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紅 王黎明 曹俊杰
摘要:選取山東省1952—2010年統計數據,用糧食單產作為衡量農業生產率的指標,用農業存款額和農業貸款額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引入財政支出中的支援農業支出指標考察農村居民在生產中的資金支持,通過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業生產率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生產率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農業存款對農業生產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資金使用效率低,抑制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脈沖響應和方差分析說明,農業存款、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對農業生產率存在負面的滯后影響,政府應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加大財政支農力度。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業生產率;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 F832.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364-04
由于特殊的國情,與城市完善的金融體系相比,中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低,大多數農村地區資金供需缺口較大。近年來,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學者關于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國金融發展問題。鑒于“三農”的重要地位,農村金融發展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極大興趣,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關系著國計民生,國內學者從多個角度,探討了農業問題,并從宏觀方面對農業生產率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盡管研究農村金融和農業生產率的文獻非常多,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也頗多,但是研究農村金融和農業生產率關系的文獻則較少。山東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2011年末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8.8%,目前山東經濟結構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本研究通過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業生產率之間的長期均衡和短期動態關系,分析農村金融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對策,為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1 文獻綜述
金融和農業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比較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對農村金融和農業生產率在理論與實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關于兩者的文獻有很多,但大多是獨立進行的,將兩者綜合研究的比較少。
1.1 國外學者的論述
金融發展可促進經濟增長[1];金融深化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緩解居民流動性約束[2];金融發展可以有效地分散市場風險,對消費起到平滑作用[3];金融創新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可以更好地管理和選擇投資項目[4]。隨著金融服務部門的發展,消費者將更容易借貸和購買商品及服務。耐用品的購買,例如汽車或者房子,將直接增加消費需求[5-7]。Bulter等對美國外部金融可獲性與農業生產率關系進行研究,實證結果表明,農業生產率影響外部金融的可獲得性,進而影響經濟增長[8]。Gatti等使用保加利亞的公司為樣本,研究公司信貸可獲得性和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9]。由于銀行資本市場在地理上是分割的,當地存款(即貸款供應)會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績效。
1.2 國內學者的論述
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長、農業增長和以銀行為主的金融中介的發展過程,檢驗這三者之間關系的存在性引起了國內學者的極大關注。關于農村金融的研究和討論很多,主要集中于農村金融發展、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研究,關于農業生產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及其度量。大量研究從國家層面入手,因為受縣市微觀數據可得性的限制,使用省際加總數據檢驗農業生產率進行省級層面研究的很少。
談儒勇認為,中國金融中介體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10]。姚耀軍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著一種長期均衡關系,農村金融發展影響了農村經濟增長,但后者對前者沒有影響[11]。溫濤等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12-13]。冉光和等運用帕加諾模型,對1981—2005年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認為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呈高度正相關[14]。余新平等認為,農村存款、農業保險賠付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相關關系,農村貸款、農業保險收入與農民收入增長呈負相關關系,鄉鎮企業貸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農民收入的增長[15]。陳小小通過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有利于農民增收,農村金融規模不利于農民增收[16]。白雪潔等認為,我國農業生產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退步,且農業政策實際效果不佳[17]。林政等在對廣東農戶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研究發現,農戶生產的動機行為越強,就越能利用和保護農業生產率[18]。黃素心認為,放開農村金融市場可以緩解貸款難的問題,但是很難提高農業生產率,不能促進農民收入的長期增長[19]。
2 指標選擇、數據來源和計量模型
2.1 指標選擇
正確選取農村金融發展的衡量指標對于實證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國際上公認衡量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有金融相關率和存貸比等。局限于系統微觀數據的可得性,國內學者往往用其他指標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鑒于本研究重點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故選取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農業存款額、農業貸款額和支援農業支出3個指標作為農村金融發展的衡量指標。
衡量農業發展的指標一般有2類:一類是絕對量指標,如農產品總產量、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增加值;另一類是相對量指標,如各種投入要素的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率,即勞動、資本和土地3種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TFP)。另外,還可以用農業產量或產值的增長速度來表示發展程度。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實證研究,但由于經濟理論和現實或者經濟模型本身的局限性,一般都是估計值。本研究選用糧食單產作為農業生產率指標來衡量農業發展,與大部分學者普遍使用全要素生產率相比,衡量農業發展更容易,且數據容易獲得,不需要估計;另外,使用單產絕對量實物指標而不使用糧食產值指標,可以避免價格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糧食單產指1 hm2耕地收獲的糧食總產量(kg)。
2.2 數據來源
