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等
摘要:漯麥18是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2003年以創新抗源4336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系譜法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農作物新品種審定。該品種高產穩產,抗逆廣適,綜合農藝性狀優良,適宜在黃淮南片河南、安徽、江蘇、陜西等省的高水肥中茬、中晚茬麥田種植。
關鍵詞:漯麥18;小麥;新品種;高產、穩產
中圖分類號: S512.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059-02
漯麥18是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2003年以創新抗源4336為母本、周麥16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系譜法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雙親本(系)遺傳基礎豐富,遺傳背景廣泛,親本優點突出,優缺點互補,是典型的優優搭配組合,具有高產、優質、抗逆、廣適等優點集于一體的良好基礎[1]。漯麥18的選育采用本地加代、早期測產和提純同步進行的育種方法,F0至F3加代處理,F4以后系譜法處理,同時進行早期株系測產。
2007—2008年系譜號為03(1)-0-0-6-8-4品系(田間株系編號3429),在品比試驗中表現尤為突出。該品系生長整齊一致,性狀穩定,株高70 cm,株型適中,抗干旱,后期長相清秀,落黃好,平均產量10 705.05 kg/hm2,較對照偃展4110增產23.6%。以田間株系編號3429命名為漯3429(漯麥18),相繼參加各級區域試驗。
1 特征特性及優良表現
1.1 高產
2008—2009年國家黃淮南片春水組預備試驗,平均產量8 029.5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8%,居第1位。2009—2010年春水組區試,平均產量7 549.5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2.58%,居參試春性品種第1位。2010—2011年續試,平均產量8 688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08%,居參試品種第1位。2年平均產量8 119.5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4.47%。2011—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254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5.18%,居春水組生產試驗第1位,其中河南增產4.01%,安徽增產6.59%,江蘇增產5.36%,陜西增產5.72%[2-4]。
1.2 穩產、適應性廣
漯麥18在河南、安徽、陜西、江蘇4省3年47點次試驗中,42點次增產,增產點率達89.4%。從年份上來看,在2009—2010年,18個試點中13個點均增產,增產點率722%;在2010—2011年,15個試點中除洛陽試點略減產外(減產09%),其余14個試點均增產,增產點率93.3%;在2011—2012年,14個試點中有13個增產,增產點率92.9%。從試驗省份來看,在河南的22個試驗點次中21個增產,增產點率955%;在安徽的12個試驗點次中10個增產,增產點率833%;在江蘇的7個試驗點次中5個增產,增產點率714%;在陜西的6個試驗點次中6個增產,增產點率1000%[2-4]。
1.3 特征特性
屬弱春偏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 223.1 d,比對照偃展4110晚熟1.7 d。幼苗半直立,長勢較壯,葉片寬短,葉色濃綠,分蘗力較弱,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較好。兩極分化快,底腳干凈。株高75 cm,抗倒性好。株型適中,穗下節較長,旗葉寬短上沖,穗層整齊,長相清秀。根系活力強,較耐高溫干旱,葉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落黃好。產量三因素協調:平均穗數622.5萬/hm2,穗粒數32.5粒,千粒重 45.2 g。紡錘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
1.4 品質優良
2010、2011年品質測定結果分別為:籽粒容重798、810 g/L,蛋白質含量(干基)14.44%、13.50%,濕面筋含量31.5%、29.2%,沉降值34.5、28.9 mL,吸水率57.9%、558%,穩定時間3.9、4.0 min,拉伸面積53、47 cm2,延伸性172、142 mm,最大延展阻力218、229 EU,硬度指數61.6(2011年)。
1.5 抗逆性
抗倒性:漯麥18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區域及生產試驗3年47點次試驗中,該品種表現出莖稈矮壯、堅韌,抗倒性好。抗寒性:3年試驗結果,該品種苗期抗寒性好。抗旱性:該品種苗期抗旱性強,中后期抗干旱高溫。抗干熱風能力:該品種根系活力強,葉功能期長,灌漿速度快,耐后期高溫,抗干熱風能力強,成熟落黃好,粒重穩定,籽粒飽滿。
2 配套栽培技術
漯麥18是弱春偏半冬性小麥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安徽、江蘇北部、陜西關中地區高水肥地中茬及中晚茬麥田種植,適宜播期為10月中下旬,適宜基本苗為 270萬~375萬/hm2,注意防治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等病蟲害。
2.1 適時播種,精播勻播
播期:10月13—20日,如遇特殊年份,可在適播期內適時早播或適時晚播。
播量:基本苗控制在270萬~375萬/hm2。如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差、因災延誤播期或整地質量差、土壤肥力低的麥田,可適當增加播種量[5]。一般每晚播3 d增加播量 7.5 kg/hm2,但播量最多不能超過300 kg/hm2。
2.2 科學灌溉,平衡施肥
灌溉:遇旱適時澆好底墑水、越冬水、孕穗水和灌漿水,特別注重澆好底墑水和拔節水,做到足墑播種和灌漿期的需水保證。
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與微肥相結合。全生育期施肥量為:純氮225~270 kg/hm2、磷(P2O5)120~150 kg/hm2、鉀(K2O)75~120 kg/hm2、硫和鋅肥均為 45 kg/hm2。磷鉀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與追肥的比例為6 ∶ 4。氮肥追肥期:晚弱麥田于返青、起身期追肥,早播壯苗麥田拔節期追肥,群體大麥田拔節后期追肥。
2.3 病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對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及吸漿蟲的蛹,應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雙管齊下,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早春紋枯病防治:應在返青至拔節前噴藥1~2次防治紋枯病,藥劑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 g/hm2兌水600 kg/hm2,對準莖基部噴霧,防效較好。中后期“一噴三防”,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噴霧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防治銹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蟲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50~600 g/hm2;為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應在小麥齊穗期或者揚花期及時噴施40%多菌靈懸浮劑 1 500 g/hm2。
