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山望到那山高,
那山有樹好仙桃。
丈把竹竿打不到,
脫下繡鞋往上蹺。
左一搖,右一搖,
搖下三雙六個桃。
過路君子撿個嘗,
不害相思也害癆。
男害相思容易過,
女害相思命難逃。
中國民歌之鄉
“高高的山上有一樹好仙桃,長長的竹竿也打不到,打不到就脫了繡花鞋上樹搖,桃子搖落又希望過路君子撿個嘗。”這個打仙桃的女子情竇初開、天真浪漫,她借搖落的桃子來挑逗如意郎君,既羞澀又大膽,真像紅紅的仙桃一樣可愛。“男害相思容易過,女害相思命難逃。”女兒家的相思病如果要治好,也許良方便是“仙桃傳情”。這是一首流傳在大巴山中的民歌,大意是情竇初開的少女為了搏得情郎的注意,借打仙桃表達自己對情郎的相思之苦。
大巴山里的民歌,以鎮巴民歌最為著名,按照內容劃分有勞動號子、山歌號子、調子、茅山歌、小調、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縣24鄉鎮,皆有民歌分布。現已搜集到的鎮巴民歌有四千余首。
鎮巴縣,夏、商屬粱州,秦、漢為漢中地。東漢永元七年(公元95年)為“定遠侯”班超的“采食之邑”。三國時在歸仁山(今漁渡壩)設南鄉縣城。其余年間多屬西鄉轄制。清嘉慶七年,分西鄉縣南24地置定遠廳,民國二年改為定遠縣,民國三年改為鎮巴縣。
鎮巴縣位于陜西省最南端,東鄰紫陽、漢陰縣,西北與西鄉縣接壤,西南與四川省萬源市、通江縣毗鄰。全縣面積3437平方公里。縣轄24個鄉鎮,居住著漢、回、苗、滿等民族,總人口28萬。境內山脈雄峙,溝壑錯列,松竹豐茂,最高海拔2534米。有林地269萬畝,竹林24萬畝,草地122萬畝。有6條主河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上地下自然資源豐富。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環境,民間自古多自娛自樂文化活動,尤以唱山歌為最盛,祖祖輩輩世代相傳,是文化部確立的“中國民歌之鄉”。
鎮巴民歌的孕育土壤
鎮巴民間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歷史,其產生、發展均與當地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密切相關。鎮巴雖地處巴山腹地,但文化積淀深厚,民風古樸豁達,尤以民歌盛行全縣。無論男女老少,開口都能歌。鎮巴民歌題材非常豐富,歌曲種類很多,包含了號子(勞動號子、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又稱茅山歌、姐兒歌等)、小調、風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祀性歌曲、曲藝(漁鼓、花鼓、青水曲子)等。田間地頭、山林溝壑,或放牛、或砍樵,一聲山歌,憂愁盡忘;深山寮棚,保秋守哨,點燃篝火,倚著獵槍,一聲山歌,孤獨盡消;插秧蓐草,曬谷揚場,一排排、一對對,你挑我應,歌聲攪著笑聲,山也陶陶,人也陶陶;隆冬時節,圍坐火塘,夫唱婦和,火洋洋,人洋洋,其樂無窮。亦有忙時務農,閑時以歌為業的民間藝人,相鄰有紅白喜事,應邀而往,唱和應答,代主人持事;守靈吊唁,圍鼓孝歌,代主人致哀。
這些藝人腹內山歌、小調、嫁歌、孝歌、花鼓、漁鼓等成本成章。賈平凹先生在《寄語鎮巴民歌》一文中談到:“由于山的雄奇和溝壑的縱橫,水的奔流和植被的豐茂,長年生活在這里的人,他們所積累的民歌,一定是富有山的雄渾,水的陰柔,其歌聲肯定是纏綿、溫馨,極具浪漫之情。所以,它不會是《走西口》那么悲凄而蒼涼,也不會是《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那么高亢而鏗鏘;陜南的民歌,在環境的制約下,有的峰回路轉,似黃鐘大呂;有的輕柔纏綿,似涓涓細流,這就形成了陜南民歌和陜北民歌各自的獨特風格。”這是對鎮巴民歌特點的最佳詮釋。
鎮巴民歌的內容劃分
鎮巴民歌依據內容劃分為四大類。
一是號子。可分為兩種:一為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如“拉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抬喪號子”、“船工號子”、“抬喪號子”等;二為調節勞動情緒號子,如“背二哥號子”、“拉風箱號子”等。以上各類號子的唱詞不十分固定,大多為即興編唱,其演唱形式多為“一領眾合”。
二是山歌。歌詞內容以愛情題材居多,格式以七言四句為主,修辭多夸張,曲調以四句樂段為多,其次為二句和多句滾板式。一般是在勞動中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壯,節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纏綿,娓婉細膩。其歌有即興創作的,也有世代傳下來的,如《打仙桃》、《小小腳兒紅繡鞋》、《太陽落坡四山陰》、《郎在對門薅黃秧》、《清早起來去放牛》等。