1952—2010年糧食單產、農業存款額、農業貸款額和支援農業支出等統計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山東省統計年鑒》《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年報》和《山東銀監局年報》。
2.3 計量模型
農業生產率與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及其份額相關,還與技術進步率密切相關。發達的農村金融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生產性固定資產存量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率,金融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農村居民更容易獲得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的資金;財政支出中支援農業支出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水平。因此,經綜合考慮,建立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業生產率關系模型如下:
3.5 脈沖響應函數
利用脈沖響應可以分析糧食單產、農業存款、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的變動對糧食單產的影響。采用廣義脈沖方法得到糧食單產的脈沖響應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當給糧食單產一個正的沖擊后,會給自身帶來正面的沖擊,沖擊幅度較大;給農業存款一個正的沖擊,經過金融市場傳遞會給糧食單產帶來負面的影響,在第2期影響最大,然后逐漸減弱,從第6期開始趨于平穩;給農業貸款一個正的沖擊,在第3期對糧食單產波動有著最大的負影響,然后振蕩變小,從第5期開始趨于平穩;給支援農業支出一個正的沖擊, 在第4期
對糧食單產波動有著最大的負影響,然后小幅度上升,從第8期開始逐漸趨于平穩。農業存款、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都對糧食單產有負影響,這說明農民獲得的外部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不僅沒有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反而因融資困難造成了農民的負擔。
3.6 方差分析
為分析糧食單產對農業存款、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沖擊變化的響應,利用方差分析3個變量對糧食單產變動的貢獻程度。從表5可以看出,在第1至第10期,糧食單產對自身的貢獻率處于遞減趨勢,但貢獻率遠遠大于其他3個變量;除糧食單產外,支援農業支出對糧食單產的貢獻率最大,達到12.597 37%,其次是農業貸款,對糧食單產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在第10期達到8.894 800%;農業存款對糧食單產的貢獻率先增后減,在第4期達到最大值6.470 975%。這說明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低,農業存款和農業貸款沒有起到優化資金配置的作用,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較小;財政支出中的支援農業支出,對糧食單產貢獻率一直遞增,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農業的力度,同時應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4 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山東省糧食單產和農業存款、農業貸款、支援農業支出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可以發現,山東省糧食單產和農業存款、農業貸款、支援農業支出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根據長期均衡關系,農業存款對糧食單產有促進作用,農業貸款和支援農業支出對糧食單產有抑制作用。這說明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低,資金配置效率低,對農業生產率的貢獻非常小,山東省支援農業支出以一種低效率的方式支出,且支出份額太小,對農業生產率的貢獻微乎其微。
根據短期動態關系,農業存款、農業貸款變動對糧食單產變動沒有顯著的滯后影響,支援農業支出對糧食單產產生顯著的反向滯后影響,與山東省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相吻合。這是由于廣大農村居民享受正規的金融機構服務非常少,信貸主要發生在親戚和朋友之間,信貸額度也較小,并且所借款項主要用于子女教育、疾病醫療和建設房屋等,用于生產性建設的非常少。盡管山東省支援農業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和農村居民巨大的農業資金需求相比,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很小。
山東省農村金融欠發達和支援農業支出不足,抑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在山東省廣大農村地區,農業仍然是農村居民的主要生活和收入來源,農業關系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尤為重要。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為盡快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關鍵在于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更好地發揮農村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作用。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支援農業的力度,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對“三農”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切實解決農村居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率。
參考文獻:
[1]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 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3]Levchenko A A.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2005,52(2):237-259.
[4]King R G,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momics,1993,108(3):717-738.
[5]Gurley J G,Shaw E S.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45:515-538.
[6]Bencivenga V R,Smith B D. 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endogenous growth[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58:195-209.
[7]Bell C,Rousseau P L. Post-independence India: a case of finance-led 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2001,65:153-175.
[8]Bulter A W,Cornaggia J. Does access to external finance improve productivity?Evidence form a natural experi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99(1):184-203.
[9]Gatti R,Love I. Does access to credit improve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Bulgarian firms[R]. 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 2006.
[10]談儒勇. 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1999(10):53-61.
[11]姚耀軍.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經濟科學,2004(5):24-31.
[12]溫 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 經濟研究,2005(9):30-43.
[13]劉 旦.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44-49.
[14]冉光和,張金鑫.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08(6):47-51.
[15]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 中國農村經濟,2010(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