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曾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某女大學生赴一家英國公司面試,面試官給每人發了一張紙,只有一道簡單的題目:每年英國買幾個高爾夫球?無其他提示,需在40分鐘內完成。
這無厘頭的考題,叫女大學生頓時傻眼??杉葋碇?,雖求不出答案,但總可以說說自己的解答思路吧。于是她開始在紙上寫下:球的數目與市場需求有關,市場需求與人口有關,假設最有可能打高爾夫球的人在45歲至50歲之間,再假設有多少人打,他們多久打一次,需要用多少球……為使數據精確,女大學生還添加了如何進行抽樣調查的方法,闡述完后便提交了答卷。兩周后,她收到了該公司的錄用通知。
其實,大學所學,不只是儲存于大腦記憶庫里的書本知識、固定答案,還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近日,網絡上流行一種“口袋技能”的說法,顧名思義,即無論身在哪門行業、哪個崗位,都能隨時拿出來用的技能,包括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許多用人單位并不強求人才的專業對口,而更看重的是“口袋技能”。在我看來,上大學接受教育應更注重對自我素質和技能的培養。
步入大學,很多新生不知如何處理大學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間的關系。有人問我:“本人對廣告學很感興趣,但不是學廣告的,您認為我畢業后能進廣告行業么?”畢業后能否進入廣告業不能就此定論,因為走向社會后你會發現專業與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并沒有太直接的關聯,尤其是當你畢業10年、20年后再回頭對比自己所學,這個現象更明顯。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提任了拉丁裔女法官Sonia Sotomayor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若按中國的常規思維推理,這個大法官應法學專業出身。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位大法官本科所學是歷史專業??梢?,西方對專業的學習目的不是赤裸裸地為工作所學。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中國學生表現得更功利化。比如,一個學生畢業后想經商,他可能報考的第一專業會是市場營銷;而如果一個學生畢業后的定位是職業經理人,那他首選的專業十有八九會是管理類專業,可能還想讀個MBA。這種想法完全合乎邏輯,也無可厚非,然而在我看來,在大學里對專業的學習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更是通過學習培養一種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這些能力不受專業所限,能讓你終身受益。
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具備某種能力往往是因其“顯性”特征。比如你學會計可能別人會認為你具備相應的會計知識、專業基礎,而你參加一個文學社團可能別人會認為你具備一定的文字寫作功底。除此以外,還有一種“隱性”能力,其實這才是更重要卻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比如學會計的人工作上會比較精細,對數字的處理能力比較強;而參加過文學社團的人,可能具備文字上的嚴謹性,處理問題比較有條理……這些能力一旦養成,將陪伴我們一生,而成功真正的后勁往往在于“隱性”的能力。
可見,大學之學,不在于學什么專業,做什么事,而在于我們怎樣去做。專業的學科知識可能被遺忘,大學的真正所學是通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社會實踐的參與、課外知識的涉獵獲取一種思維方式、溝通與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并在對這些能力的培養中培養良好的自我素質。這種能力和自我素質的塑造,才是在大學受教育之后剩下的東西,而這剩下的東西,才是你未來安身立命的真正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