三是小調。反映生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和生活情懷的民歌。格式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為多見,一般為多段敘事形式,音樂多為單樂段結構,五聲徵調式或羽調式或徵、羽交替式。有完整唱本留傳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十里亭》《十想》《十勸》《上茶山》《吳幺姑》等。歌唱地點一般在屋里、院落。夜間、下雨天或農閑,三五結伴唱個不休。
四是民俗歌。在當地民風民俗中廣為流傳。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兒在出嫁前夜哭嫁為歌,一般有母親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詞多為依戀的內容,七言兩句結構為多。如《哭嫁歌》《娘訓女》《離娘床》等。在男方“討杯盤”、“取衣飯碗”、“支床”、“滾鋪”、“安席”、“參神”等禮儀中均有吉利喜慶歌。喪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請來孝歌師傅,靈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帶打擊樂伴奏。歌哭不斷,徹夜不休。歌詞大多是先輩傳下來的歌本。從“歌頭”起,到“迎亡靈安位”、“孝子奠酒”、“進朝綱”、“唱記本”、“題詩謝酒”、“千百轉”、“進花園”、“送亡”。亡者的晚輩(多為女)依棺以哭當歌,歌詞則是有感而發,即興編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念哀悼。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還有“拜壽”、“修房造屋說吉利”等。還有勸戒歌,如《十勸賢良》《十勸姐》《勸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錢調》《懶媳婦》歌等,內容十分豐富。
鎮巴民歌的當代傳承
隨著鎮巴民歌音樂在音樂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上世紀50年代后,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及省市的音樂家、作曲家紛紛來鎮巴采風。良好的民間音樂環境,哺育優秀的音樂人才。鎮巴縣的音樂工作者創作改編了許多具有濃郁鎮巴民歌風味的音樂作品,其中劉光朗作曲并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頂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民族民間唱法調演。“歌聲是大山的靈魂,歌聲令我感到幸福……”陜南歌王劉光朗說。
劉光朗,生于1938年,鎮巴縣鹽場人,擅于民歌演唱,兼習作曲、編歌。其代表作有:《巴山頂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一路號子走漢江》《大巴山革命歷史山歌聯唱》以及歌劇《巴山月》《槍》等,曾創作、移植數十部戲曲、歌劇音樂,還創作、改編了500余首各類聲樂作品。兩次隨陜西代表隊進北京參加全國匯演,并參加招待外國元首舉辦的專場演出,其作品和演唱風格具有濃郁的巴蜀風味。
“我在收集整理的400多首巴山民歌中,找到了演唱的技巧以及譜曲的手法,從而豐富了我的創作和演唱。”劉光朗說。從事專業文藝工作后,劉光朗深入鄉鎮村舍、田間地頭,收集整理各類山歌號子,并將流傳于民間的400多首山歌號子收集整理出來。
劉光朗的演唱,不僅嗓音高亢明亮,而且吸收了“山歌號子”中運用的真假聲結合的高腔,山野氣息頗為濃郁。在演唱形式上,不用樂隊伴奏,而是背一架手風琴自拉自唱。他曾是一名優秀的群眾文化工作者,目前,仍舊堅持到基層為廣大老百姓演出,每到一處,一時興起,便即興演唱,弘揚當地的好人好事。如今,雖然年事已高,但劉光朗仍然活躍在舞臺上。“只要身體還允許,我就要一直唱下去,不管陜南民歌的發展有多艱難,都將盡最大努力將其傳承下去。”這是劉光朗,用音樂感動著百姓,用音樂書寫著人生。
鎮巴民歌流傳至今,是一批又一批熱愛大山、熱愛大山里的歌聲的人們,收集整理,口傳心授,并在傳承中,不斷創作出新作品,讓民歌藝術發揚光大。正是由千百個劉光朗式的人物,執著守護著他們深愛的民歌藝術,才讓鎮巴民歌煥發了新的活力。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原生態民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當地文化部門也付出巨大的努力,讓民歌走進校園、企業、政府,讓譜寫山里人生活情趣,表現當地群眾精神面貌的鎮巴民歌得以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