2.4 適時收獲
人工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此時莖葉全部變黃、莖稈還有一定彈性,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參考文獻:
[1]鄭天存,殷貴鴻,李新平,等. 超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國審周麥16號的選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2004(8):15-17.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09—2010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7.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0—2011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0-341.
[4]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1—2012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5-326.
[5]張 鋒,張中州,趙永濤,等. 漯河地區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種業,2013(1):33-34.
[6]扈 強,李旭華,盧 葉,等. 采收成熟度與留葉數對煙葉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61-65.
2.3 病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對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及吸漿蟲的蛹,應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雙管齊下,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早春紋枯病防治:應在返青至拔節前噴藥1~2次防治紋枯病,藥劑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 g/hm2兌水600 kg/hm2,對準莖基部噴霧,防效較好。中后期“一噴三防”,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噴霧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防治銹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蟲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50~600 g/hm2;為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應在小麥齊穗期或者揚花期及時噴施40%多菌靈懸浮劑 1 500 g/hm2。
2.4 適時收獲
人工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此時莖葉全部變黃、莖稈還有一定彈性,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參考文獻:
[1]鄭天存,殷貴鴻,李新平,等. 超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國審周麥16號的選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2004(8):15-17.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09—2010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7.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0—2011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0-341.
[4]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1—2012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5-326.
[5]張 鋒,張中州,趙永濤,等. 漯河地區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種業,2013(1):33-34.
[6]扈 強,李旭華,盧 葉,等. 采收成熟度與留葉數對煙葉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61-65.
2.3 病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對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及吸漿蟲的蛹,應土壤處理和藥劑拌種雙管齊下,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早春紋枯病防治:應在返青至拔節前噴藥1~2次防治紋枯病,藥劑可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 g/hm2兌水600 kg/hm2,對準莖基部噴霧,防效較好。中后期“一噴三防”,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噴霧防治銹病和白粉病。防治銹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 mL/hm2,防治蚜蟲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 g/hm2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50~600 g/hm2;為促進灌漿提高粒重,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3 000 g/hm2。防治赤霉病應在小麥齊穗期或者揚花期及時噴施40%多菌靈懸浮劑 1 500 g/hm2。
2.4 適時收獲
人工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蠟熟末期。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的適宜收獲期為完熟初期,此時莖葉全部變黃、莖稈還有一定彈性,籽粒呈現品種固有色澤,含水量降至18%以下。
參考文獻:
[1]鄭天存,殷貴鴻,李新平,等. 超高產、多抗小麥新品種國審周麥16號的選育及主要特性分析[J]. 河南農業科學,2004(8):15-17.
[2]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09—2010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1-97.
[3]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0—2011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60-341.
[4]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中國冬小麥新品種動態:2011—2012年度國家冬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匯總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5-326.
[5]張 鋒,張中州,趙永濤,等. 漯河地區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中國種業,2013(1):33-34.
[6]扈 強,李旭華,盧 葉,等. 采收成熟度與留葉數對煙葉品質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