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市地處陜西省西南部,位于秦嶺、巴山之間,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勝之地,也是木板圖畫,特別是年畫的盛產地。漢中民間木版圖畫是我國木版年畫藝術中極具地域特色的一種,由于所處地域相對封閉,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古樸風貌,主要包括木版年畫,即各式祥瑞、天官、狀元、武將、神仙及歷代英雄人物門畫,如灶王、龍王、財神;春帖,即集年歷、節氣表和預報來年氣象收成形勢的《春牛圖》于同一版幅的印刷品以及紙馬、龍票,即刻印有圖像和紋式的神像、符箓或紙幣。
漢中木版年畫的起源
漢中的木版年畫始于何時,這一問題也是各地民間年畫起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漢中地方志中無有關年畫門神的記載,一些文學雜著中也沒有提及,加上門神每年都要除舊布新,舊的讓位時即被撕掉,無法保存,因此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收集到的實物資料和當地流傳的傳說來看,漢中木板年畫最晚也當創始于清朝,清末和民國初年非常興盛,產地大概有漢中、南鄭、洋縣、城固等十余處。
漢中木版年畫中的門神
漢中的民間木版年畫春節時張貼,表達美好理想,裝點節日環境氣氛,其門神畫早在1942年就在北京東皇城根由中法漢學研究所舉辦的“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展出過,引人注目。在收集的實物中,武門神的畫樣居多,內容都是取材于歷史小說中的英勇善戰的名將,與其它各地年畫產品迥然有別,這些門神的出處,都有來歷。文門神則與全國各地之門神年畫大致相同。如《天官賜福》、《萬國來朝》、《狀元插花》等,此外還有《蕭何、韓信》、《楊波、徐延昭》穿袍系帶的忠臣良將,也是外地所沒有的。漢中木版年畫中比較有特點的門神有:
趙公明燃燈佛(道人)趙公明與燃燈佛都是《封神演義》小說里的神仙。燃燈佛頭上綰發,罩一蓮花道冠,橙黃面色,滿口白髯,身披鎧甲,左手拿一如意,右手舉一量天尺作武器,背后插四枝靠旗,坐騎于一梅花鹿上;趙公明頭戴將軍盔,面勾黑花臉,身披重甲,背插靠旗,右手托一金元寶,左手揚一竹節鋼鞭,坐一斑斕猛虎背上,二人相向如戰斗狀。每幅長五十三厘米,寬二十九厘米,四色套印。在漢中一帶,這對門神是貼在廚房的門上,象征著珍饈美味不盡,金銀財寶不絕。
孫臏龐涓漢中門畫取孫臏與龐涓做門神,是因演義中有孫龐斗法一節,孫臏曾搖身一變,化作門閂之故。圖中的龐涓,頭戴額子盔,披戰袍鎧甲,手舞雙刀,背插寶劍,騎一紅馬;孫臏頭戴金箍束發,右手舉一令旗,左手懷抱古木拐杖(以示雙膝被刖),身穿袍帶金甲,坐于黃牛背上。
