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藝術館陜西省藝術研究所
陜西省簡稱陜或秦,又稱三秦、古樸秦川,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是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所在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長安,有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能人輩出,山水間滿含靈秀之氣,藝術氛圍濃烈。在如此的自然與人文條件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有合陽提線木偶、華縣皮影、藍田普化水會音樂、榆林小曲等等。
朝代更替、風云變幻,非物質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存在是對歷史的傳承,也是對民風民俗最好的保留和體現??v觀陜西非遺,有些項目已啟動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有些卻在市場化的環境中苦苦支撐。令人欣慰的是,相關部門、社會團體、大專院校等已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保護傳承工作,《文化月刊》亦將持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文化寶庫。
黃土高原上的山花花
——澄城民間刺繡藝術
刺繡是陜西民間大家閨秀從小就必須學習的一項“女紅”,是藏在閨房中的藝術,刺繡手藝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深閨中女子的藝術情操和審美品位,它甚至是舊時評判女子綜合修養的重要標準。當她們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繡制未來的嫁衣、繡鞋和臥房用品,為未來的愛人繡制摟肚、鞋墊等。在北方,刺繡并沒有形成像南方那樣藝術特色鮮明的流派,也缺少南方的工細與纖巧,它更多的是民間化的粗放與瑰麗,其藝術性更為突出,內涵更為豐富。北方刺繡多為較小的作品,沒有像南方那樣恢弘的陽春白雪式的主題性創作,更多的是寓意深刻的花草蟲魚、祥鳥瑞獸紋飾刺繡,已流傳千年。
刺繡在陜西有著持續的傳承與發展,可以說有剪紙的地方就有刺繡藝術的身影。刺繡艷麗的色彩、原生態的造型在相對封閉的地方千百年來承傳不息。澄城刺繡就是陜西關中刺繡的重要代表,其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色彩,使我們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民間風情和母性溫情的流淌,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
澄城刺繡的歷史淵源
我國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它伴隨著婦女的縫紉技能而產生。據考證,我國織繡技術的產生不晚于新石器時期早期,在五千五百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韋繡”技法繡制的皮件。史學家鄒衡著《商周考古》一書中就有對寶雞茹家莊早周墓出土的絲織品的描述:“大都是平紋織品,更使人注目的是一塊斜紋提花織物……刺繡的印跡發現一處有很鮮艷的朱紅和石黃兩種顏色,繡法則采用今天辮子股繡的針法,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由此可見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商周時期刺繡就已有很大的發展與成就。澄城與寶雞同屬陜西關中,澄城刺繡歷史久遠綿長。
