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賀東亮 高麗娟
摘要:利用河南省農地流轉的調研數據,在基于社會選擇理論及群決策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構建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群體的決策偏好模型,分析了農戶選擇不同的農地流轉方式及合適的農地流入方的內在機制,并與農地流轉的實際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農地流轉決策偏好模型能較為真實地反映農戶個體在農地流轉過程中的決策行為,從而可據此在后續農地流入方的尋找與談判中減少交易時間及交易費用,保障農地流轉契約的穩定性。
關鍵詞:農地流轉;農戶群體;決策行為;群決策理論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 F30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382-03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土地問題的核心——農村土地流轉已成為解決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地塊零碎、經營分散以及撂荒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戶增收具有重要作用[1]。而農戶作為農地流轉關鍵性主體之一,在農地流轉中必須充分考慮農戶群體的決策行為,通過深入分析農戶群體的決策過程,才能科學合理地制定相關政策來調動農戶的農地流轉積極性,促進農地合理、有效地流轉。
目前,國內學者在農地流轉中農戶決策行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農地流轉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決策支持。陳超等以前景理論為視角,通過分析農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強調農民所面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行為選擇的影響,指出農戶是否參與流轉以及選擇怎樣的路徑實現流轉,都是特定環境下所做出的主觀決策[2]。陳姍姍等利用有限理性理論與方法,通過構建農戶行為滿意度的probit模型分析農戶有限理性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得出家庭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技能對農戶種植決策呈正相關關系,而家庭耕地面積、打工收入、退耕還林面積、年齡則呈負相關關系[3]。王正環在生產要素擁擠理論、生產要素流動理論、完全理性行為理論、有限理性行為理論和農戶行為理論等基礎上,對處于勞動力要素擁擠狀態的農戶行為決策、勞動力流失對人地配置關系的影響、出現局部土地資源擁擠后的農戶決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最終將農地流轉的根源歸結為農戶在農地經營效率中體現的差異,并指出這在本質上是由農戶的理性行為決策決定的[4]。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農地流轉中農戶流轉決策的行為態度、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響程度,應該看到,農戶進行農地流轉行為不僅是一個決策事件,更是一個決策行為過程。農戶群體在做出農地流轉決策后,如何選擇合理的流轉方式與流轉期限、如何選擇合適的流入方等問題更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嘗試運用社會選擇理論及行為決策理論中的群決策方法,構建農地流轉過程中農戶群體的決策模型,通過對所有可能的流轉方案的偏好進行排序選擇,從而確定農戶群體進行農地流轉時對流轉方案的選擇偏好,以方便農戶群體作出一致性的決策,切實保障農戶群體的利益,以此達到維持流轉契約的穩定和長久、提高農地流轉效率、保證農地流轉順利進行的目的。
1 理論分析
1.1 社會選擇理論
社會選擇理論作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發展成果之一,主要是分析個人偏好和集體選擇之間的關系,研究可以對不同的社會狀態進行公正的排序或以其他方式加以評價的方法,如投票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選擇方式,以調和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沖突[5]。著名經濟學家Arrow將社會選擇問題歸納為2條基礎上的5個條件,并證明了在這一體系下社會選擇函數不可能存在的事實,稱為Arrow不可能定理,并得出結論:無論采用什么方法來加總個人偏好順序而產生社會選擇,并且在社會選擇符合某些非常自然的條件下,也會存在一些個人偏好順序,讓社會選擇不具傳遞性[6]。Sen則提出了解決“投票悖論”的方法,證明能讓得大多數投票者獲勝的規則在提供更多的選擇信息后,群體總是能達成惟一的決定[7]。
1.2 群決策理論
群決策理論是隨著西方國家福利經濟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1981年Hwang等將群決策定義為“將不同成員關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按某種規則集結稱為決策群體一致或妥協的偏好序”[8]。群決策是由一定組織形式的群決策成員面對共同的環境,為解決存在的問題并要達到預定的目標,依賴一定的決策方法和方案集,按照預先制定的協同模式進行的決策活動。決策者針對共同的決策問題給出自己的判斷和偏好,然后按照某種商定的預設規則進行群體意見的集結和方案的選擇,由群體偏好進行排序選擇,以給出方案的排序,或者不滿足一致性的情況下調整決策者偏好,直到達成群體一致的決策為止。
在農地流轉中,農戶作為土地流出方可以通過社會選擇理論來分析流轉方案選擇的行為,由于流出方處于“賣方市場”[9],在決定流轉方案時可以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選擇,即農戶可以選擇合理的流轉方式和流轉期限,選擇合適的流入方,以此來使農戶作為流出方再與流入方簽訂流轉契約時能占據較為有利的地位,切實保證農戶的利益不受損失,從而維持契約的穩定與長久,促進農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2 研究區域與問題提出