馬武姚期馬武、姚期為東漢時名將,馬武曾參加綠林起義軍。王莽稱帝后,設武場考取狀元,馬武與岑彭通常比試,武藝不分高下,王莽見馬武容貌丑陋,擢取岑彭為狀元,馬武反場而去。姚期為鬼神莊之獵戶,勇武絕倫。劉秀起兵討王莽,廣求英雄輔佐,聞姚期之名,二次前往請姚期,姚期皆以老母需要人孝養而拒絕。隨劉秀同行之鄧禹,于草堂上題詩一首,暗勸姚母助子成名。是夜姚母夢青龍飛入,引走一虎,又見墻上題詩,頓悟,遂命姚期投往劉秀。姚不肯,姚母自盡,姚期終隨劉秀而去。因為馬武武藝高強,為武舉之魁;姚期勇猛乃白虎星降世,故取作門神。姚期、馬武扮相都是頭戴紫金盔,前加額子,上插雉尾,披狐裘尾,穿繡蟒朝服,腰橫玉帶,懷抱象牙笏,馬武以紅、綠、黑色勾臉,姚期以黑色勾鼻窩、眼窩,兩頰加一紫色云紋。二人相對而立,仿佛立于朝廷站班摸樣。尺幅均縱70.5厘米,橫45厘米,四色套版印成。
”對敬德“民間年畫作坊刻印的門神,大都是一個白臉(秦叔寶),一個黑臉(尉遲敬德),漢中門神里有一對門神都是黑臉的尉遲恭,故稱“對敬德”。此圖畫尉遲恭頭戴額子盔,身披魚鱗甲,腰扎包肚,下系魚尾護襠,全副金甲武裝,一手捻髯,一手執竹節鋼鞭,黑臉怒目,兩幅圖一模一樣相對立。
穆桂英穆桂英為《楊家將演義》中之英勇女將,曾輔佐楊宗保同八姐、九妹、令婆、楊七姐、金頭馬氏等將大破天門陣。漢中門神的穆桂英,頭戴虞姬罩,身穿長褲短袍,外套對襟坎肩,項系云頭護肩,腰扎絲帶,背插寶劍,以手捉巾帶,揚拳過頂,屈腿作金雞獨立勢。一像兩圖,相向而立。四色套版印刷,尺幅每圖縱52厘米,橫26厘米。
如民間藝人口訣中所說:“英雄無頸,美人無肩”、“英雄一張弓,文人一顆釘”,氣宇軒昂、神采奕奕,勇猛威武、體態壯觀,增強了人物的氣魄和威力。漢中木版圖畫中的門神畫,人物造型大膽夸張變形,在用筆用刀上,采取藏鋒包筆,大刀闊斧,粗健古樸,挺拔豪放;人物衣紋轉折多變,充分發揮了刀線的配合作用,畫面完整,豐滿而不擁堵,對稱而不死板。刻工古樸遒勁、不尚纖巧,頗合刀馬或袍帶人物的粗健豪壯之氣質,因此,令人百看不厭。在色彩的處理上,以群眾最喜歡的大紅大綠為基調,桃紅、章丹、苦綠配上輕快明朗的槐黃,又用松煙墨黑為線條,五彩繽彩、鮮艷而渾厚。極少用藍色。
漢中的門神多樣,其黏貼的地方也各有其所。如孫臏、龐涓是貼在小門上,所以尺寸沒有大幅的;趙公明、燃燈道人專貼廚房,形式只有一種;穆桂英、趙云、裴元慶、李元霸等,則是作為內室或繡房門上貼用;天官賜福、萬國來朝常貼在堂屋或者祠堂門上,這是因為祠堂里的祖先也是“鬼”,不能貼守門防鬼的秦叔寶、尉遲恭等。孟良、焦贊這對門神的衣裝打扮和小說中對他二人的描述,都不是頂盔貫甲的將帥人物,因此只能鎮守馬廄豬圈和一般小門之前。這一點也反映了在傳統文化中等級觀念下的民間畫師的藝術創造才智,和人民生活中對門庭裝飾上美的要求。
王樹村先生說:“中國印繪門神的地方很多,大凡印制年畫的地方,都有門神這一品類。其中神態生動,姿勢威猛而色彩,仍能保持古樸典麗的產地,要首推漢中門神了”,“漢中的門神多種多樣,比其它各地繪制的門神取材也廣。在過去收集全國各地數百種門神、門畫中,大都是四種而已。漢中門神則不同,上自神話故事中的神荼、郁壘,下至戲曲小說中的楊坡、徐延昭止共七個朝代,十一種歷中人物”,“漢中是陜南門神畫集中產地,由于它四面環山,很少受到外地門神年畫之影響,故能保持地方的藝術特色,加上漢中門畫所用之顏料都是古法泡制者,尤能體現出我國古代民間繪畫藝術之優良傳統。”可見其藝術獨樹一幟,價值突出。
漢中木版年畫之“春帖”
