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
裴矩(547-627),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祖父裴佗為北魏都官尚書,父裴納之任北齊太子舍人。裴矩雖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襁褓而孤,家境并不優裕,但他好學多才,有智術,并且留心世事,與時俯仰,善于因境遇因主子不同而不斷調整自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以,不論遇到怎樣的君主都會有“不俗”的表現。
裴矩少時曾仕北齊為地方掾吏,齊亡入周后久未居官,楊堅為定州總管時才入其府為記室,后得參楊堅相府記室事,隋成立時遷給事郎,奏舍人事,得入中樞揮翰舞墨。伐陳之役得從晉王楊廣,曾受楊廣之命與高颎收集陳朝秘府圖籍。平定南朝陳國之后,嶺南發生變亂,裴矩奉旨巡撫,只帶三千人馬便平定叛亂,楊堅十分高興,曾對高颎、楊素說道:“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裴矩因此升作內史侍郎,并有了聞喜縣公的爵位。這就是說,在楊廣未即皇帝位前,裴矩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步步高升,逐漸步入最高領導層。
楊廣即位不久,裴矩受命營建東都,圓滿完成了政府衙署修建的任務。后來,楊廣方勤遠略,任命裴矩專管外事,經略西域,轉民部侍郎又遷黃門侍郎,參預政事,進入中樞最高決策圈子。裴矩雖較廉潔,“然承望風旨,尤好功利”,慫恿楊廣興師遠略,勞民傷財。他花費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在西域各國不知疲倦地跋山涉水,寫下巨著《西域圖記》,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這只是一部學術性著作倒也罷了,問題是,它是一部特殊的著作,除了可用作旅行指南和貿易指南外,它還有軍事用途。也許是西域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首先激起了裴矩自己的侵略野心,也許是裴矩珍惜自己優美而動人的文筆,總之,為了不使自己多年的心血白費,裴矩向楊廣呈獻了這部著作,希望引起楊廣的重視。沒想到這部著作和裴矩的進言不但引起了楊廣的重視,而且大大激發了楊廣的野心和沖動。于是,楊廣“夢想仿效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豐功偉業和征服整個中亞”。這句話是《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說的。同樣是這部書,對裴矩作了較高的評價:“他(指裴矩)的政策性建議是使用和平方式——主要是中國的財富和威望——以盡量爭取這些民族或盡量影響它們的代表人物。”但這部書也不得不承認,“但裴矩也力促煬帝遠出建立邊戍哨所和貿易集鎮,迫使某些民族集團臣服”。裴矩以自己的見廣識多得到了楊廣的信任,他將一個帝王引向他所熟悉的領域,進行盛大的節日般的活動(如在榆林向各國商人炫耀中國的雜技、歌舞,在榆林修筑一條當時并無用處的長城等)和龐大的征服計劃(征服吐谷渾國,迫使西域各國的國王稱臣),這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失敗。說動一個帝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活動當然不容易,但這些活動又導致了隋朝的衰落,這也是始料未及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言“卒令中國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我們不能把隋朝滅亡的責任推給裴矩,但裴矩作為一個謀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誤導作用。退一步說,裴矩的建議在推動和促進邊境貿易、對外開放方面本應具有積極的意義,但他無疑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向錯誤的人提出了錯誤的建議。甚至可以說,裴矩還迎合了楊廣好大喜功的心理。楊廣曾對近臣說道:“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未發之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隋書·裴矩傳》)
俗話說:狗朝屁走,人朝勢走。隋朝末年,裴矩隨駕在江都,眼看天下將發生變亂,勸諫楊廣也無濟于事,便既不得罪皇帝,又設法討好隨行將士。楊廣見將士都不安心,問他怎么辦,他乘機回奏說:“現在圣駕到這里已經二年了,隋駕將士都沒帶家眷,人若沒有配偶就不能長期安心在一個地方,我建議準許他們與當地人婚配。”楊廣聽了,嘆為奇計照辦。等到宇文化及發動叛亂時,將士們自然出面保護他。裴矩又主動迎拜宇文化及,于是宇文化及繼續留他做官。也就是說,宇文化及造反,隋煬帝死了,裴矩卻有驚無險。宇文化及稱帝后,用裴矩做尚書右仆射,封蔡國公;竇建德打敗宇文化及后,裴矩成了竇建德的俘虜,竇建德仍重用他做尚書右仆射,專掌選舉。裴矩見竇建德和將領們不懂禮儀規矩,便為他們制訂禮儀條款,很得竇建德器重。竇建德兵敗后,裴矩和留守沼州(今河北永年)的曹旦等人一起投降了李唐。
入唐以后,裴矩很快發現李世民“導之使諫”,于是搖身一變,常常犯顏直諫,多出定國安邦之策,又為時人所稱道。他聽說有關官吏在審案時有受賄行為,便設法試探,派人喬裝改扮去“行賄”。有一位令史(三省六部和御史臺的吏員)收下了一匹絹,李世民大怒,準備殺掉這個受賄的吏員。裴矩這時已80多歲了,但是精神爽峻不衰。聽說這件事后,裴矩來到李世民面前據理力爭:“此人受賄,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道德齊禮之義。”意思是說,這個人受賄,固然應該從重治罪。但是陛下用財物去試探誘發出來的犯罪,這樣就處以極刑,正是人們常說的陷害人使人犯罪,恐怕不符合道德禮義。唐太宗李世民聽從了他的意見,并召來百官說:“裴矩能夠廷爭面折,若是臣子每事都能這樣做,何愁天下不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