澄城縣位于陜西省渭北高塬東北部,幅員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北接黃龍山,西依洛水河,四條大溝把全縣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內溝塬相間,地貌特征復雜多樣,形成北部低山,山前沖積成扇、丘陵、溝壑、黃土梁塬、黃土臺塬五種地貌單元。這里宜農宜牧,民情淳厚。澄城刺繡歷史悠久,在民間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傳統的農耕時期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生活理念,無論是衣食住行、婚嫁禮品、生子慶壽、喪俗祭祀等民俗活動,都以觀賞與實用并舉的形式發揮著它的作用。
澄城刺繡的分類與內容
刺繡在澄城被廣泛應用于民俗事項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服飾、配飾及家居美化等。澄城刺繡從民俗上可分為婚俗刺繡、孩童刺繡、壽俗刺繡、宗教刺繡和生活刺繡。具體到服飾上,又有帽、耳套、衣、褲、裙、牌牌、裹肚、云肩、摟肚、圍涎、背心、繡鞋、襪等;佩飾上有艾牌牌、煙袋、香包、荷包等;掛飾如門簾、壽幛等;生活用品像枕頂、被面、錢夾、繡球、針扎、屏帳、桌單、粉撲等。
澄城刺繡題材廣泛,紋飾延續傳統的動物花草、禽魚瑞獸等。如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桃花、石榴、壽桃、佛手等,組合成富有寓意的龍鳳呈祥、金雞戲牡丹、魚兒鉆蓮花、石榴賽牡丹、娃娃踩蓮花、蝴蝶撲金瓜、喜鵲登梅、獅子滾繡球等,表現子孫繁衍、功名利祿、祈福消災等相關的主題。生殖繁衍是刺繡圖飾中的永恒主題,如婚嫁禮品中的“連生貴子”、“石榴百籽”等祈望多子多福的圖案刺繡;希望加官進爵的刺繡,如“喜報三元”、“五子登科”、“官上加官”、“功名富貴”等;長青的松柏、仙桃、仙鶴、貓、蝶等都有長壽的寓意;女子以“魚戲蓮”、“蝶戀花”、“龍鳳呈祥”、“鳳穿牡丹”、“連生貴子”、“石榴百子”等紋樣祈求生活幸福美滿;兒童飾品中的“虎頭帽”、“虎頭鞋”、“虎頭枕”等,借虎威驅除邪氣,護佑孩童;“二十四孝戲文故事”也是刺繡圖飾的表現題材,借以引導教育子孫做人做事的道理。除此之外還有魚、蛙、鷺鷥、鳳、雞、鹿、兔、鼠、獅、虎、麒麟,以及雙葫蘆、盤腸、萬字、壽字、雙喜字、貫錢等圖案,紋飾種類繁多,寓意深遠。當地百姓用這種象征的手法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傾注著勞動者自己的審美趣味和純真感情。
澄城刺繡的民俗應用
婚嫁刺繡在澄城刺繡中占據顯著地位,也是婦女繡制的大宗所在。舊時,出嫁的衣物、鞋、枕上幾乎都少不了繡花,像繡鞋、枕頭頂、針扎、摟肚等,都要在婚前由婦女親手繡制。除此之外,日常的刺繡用品也種類繁多,尤其是給剛出生的孩子做的衣飾以及給老人做的衣物等,都需要刺繡來完成。
婚嫁中繡鞋是服飾穿戴中的最大亮點,婚嫁用繡鞋又分為上轎鞋、回門鞋、拜祖鞋,每種鞋都有各自不同的民俗用途,不可混穿。上轎鞋、回門鞋多為紅色,而拜祖鞋要為黃色,當地對于繡鞋的繡制也有嚴格的規定,上轎鞋講究鞋幫上要繡滿花,多繡桃花、梅花或杏花,忌諱繡象征富貴的牡丹花和蓮花,而回門鞋和祭祖鞋要求光鞋頭上繡花,以蓮花、牡丹花為主。
裝新枕是新媳婦嫁妝中必不可少的繡品之一,有著生兒育女的特殊寓意,通常為一對,所以當地也稱“兒女枕”。在澄城,再貧窮的家戶出嫁女兒,裝新枕都絕不能少。枕頂是裝飾于新婚枕頭兩頭的兩塊正方形繡片,圖案以花草及禽鳥為主,多為象征富貴美滿的桃花、梅花或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金瓜以及象征甜蜜愛情的鴛鴦戲水、鷺鷥探蓮、魚戲蓮等。這樣兩個刺繡精美的長方體枕頭在嫁妝中異常顯眼。
針扎也稱針葫蘆,是新媳婦嫁到夫家,送給夫家眾位女眷的重要見面禮。送針葫蘆也稱“結緣法”,是結識夫家姊妹,相互了解認識的最佳方式,通過贈送小小的針扎,彼此結下深厚的情意。針扎造型多樣,有石榴形、佛手形、金瓜形、魚形、猴形、鹿形、順袋袋形、馬奶奶形、抓髻娃娃形等,其形象生動可愛,刺繡精美富麗,讓人愛不釋手,也寄托著新人對親朋的美好祝福。
