演變。
2000年初期,人們剛剛從物質匱乏進入富足階段,結婚熱衷于大操大辦,講究吃喝與用車的豪華,所以婚禮車隊生意火爆,煙酒行業跟著沾光,最火的主持人恨不得說學逗唱樣樣能來。
今天的大城市,年輕人更多是在提前訂好的酒店入住,很少再有加長林肯開道、一路奔馳、寶馬擺闊的興趣。同時,他們既不愿意被主持人搶風頭,也不希望被一些“小時候抱過你”的親戚們在酒足飯飽之后剔著牙點評婚宴是否可口,在結婚這件事情上,他們更愿意掌握主動權。
2002年、2003年的時候,一批上海人從日本學來的一種燭光主題婚禮在業界引起極大關注,隨后Hello Kitty主題、海洋主題、飛行主題等等層出不窮。如今,主題婚禮已漸有成為主流之勢。
婚禮簡約主義的潮流也在悄然興起。婚宴不再成為“斂財、灌酒”的借口,一些年輕人之間用“禮金抵用券”(比如紅包內置“用此券可免費參加XX婚禮”的紙條)來化解“紅色炸彈”(婚禮邀請函)的威力。
從社會輿論到政府引導,人們擯棄鋪張浪費、主張理性與環保,而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之下,花藝、布藝設計公司在產品上更考慮可回收利用性。
與此同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回歸開始成為婚慶公司的品牌競爭力,比如專門做中式婚禮的婚慶公司備受推崇,并帶動相關培訓行業的火爆。
更加符合現代價值觀的婚禮儀式,一方面得益于文明的開化,另一方面則與從業人員整體水平提升有關。十年前婚慶行業委員會調查顯示,從業人員中本科生的比例不超過3%,如今海歸的碩士、博士大有人在。
辦一場怎樣的婚禮
“三五摯友親人,沒有禮金紅包,沒有喧囂冗雜,沒有形式鋪張,甚至不需要華服濃妝。僅僅一個精致的Party,接受來自最愛自己的人們的真心祝福……”這是一位知乎網友對理想婚禮的要求。
不久前,三亞舉行了一場“目的地婚禮產業推介會”,一些婚慶公司“三天兩夜18000元套餐”包含拍照服務,這與單純在婚紗影樓拍照動輒上萬元的花費相比,很有競爭優勢。
國外熱點旅游城市也向不斷壯大的中國新人隊伍們伸出橄欖枝。比如,每年有2萬對來自中國的新人在日本沖繩拍婚紗照,其中有70%來自臺灣地區、20%來自香港地區,只有不足10%的年輕人來自大陸。因此,日本沖繩政府已經采取不少動作,擴大大陸市場。
手頭緊一時拿不出來閑錢怎么辦?銀行早就為你考慮到了——“個人信用貸款”可以用于跟結婚有關的所有花銷,包括旅游、裝修、美容、購置鉆石珠寶、婚紗攝影,等等。
當然,更加經濟、實惠的婚禮,一輛自行車或者一塊草坪就可以搞定。在剛剛過去的6月1日,濟南市天橋區青年于朋和趙越用500元錢完成了他們的“單車婚禮”,5月28日,濰坊市8對新人舉行了集體草坪婚禮,哈爾濱工業大學的18對新人則成為“校訓石下的最美約定——第二屆博士生集體婚禮”的主角……這種模式還見于太原、重慶、洛陽等地,大有蔚然成風之勢。
渾身上下掛滿金子、成箱成箱鈔票鋪滿屋子那種奢華婚禮越來越少人鐘情了,從民間到政府都不歡迎,如果愿意多花點心思,可以借鑒江舟、李媛媛的模聯婚禮——北京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為這兩位前模擬聯合國大會成員學生的婚禮,專門籌建了組委會,招募了會務長、秘書總監、學術總監、技術總監,等等,以模擬聯合國活動規則流程為藍本,做席位分配、決議草案起草、頒布等工作。新人之外,所有嘉賓忙得不亦樂乎。
去教堂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北京宣武門、崇文門、王府井等6家教堂可以舉辦婚禮,不過你若非教徒大可不必去湊那個熱鬧——據了解,教堂一天能接待數十對新人,比排隊登記還流于程式。
出奇、出新沒有不對,但有文化學者說了,“婚禮不是舞臺劇,不是小品,一定不要失去體會那種儀式感的機會”。所以,辦一場行三拜九叩大禮的中國傳統婚禮,保證永不過時。
怎樣結婚,今天中國年輕人的選擇前所未有的多,孰優孰劣,旁人的評價并不算數。兩種感慨大概最能說明問題,一種是“可惜婚禮只有一次”,另一種是“幸好婚禮只有一次!”(文中王一銘、徐菲、童彤為化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