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付勇
【街道黨工委書記】車成志
“再難也要頂上去,再苦也要扛過去”
“我在街道干了14年就拆遷了14年,可以說從成都繞城路拆到了一環路,從川陜路拆到了解放路,從農村拆到了城市,因為我姓車,人們戲稱我為‘拆書記。”這是成都市金牛區駟馬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車成志最幽默的一句自我介紹。
2012年初,成都市委啟動了“北城改造”這個最大的惠民工程,中心城區最大的棚戶區——曹家巷一、二街坊被確定為“北改第一改”。這里住著3700多戶共計14000多人口,大部分建筑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多數被鑒定為D級危房,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由于產權復雜、整合單位過多、訴求各異、成本巨大等原因,政府和企業動議10年無法實施拆遷,號稱“十年拆不動的曹家巷”。臨危受命,車成志被調任駟馬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家巷的拆遷,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他的肩上。
十年都拆不動的曹家巷,這次能改動嗎?車成志的心里確實沒有底,但軍人出身的他狠下決心:再難也要頂上去,再苦也要扛過去!
車成志開始說服干部,引導群眾。他從65棟住戶中各選一名樓棟長,在樓棟長中選出21名代表成立了自治改造委員會,在自改委會員中成立了臨時黨支部,隸屬社區黨委。有了組織,理清了關系,黨的組織堡壘建起來了,黨員身份亮出來了,細胞活力動起來了。自改委和臨時黨支部帶領大多數群眾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關系熟等有利條件組織群眾簽約,不到80天簽約率超過了90%。
按照自治改造搬遷方案,不達到100%的簽約率項目不能啟動。有些基層干部開始動搖,但車成志的回答斬釘截鐵:“對不合理的要求,我堅決不讓步!”
雖然時間很緊,壓力很大,車成志依然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一個聲音說話,不亂開口子;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前后有別;一視同仁,不優親厚友、欺軟怕硬。對于涉及被拆遷人的敏感問題,如測量、排序、選樓號、兌現補償等,切實做到了陽光透明操作。“十年拆不動的曹家巷”最終實現了100%簽約。
自治改造的成功引起了全國矚目,曹家巷的“自治改造”模式先后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報道,并榮獲全國社會管理創新“最佳案例獎”,被中央組織部列為基層黨組織書記工作推薦案例、國家行政學院教學案例。
【社區黨委書記】徐紅專
“讓大家跟我一樣過上好日子”
達州市通川區團包梁社區黨委書記徐紅專,是時下很“紅”的一個人。徐紅專的“紅”,不是上級授予的,而是群眾捧出來的,是他扎根基層干出來的。
1980年,徐紅專的建筑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身上貼著“有錢人”“萬元戶”“老板”這些金閃閃的標簽。然而他志不在此。1988年,徐紅專競選成功,當上了村官兒。
20多年前,競選時的承諾,徐紅專至今還記得:“我一不圖名、二不圖利,目的只有一個,讓大家跟我一樣過上好日子!
社區原先負債累累,失地的原籍居民生活無著落。于是徐紅專拿出做生意的本事,利用團包梁處在中心城區的優勢,與開發商談判,換來了門市和資金,集體資產不斷壯大。
如今,社區失地的原籍居民每年都有分紅,端午、中秋、春節還發過節費;300多名社區老居民辦了社保醫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社區所有小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路燈照亮旮旯角落,還裝了監控探頭,居民“晚上出門不摸黑不害怕”。
除了上面這些“大事”,社區更多的是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小事。在徐紅專的民情日記本上,從今年1月到現在,記的都是諸如“樓下煮飯的油煙太熏人”“屋里手機信號不好”“小區電梯有問題,物管不管”“某某走路摔倒了”“某某的媳婦和婆婆吵架”等等這些看似小得不能再小、卻事關每位居民生活安樂的“大事”。對這些事,徐紅專都“嚴陣以待”,隨叫隨到。我們看到,在記錄的每一個問題后面,徐紅專都做了批注,并當天處理。事情處理好了,居民高興了,徐紅專喜歡用“高興而歸”幾個字來給當天的日記劃總結。
走在社區的街道上,不時有抱著孫子的老頭老太太跟徐紅專親熱地打著招呼。婆媳吵架這樣的“家事”都要被喊去勸架,這樣的“干群關系”,徐紅專沒覺得“麻煩”,好像還有點享受的樣子。
徐紅專為什么那樣“紅”?或許,答案就在社區群眾心里。
【村黨支部書記】西爾甲參
“我是人民公仆,就得為群眾辦實事”
在丹巴縣中路鄉縱寧村,不管是在田間地角,還是在修房造屋的工地,不時能看見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在協調、在解決矛盾糾紛。他就是中路鄉縱寧村的村黨支部書記——西爾甲參。
在縱寧村,一提到西爾甲參,村民們都能掰起手指數出好幾件他為群眾辦的實事、好事。
2009年11月16日凌晨3點24分,縱寧村后山突發了山體崩塌,西爾甲參臨危不亂,迅速向全體村民發出預警信號,組織村民們按照預先制定的撤離方案到達安置點,這一過程僅用了20分鐘,無一傷亡。經專家鑒定,大垮塌無法治理,于是他又連夜和鄉領導跑縣上、州里積極爭取險段搬遷經費。經過努力,他為縱寧村23戶因后山崩塌而受到威脅的村民爭取到46萬元險段搬遷經費。在建房期間,有兩戶特困戶因資金短缺無法建房,西爾甲參又自己作擔保向信用聯社借貸2萬元幫助這兩戶村民建房。在他的努力下,23戶險段搬遷戶全部住上了安全的新房。
西爾甲參常說:“我是人民的公仆,就得為群眾辦實事。”縱寧村是典型的旱山村,全村50%的農戶人畜飲水極為困難,更別說莊稼澆灌。西爾甲參擔任村支書后,帶領黨員團員義務勞動一個月,在“愛心”工程的幫扶下,維修水塘水池6口,有效地緩解了縱寧村缺水的難題。同時,還完成了農網改造項目,改變了全村在“電燈下點蠟燭”的歷史。
他還四處跑項目、籌資金,為村里修建了3.9公里的通村入戶路。在西爾甲參的帶領下,縱寧村結合本村的自然條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種植各種經濟林木。幾年來,全村新增50畝美國甜櫻桃樹、20畝核桃樹,2010年以來,全村人均增收3000余元。
縱寧村能在短短幾年里發展得如此迅速,離不開西爾甲參這位“領頭雁”。縱寧村村民有一句最樸實的話:“沒有西書記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西爾甲參用他情系百姓、踏踏實實、潛心為民的“孺子牛”精神,贏得了群眾的信賴。(責編:雷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