本課題組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對河南部分地區農地流轉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結合搜集到的河南省土地流轉資料,選擇了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縣、洛陽市新安縣和宜陽縣、濟源市、沁陽市等地區作為調研地點,主要采用入戶一對一的問卷調查方式,就問卷所涉及的問題與當地農民進行溝通和交流。根據筆者了解的河南省農地流轉狀況,本次調研問卷中關于農地流轉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1)選擇合適的流轉方式。可供選擇的農地流轉方式有農地出租和土地入股2種:若選擇土地出租,則需選擇合理的流轉年限,現存在1~5年、5~10年、10~15年、15~20年4種類型可以選擇;若選擇土地入股,則視流轉期限為無限期。(2)選擇合適的流入方,即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村企業3類流入方可以選擇。
4 實證分析
4.1 個例分析
沁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崇義鎮位于沁陽市南部,南山村為崇義鎮所轄38個行政村之一。2010年,為發展當地農村經濟、增加村民收入、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實現規模化經營,該村村委會經與相關村民協商之后,決定將位于該村南部的大片土地進行流轉,該片土地均為耕地,總面積為 26.67 hm2,涉及該村86戶農戶。最終在村民榮東方等家庭農場的帶動下,南山村注冊成立了“沁陽市南山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農地的規范化流轉,切實保障了農戶的流轉收益。
調訪崇義鎮南山村農戶環境狀況可知,在農戶決策的外部環境影響上農戶差異較小,為了突顯農戶決策行為的內在機制,本研究基于以下3個假設進行研究:(1)農戶均處于相同的區域自然環境和外界相似的社會背景;(2)農戶個體在做出決策時其權重大小相同,不存在影響力較為突出的決策個體;(3)當地基層政府在農戶的決策過程中僅起幫助、輔助作用,不存在行政力量對農戶個體決策的影響行為。
4.2 結果比較分析
通過對河南省農地流轉狀況的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分別構建各個地區調研樣本村的農地流轉決策偏好模型,將模型求解結果與調研的實際農地流轉狀況相比較,則其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群決策構建的農戶群體的決策偏好模型能較為真實地反映農地流轉中農戶的決策行為過程,但也存在有一定的誤差。通過對模型求解結果與實際流轉狀況比較分析,在深入研究三門峽靈寶市五頭鎮馬頭村、獨樹村,洛陽市新安縣倉頭鎮曲墻村,濟源市乘留鎮北勛村、南勛村等地區的農地流轉狀況,發現現實中由于受到流出方與流入方社會關系、當地地方政府對農地流轉的態度、流出方與流入方的談判技巧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在與流入方簽訂農地流轉契約時可能會對農戶群體的最優滿意方案產生一定的偏差。
5 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上述模型的求解分析,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采用群決策構建的農地流轉決策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真實地反映農地流轉中農戶群體的決策過程,因此在做出農地流轉決策前,可以通過采用群決策方法構建農戶的決策偏好模型,以此判斷農戶群體選擇農地流轉方案的偏好序,從而在后續農地流入方的尋找與談判中減少交易時間及交易費用,切實保障農戶群體的流轉利益,從而保障農地流轉契約的穩定性。
為了進一步探索農戶決策行為與模型的構建,本研究還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的問題:(1)考慮決策群體中不同決策個體的社會影響力的不同,賦予決策個體不同的權重大小,并將其作為影響變量引入農地流轉的決策模型中;(2)在構建決策偏好模型時如何考慮外部環境變量(如政治因素變量、社會關系變量)等對農戶群體決策方案的影響及其影響程度。
參考文獻:
[1]張 丁,萬 蕾. 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2004年的15省(區)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2007(2):24-34.
[2]陳 超,任大廷. 基于前景理論視角的農民土地流轉行為決策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2):18-21.
[3]陳姍姍,陳 海,梁小英,等. 農戶有限理性土地利用行為決策影響因素——以陜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12(8):1286-1295.
[4]王正環. 影響農地流轉的農戶理性行為決策分析[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4):21-25.
[5]徐玖平,陳建中. 群決策理論與方法及實現[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New York:Wiley,1963.
[7]Sen A K. 集體選擇與社會福利[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8]Hwang C L,Yoon K S.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M]. Berlin:Springer,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