漢中傳統木版圖畫最具特點的木版圖畫當屬“春帖”,在全國各地民間木版“歲歷圖”中,它的傳統“春官”禮制意味保持得最完整、最充分。春帖有大、小兩種,以墨色刷印到色紙上,兼有年歷、節氣表、年成形勢預報,張貼壁間,具備生產生活提示功用。帖上的《春牛圖》即發布來年氣候及經濟形勢預測的中心圖象,漢中“春帖”至今沿用的傳播渠道依然與市場化了的“木版年畫”不同,是靠“春官”每年陰歷10月至臘月間兩番走村串戶,在演唱“春詞”(報春)后當面送交到群眾手上的,每年農歷9月初印制完畢,9月13日召開春官年會,分發春帖給各位春官,農歷10月至臘月和開年后正年里,春官們分頭沿村挨戶送往各家。春貼每年都須新編、新畫、新刻,版面設計面向俗眾,圖文并茂,繪圖、寫版和刻制工藝難度都很大,但整版文字能做到字字準確、工整、潔凈,圖畫幅面雖不大但內容含義豐富,細節交待明確而清晰。漢中“春帖”以《春牛圖》與歷法、氣象、年成預報等內容匹配合刊,為上古以來源遠流長的“春官”禮制在社會有機結構終端的組成,是中華民族天文氣象科學智慧與“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民生機制相融合的“華夏正朔”文化理念的珍貴實證。
漢中木版圖畫現狀
漢中木版圖畫的產業,長期來已經以工藝流程而細分為創稿、雕版和印刷銷售這兩個上下游行當。兩行當中,創稿環節的藝術創造含量自然最高,這一環節往往聘請專職畫匠及春官中掌握核心知識的頭領來,但其中年畫稿一經應用上市后,常被各家廣為翻刻沿用。工藝技術上最具難度且工作量也最大的環節實屬木版雕作,該行當要上下兼通,能把紙上的文字與畫稿轉化為單色或分色的印刷生產用版,以之供應許多刷印生產點,故雕版行當應是傳統木版圖畫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漢中木板圖畫的印刷制作工藝與全國其他地方的木版畫制作工藝大同小異,材料上有些區別,木版選用梨木、杜仲或者枇杷木制成,其中枇杷木是上等材料,木紋細膩,適合刻制圖案比較精細的木版,比如圖章、包裝等等,但是枇杷木成材時間很長,因此價格昂貴所見實物不多。一般使用的是梨木板,厚約1寸5分,陰干。雕刻的工具多為自制,一般與其他地方的工具大同小異,由藝人自行制作合手的工具。印刷漢中木版圖畫的紙張,以前用四川竹紙,事前先刷一道白粉,俗稱“粉箋紙”。白粉可遮掩竹紙本色的黃,又增加了紙的厚度,更利于襯托印色的鮮麗。上世紀70年代印刷的年畫,是當地造紙廠生產的白礬紙,紙上刷粉印制。現今多用機制單面有光紙。刷印工具主要有:大刷案子、夾紙木架、圓形棕刷5個(各色專用,不相混),顏料盆5個,刷畫用的長方形棕毛搪子。顏料為藝人自制,主要有:墨、橙黃、槐黃、玖瑰紅、苦綠、礞石。漢中木版圖畫所用之色都是礦質或從植物中提煉而來,如橙黃則是章丹,槐黃是用槐花炒好加礬水瀝出,玖瑰紅是用蘇木熬成膏,再合水而出。
20世紀50年代,陜南傳統木版圖畫業尚廣泛分布在漢中市及南鄭、城固、洋縣、寧強和安康市的許多縣。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內專家學者、各級文化部門因在原址尋訪不見蹤跡,誤以為該項遺產已經滅絕。2010年冬,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約同南鄭縣文化館再次深入追索,探明原“蘇文堂”后人蘇明星(住南鄭縣回龍寺村)數十年來一直在刻制各類畫版,通過民間渠道在南鄭及與之相鄰的漢臺、勉縣、寧強、留壩、洋縣、西鄉、城固等縣區傳播,由鄉民印刷銷售。至此,已“滅絕”半個世紀的漢中傳統木版圖畫重現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