裹肚是妻子做給丈夫的貼身繡品,寄托著新媳婦對丈夫的深情。人常說“丈夫前邊走,帶著婆姨兩只手”,指的正是像裹肚這種穿戴在身上的繡品,她們是婆姨一針一線編織起的情思夢網,伴隨著遠行的丈夫平安回到身邊。摟肚也稱滿腰纏,是系在腰間裝貴重錢物的小袋,相當于現在的腰包,其表面通常繡著精美的紋飾,它是常年在外奔忙的丈夫隨身必備的重要物品,上面繡滿了盼夫歸來的妻子的綿綿愛意。丈夫上身著白布衣,下身穿黑布褲,腰間系上色彩絢麗、繡工精美的樓肚,腳上踏著遍納的云頭鞋,甚是英俊瀟灑,像是向世人訴說著和諧美滿的家庭溫情,也炫耀著家妻的賢惠與巧思。
婚后生子是人生又一大喜事。從懷孕開始,母親及孩子的奶奶、外婆、妗子(方言舅媽)、姑姑等至親就開始為孩子繡制衣物及護生動物。當地有“妗子的褲、姑姑的鞋、外婆的帽”的說法,可見孩子將要出生,家中誰也閑不著。孩童繡品在裝飾做工上多采用拼、貼、繡、摞、搐、綴等手法,極盡手藝之所能。服飾有牛舔舌鞋,虎頭帽、虎頭枕、裹肚、牌牌、圍嘴、斗篷等,種類豐富,造型稚趣可愛,傳達出長輩對孩童的殷切期望與深深祝福。
澄城刺繡的藝術特點
澄城刺繡保留著我國較為本源的刺繡樣式與特點,風格多樣,整體粗獷大氣而不失秀麗,紋飾夸張抽象,寓意深長;構圖講究滿布和對稱,飽滿而張揚;色彩純度高,配色和諧大氣,花草多不局限于現實的固有色,更多遵循藝術規律,顯示出程式化的美學意象,講究色彩搭配的協調美觀,艷麗而不失雅致;裝飾趣味濃厚且造型變化多端,并富有深刻民俗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征,是中華民族早期圖騰符號和母體文化世代傳承的繼續,充分體現出黃河文化粗獷豪放的特點。
澄城刺繡針工細膩,花形簡潔明快,刺繡多以古老的剪紙紋樣為藍本,運用裹繡法,切換分割色彩,形成神奇瑰麗富于想象的藝術面貌,體現出澄城人浪漫粗獷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心理。澄城刺繡多為民間日常應用刺繡,作為專門作品的刺繡創作并不多,作品以小幅居多,人物比較少,有人物也多以小孩的形象出現。刺繡描摹現實的作品較少見,主要是流傳至今的程式化的傳統紋樣,這些紋樣在藝術形式和色彩搭配上注重審美趣味的同時,更多是取其悠久的既定寓意,這些美好的象征寓意以圖案的方式穿越千百年,流傳至今。
澄城刺繡的發展現狀
澄城刺繡作為中國北方——陜西民間刺繡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選料及工藝并沒有當時南方宮廷刺繡那樣的奢華與考究,同時也受大眾生活水平的影響,刺繡多在棉布表面繡制,而并非是絲綢或錦緞,且繡品也以民用為主。隨著民間藝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以及大眾對其關注的深入,澄城的民用家居繡品也開始出現貴族化的傾向,出現絲線及緞面材質的刺繡,且圖案內容也嘗試現代題材的大制作。在倡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今天,保留好澄城刺繡這一古老而傳統的原生態工藝顯得格外重要,沿襲民間傳統繡法是繼承保護澄城刺繡的重要舉措。
2004年澄城被陜西省文化廳授予“陜西省民間刺繡之鄉”稱號,進一步肯定了澄城刺繡的卓越地位。不過,澄城刺繡雖然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但其在當代的發展并不樂觀,隨著機繡制品的增多,極大地沖擊了原本就費時費工、效益低、成本大的手工刺繡,加之從事刺繡的民間藝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經謝世的老藝人也帶走了很多傳統紋樣繡制的絕技,還能制作的一些藝人也只是做一些市場銷路好的鞋墊、虎頭鞋、香包之類,很難繼續推動刺繡技法的錘煉和精進,這就使更多的傳統繡制走向衰落,瀕臨滅絕,如不及時搶救和保護,將會造成傳統文化缺失的遺憾。
(圖片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