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緒國等
摘要:鎮油5號油菜的高產穩產性及適應性比較突出,2005—2006年參加江蘇省油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 2 697.15 kg/hm2,比對照蘇油1號增產12.92%,達極顯著水平,居參試品系(種)首位;2006—2007年參加江蘇省油菜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 820.9 kg/hm2,比對照史力佳增產12.1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7—2008年參加江蘇省油菜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 852.1 kg/hm2,比對照蘇油1號增產9.08%。鎮油5號的高產優勢主要為每株角果數多、千粒質量高、耐肥抗倒、菌核病輕。根據該品種在不同產量水平下產量構成因素的變化特點和各地的高產經驗,探討了鎮油5號高產栽培策略、合理的群體結構及適宜的播種期等。
關鍵詞:鎮油5號;品種特性;栽培策略
中圖分類號:S634.3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057-02
鎮油5號系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甘藍型常規雙低油菜新品種[1],近年來示范、推廣面積不斷擴大,在江蘇省多地作為不同栽培方式試驗示范用種,表現高產、穩產、抗倒伏、抗菌核病,在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連續2年被列入江蘇省推廣“四主推”品種名錄。2012年江蘇省丹陽市鎮油5號機收機播示范方3.5 hm2,獲得了 3 450 kg/hm2 的高產收成,展示了鎮油5號品種適宜全程機械化的特性[2]。2013年,丹陽市繼續擴大鎮油5號的機收機播示范面積7 hm2以上。為了充分發揮優良品種的增產作用、做到因種栽培和良種良法相結合,本研究分析該品種的高產穩產特性,總結保優栽培技術,以供生產上參考執行。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錄用1996—1999年3年鎮油5號在江蘇省優質油菜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數據。
1.2 方法
匯總分析鎮油5號在中間試驗中的產量表現,分析不同產量水平下產量構成因子的變化特點,提出相應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2 結果與分析
2.1 在江蘇油菜產區的產量表現
在2005—2006年和2006—2007年江蘇省常規優質油菜區域試驗與2007—2008年生產試驗14點次中,鎮油5號12個點表現增產(表1),表明鎮油5號油菜品種對不同氣候、土壤、肥水和管理水平均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從表1可以看出,鎮油5號和對照產量變幅均較大,說明江蘇試點之間的生態條件差異較大,從而產生同一品種在不同地點的產量差異。通過對產量差異的進一步比較可以看出,鎮油5號的產量變幅大于對照的產量變幅,并且不同年份的產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明顯高于對照,說明鎮油5號油菜品種具有良好的廣泛適應性:在不良環境中具有較強的抗(耐)逆能力,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在優良環境中,能較好地利用溫、光、肥、水等資源,從而表現出較高的增產潛力。
2.3 抗(耐)逆性能力
油菜菌核病是江蘇省乃至全國油菜產區的主要病害,是制約油菜生產的主要障礙,目前尚無有效藥劑防治,在油菜育種上也無有效抗源,且生產上防治菌核病的藥劑效果也不理想,發病重的年份對油菜產量影響十分巨大。提高品種的抗(耐)病性、選用和推廣抗(耐)菌核病油菜品種,是防治病害的根本措施。根據江蘇省2年區域試驗結果,鎮油5號的菌核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均小于對照,表現出較好的抗(耐)性,據鎮江、南通等地示范推廣結果,鎮油5號一生特別是后期葉片青綠、不早枯,能夠滿足后期籽粒充實,易獲得高產量,且產量穩,易種穩收,比感病品種增產10%以上。
隨著種植制度的變更,適應全程機械化的油菜品種選育是當前油菜走出瓶頸的根本措施之一。為適應新的形勢,育種家已經把育種目標從傳統的“高產、優質雙低、多抗”上升到“高產、優質雙低、高油多抗、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新高度。適應全程機械化油菜品種對油菜的抗倒性具有很高的要求。鎮油5號是2006年、2007年連續2年區域試驗和2008年生產試驗所有參試品系(種)中是唯一沒有出現倒伏的品種,在鎮江多年組織的機收機播豐產示范方均表現較強的抗倒性。
鎮油5號油菜品種株型較緊湊,株高適宜(160 cm左右),莖稈緊實、粗壯、堅韌,分枝點高度較高,適宜機收。單株特別是主花序結角數多,田間通風透氣良好,根系不早衰,后期耐高溫能力和耐濕性較強。
2.4 不同產量水平下的產量結構分析
將14個點(次)中依產量(變量)水平分為3組:低產組(≤2 700 kg/hm2)、中產組(2 701~3 000 kg/hm2)、高產組(>3 000 kg/hm2),分別統計各因素的平均數、標準差和變異系數(表3)。結果顯示,在中、低產組,鎮油5號產量隨著單株角果數的增加而提高,但當產量達到較高水平后,單株有效角果數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有大幅減少的趨勢,表明鎮油5號油菜在中低產栽培條件下,要進行單株有效角果數穩定增加的栽培技術措施。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單株有效角果數作用不明顯,甚至表現為負作用。每角粒數總體上在各組中較為穩定,說明鎮油5號屬于粒數較多且穩定的油菜品種(和對照比),但略有差異;在中、低產組,隨著產量水平的提高,每角粒數略有下降,這是由于中產組單株有效角果數增加所致;當產量達到高產組時,每角粒數增加了近1粒,說明鎮油5號品種在高產栽培條件下每角粒數對產量呈正相關。千粒質量在中低產組表現穩定,而在高產組中,千粒質量大幅提高,說明鎮油5號容易通過提高粒重達到增產的目的。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和千粒質量在高產組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均比中、低產組小得多,表明高產組的產量構成因子中,單株有效角果數、每角粒數和千粒質量的變異度和相對變異比中、低產組小得多,說明在高產組的試點的三者平衡協調關系一致。
