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飛
四川盆地周邊多為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所在地,發展縣域經濟,搞好城鎮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盆周山區經濟發展是重要的戰略一極。
相對于平原和丘區縣,盆周山區縣域發展還相對滯后。作為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縮小其與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差距也是構筑多點多極支撐發展底部基礎的迫切要求。
為了避免成為木桶效應中的“短板”,在“夯實底部基礎”中加速跨越,盆周山區縣域經濟需要來一場“全新升級”。
走生態綠色產業之路
北川縣委書記劉少敏認為,盆周山區與平原地區相比,主要差距之一就在于產業沒有發展起來,“過去受條件限制,沒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盡管盆周山區發展工業條件不足,但優越的自然資源、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卻蓄積了該地區縣域經濟厚重的綠色底蘊和生態根基,成為其持續發展的獨特優勢。加快盆周山區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壯大特色經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提高資源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
“今天的綠水清水,就是明天的金山銀山。”廣元蒼溪縣委書記何海生說,蒼溪的發展優勢就是“生態好”。
近年來,蒼溪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環境優先”發展戰略,已具備的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開拓出蒼溪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作為“四川省獼猴桃之鄉”,蒼溪縣充分利用紅心獼猴桃優勢資源,將其作為了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目前,蒼溪已累計建成獼猴桃產業基地26.4萬畝,接下來將以打造獼猴桃百億產業為載體,加快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力爭建成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和全國最大的獼猴桃加工基地。
“我們打優勢生態牌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物豐美、家秀美、人樂美、村和美的具體目標。”何海生強調,全省的縣域經濟發展政策對蒼溪縣域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明確大力發展生態綠色產業,將使蒼溪的發展潛力得到進一步挖掘、比較優勢進一步凸顯。
距離蒼溪以南500多公里的宜賓筠連縣,是典型的煤炭資源縣和山區傳統農業縣,長期處于“一煤獨大”、經濟結構單一的困境中。為促進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縣委縣、政府將以茶葉為主的農特產品加工業作為了結構調整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今,筠連有茶農4.5萬戶,茶園面積17.2萬畝,茶產業已成為其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當然,品牌農業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如農產品開拓缺乏整體營銷戰略,不能充分發揮其品牌效應;農戶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經營規模小等。宜賓市社科界專家組調研后認為:“要長遠發展,靠單打獨斗闖不出名堂,必須轉變觀念,走抱團發展之路,才能促進產業轉型發展。”
建飛地園區“筑巢引鳳”
站在雅安名山區蒙頂山鎮的制高點遠眺,一個“‘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新城正在快速崛起。這就是國家批準設立的“4·20”蘆山地震災區唯一一個飛地經濟園區——蘆天寶飛地產業園區。
飛地經濟是指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對貧困山區而言,發展飛地經濟“筑巢引鳳”,可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新平臺,有力推動扶貧攻堅。
雅安市人大代表彭春雄認為:“蘆天寶飛地產業園區對于支持蘆山、天全、寶興等災區縣域經濟發展,人民致富奔小康,意義非同凡響。”
為何會采用三地抱團發展的模式?飛地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慕濤表示,蘆山地震后,從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條件來看,蘆天寶等“飛出地”不適宜分散建園區,于是當地政府根據災后重建總規劃要求,選擇地質結構安全、有足夠承載能力的雅安經開區擴區為飛地園區,實行共建共享發展模式,“堅持優勢產業向飛地園區聚集、利益分成向‘飛出地傾斜”。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當地加快飛地園區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今年園區計劃引進投資項目25億元,將著力發展機械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鼓勵高新技術、低碳環保項目入園。截至4月20日,園區內已開工建設四川航空工業、王老吉西南生產基地等近10個重大項目。
“蘆天寶飛地園區的區位非常好,有品牌,有邊際效應。”寶興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軍表示,飛地產業園區為寶興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寶興將積極參與,著眼招大引強,讓寶興經濟也隨之“飛”起來。
根據雅安市委、市政府對蘆天寶飛地園區的發展目標,3年重建完成時,飛地園區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0平方公里,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形成雅安發展的產業新城、城市新區,成為“兩化”互動、產城相融的示范點。
構交通網絡激活潛力
李白名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對眾多盆周山區縣交通環境的真實寫照。
位于四川盆地南緣的宜賓市屏山縣,山高坡陡、彎多道急。“車子跳,屏山到”,是對過去屏山交通的形象描繪。從宜賓市到屏山,汽車跑一趟至少需要兩個半小時。交通瓶頸嚴重制約了屏山的經濟發展,“貧困”、“落后”的帽子揮之不去。
“要想富,先修路”,對屏山來說,這句話很貼切。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暢通能力的提升對縣域經濟的加快發展至關重要。省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何東就指出:“產業是強縣的基礎,而交通是發展產業的必備條件。”
為此,屏山縣堅持交通先行,全力構建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隨著縣城由金沙江畔整體搬移至岷江之濱,屏山縣融入宜賓半小時經濟圈,迎來了交通發展的大好機遇。預計于今年通車的還有正在抓緊建設的屏山岷江大橋。大橋連接樂宜高速,竣工后,屏山將成為宜賓市到成都最近的一個區縣。此外,從北駛來的成貴高鐵,穿越腹地而過的仁沐高速、宜攀高速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待這些交通線路建成后,以往閉塞落后的屏山,將躋身宜賓交通中上游區縣之列。”屏山縣交通局黨總支書記魏雪君說。
交通環境的改善,讓不少像屏山縣這樣的盆周山區縣看到了發展的大好前景。廣元市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就認為:“很多地方過去發展慢,主要是由于交通不暢,導致發展‘邊緣化,現在四川交通改善很大,這就是新時期的發展機遇。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少走許多彎路,將后發劣勢轉化為后發優勢。”
隨著一條條交通線路的興建、開通,穿越交織,盆周山區縣也已駛上了縣域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奔向2017年13個以上的盆周山區縣生產總值超過100億元的目標。(責編:裴佩)
聲音
蒼溪縣委書記何海生:
我縣經濟發展面臨“五低”問題:縣域經濟發展總量低、全面小康新村覆蓋面低、工業發展水平低、城鎮化率低、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低。但同時,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4年度實施方案出臺、川東北經濟區發展規劃基本敲定等,也為我縣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屏山縣委書記邱東林:
屏山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率先實現點上的突破,以點拓展成線,線帶面發展。關鍵點在打造綠色食品加工展示縣、綜合能源開發展示縣、三產協調統籌發展展示縣和生態旅游深度開發展示縣。
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
欠發達地區在區位上還是有很大劣勢,這就更需要我們優化政務發展環境。通過改善服務環境,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服務企業,讓更多企業入駐;服務農村,凝聚全社會發展力量。欠發達地區改善服務環境,特別是硬環境,不是由一縣一市就能解決,還必須抱團取暖,或者由頂層設計,幫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