3 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根據鎮油5號產量構成因子的特點及不同產量水平的產量結構表現,中上等肥力水平產量2 700 kg/hm2左右時,需要穩定單株角果數,栽培上應適當密植,發揮單株有效總角果數的增產作用。但在肥力水平比較高的田塊,適當降低密度,發揮千粒質量和每角粒數的增產作用,容易獲得高產(3 000 kg/hm2以上)。根據該品種的特性和各地的高產栽培經驗,總結鎮油5號的栽培要點如下:
3.1 適期播種,培育壯苗
鎮油5號屬半冬性甘藍型常規油菜中熟品種。雖然鎮油5號對播種期不很敏感,在比較寬的播種范圍內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但要獲得更高產量,應適期播種、培育壯苗。過早播種,會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風險,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確保獲得高產;而晚播不容易獲得壯苗,減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數的形成,個體生長量不足,不利于獲得高產“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種期,蘇中地區宜在9月15日左右,蘇北和蘇南地區分別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種,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適當降低密度
鎮油5號的單枝角果數比較多,千粒質量高,應注意控制密度,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增產優勢。移栽田用種量 7.5 kg/hm2,中產田保持在1.2萬株/hm2左右,高產田控制在 105萬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遲播田塊應適當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萬株/hm2,不超過15萬株/hm2,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準備機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種量 4.5~6.0 kg/hm2,出苗后適當疏苗。
3.3 科學運籌肥料,協調產量三因素
鎮油5號的高產栽培策略應是穩定千粒質量、每角粒數,適當提高單株角果數。必須在科學用肥、促控結合、充分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前提下創建合理的高產群體結構[3]。一般產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純氮225~300 kg/hm2,確保氮、磷、鉀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臘肥、薹肥的比例為 6 ∶ 2 ∶ 2,利于壯苗形成,促進分枝形成和生長,搭好豐產架子。在缺硼地區要補施硼肥。磷、鉀、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緩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發、壯發,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時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進后期角果發育良好,減少退化,同時增強后期光合效率,為提高粒重打好基礎,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貪青和菌核病的發生。
3.4 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
加強田間溝系管理,做好“三溝”配套,防止明澇暗漬;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專用除草劑作土表處理,控制油菜整個生長季節的雜草生長;苗期重點防治蚜蟲和菜青蟲。初花期噴藥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條件的可加噴1次1%~2%的磷酸二氫鉀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參考文獻:
[1]岳緒國,顧炳朝,唐澤慶,等. 適合全程機械化作業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實踐與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112-115.
[2]顧炳朝,岳緒國,景德道,等. 雙低甘藍型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09(1):95-96.
[3]張搖輝,馬洪波,朱德進,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生物量累積、分配及養分吸收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042-1048.
[4]張 鋒,姬小玲,薛國典,等. 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59-60.
3.1 適期播種,培育壯苗
鎮油5號屬半冬性甘藍型常規油菜中熟品種。雖然鎮油5號對播種期不很敏感,在比較寬的播種范圍內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但要獲得更高產量,應適期播種、培育壯苗。過早播種,會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風險,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確保獲得高產;而晚播不容易獲得壯苗,減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數的形成,個體生長量不足,不利于獲得高產“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種期,蘇中地區宜在9月15日左右,蘇北和蘇南地區分別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種,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適當降低密度
鎮油5號的單枝角果數比較多,千粒質量高,應注意控制密度,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增產優勢。移栽田用種量 7.5 kg/hm2,中產田保持在1.2萬株/hm2左右,高產田控制在 105萬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遲播田塊應適當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萬株/hm2,不超過15萬株/hm2,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準備機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種量 4.5~6.0 kg/hm2,出苗后適當疏苗。
3.3 科學運籌肥料,協調產量三因素
鎮油5號的高產栽培策略應是穩定千粒質量、每角粒數,適當提高單株角果數。必須在科學用肥、促控結合、充分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前提下創建合理的高產群體結構[3]。一般產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純氮225~300 kg/hm2,確保氮、磷、鉀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臘肥、薹肥的比例為 6 ∶ 2 ∶ 2,利于壯苗形成,促進分枝形成和生長,搭好豐產架子。在缺硼地區要補施硼肥。磷、鉀、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緩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發、壯發,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時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進后期角果發育良好,減少退化,同時增強后期光合效率,為提高粒重打好基礎,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貪青和菌核病的發生。
3.4 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
加強田間溝系管理,做好“三溝”配套,防止明澇暗漬;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專用除草劑作土表處理,控制油菜整個生長季節的雜草生長;苗期重點防治蚜蟲和菜青蟲。初花期噴藥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條件的可加噴1次1%~2%的磷酸二氫鉀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參考文獻:
[1]岳緒國,顧炳朝,唐澤慶,等. 適合全程機械化作業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實踐與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112-115.
[2]顧炳朝,岳緒國,景德道,等. 雙低甘藍型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09(1):95-96.
[3]張搖輝,馬洪波,朱德進,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生物量累積、分配及養分吸收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042-1048.
[4]張 鋒,姬小玲,薛國典,等. 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59-60.
3.1 適期播種,培育壯苗
鎮油5號屬半冬性甘藍型常規油菜中熟品種。雖然鎮油5號對播種期不很敏感,在比較寬的播種范圍內都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但要獲得更高產量,應適期播種、培育壯苗。過早播種,會遭遇倒春寒和霜害的風險,不利于安全越冬,不能確保獲得高產;而晚播不容易獲得壯苗,減少有效分枝和角果數的形成,個體生長量不足,不利于獲得高產“源”的形成。育苗移栽播種期,蘇中地區宜在9月15日左右,蘇北和蘇南地區分別酌情提前和后延4~6 d,直播田可在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種,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移栽。
3.2 合理密植,適當降低密度
鎮油5號的單枝角果數比較多,千粒質量高,應注意控制密度,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增產優勢。移栽田用種量 7.5 kg/hm2,中產田保持在1.2萬株/hm2左右,高產田控制在 105萬株/hm2 左右,肥水欠缺或遲播田塊應適當增加移栽密度,保持135萬株/hm2,不超過15萬株/hm2,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確保壯苗。準備機收的宜采用直播,用種量 4.5~6.0 kg/hm2,出苗后適當疏苗。
3.3 科學運籌肥料,協調產量三因素
鎮油5號的高產栽培策略應是穩定千粒質量、每角粒數,適當提高單株角果數。必須在科學用肥、促控結合、充分發揮單株生產力的前提下創建合理的高產群體結構[3]。一般產量 2 700 kg/hm2 以上一生需純氮225~300 kg/hm2,確保氮、磷、鉀三要素相配合。基肥、臘肥、薹肥的比例為 6 ∶ 2 ∶ 2,利于壯苗形成,促進分枝形成和生長,搭好豐產架子。在缺硼地區要補施硼肥。磷、鉀、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在油菜定苗或移栽油菜緩苗后,施尿素 75 kg/hm2 作苗肥以促油菜苗早發、壯發,早施薹肥,一般在2月中、下旬掌握在薹高2~3 cm時施用,施尿素 75 kg/hm2左右,促進后期角果發育良好,減少退化,同時增強后期光合效率,為提高粒重打好基礎,切忌盲目追施氮肥,以免后期貪青和菌核病的發生。
3.4 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草害
加強田間溝系管理,做好“三溝”配套,防止明澇暗漬;搞好化除,移栽前用油菜專用除草劑作土表處理,控制油菜整個生長季節的雜草生長;苗期重點防治蚜蟲和菜青蟲。初花期噴藥防治菌核病,雨水多的年份盛花期再防1次,有條件的可加噴1次1%~2%的磷酸二氫鉀和3%的硼砂水溶液。
參考文獻:
[1]岳緒國,顧炳朝,唐澤慶,等. 適合全程機械化作業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實踐與思考[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112-115.
[2]顧炳朝,岳緒國,景德道,等. 雙低甘藍型油菜新品種鎮油5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09(1):95-96.
[3]張搖輝,馬洪波,朱德進,等. 不同施肥處理對油菜生物量累積、分配及養分吸收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1042-1048.
[4]張 鋒,姬小玲,薛國典,等. 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