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大動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培養與鞏固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英語教學學習興趣課堂效率“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學習本族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同行有這樣的感受:新學期剛剛開始的幾節課學生都能很認真地聽課,但到后來卻慢慢地走神,上課時總喜歡做點小動作。課堂效率下降。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對課堂已經沒有什么新鮮感和興趣了,所以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實際上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自然也會新鮮感不斷。
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習英語更需要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有了興趣,那問題就會像磁石一樣吸引他,隨時隨地、自覺不自覺地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以百倍的勤奮、百折不撓的毅力去研究它,以達到清楚的理解。
作為老師,如果教學得法,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取得這樣的好效果,關鍵是怎樣激發、培養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與體會。
一、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興趣
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我認為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我經常使用的辦法就是“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有一則諺語說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課前,我有時根據教學內容,用學生能聽懂或大致能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有時由學生進行課前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猜謎等,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
語言總是和情景連在一起的。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英語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設法將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或想象的)情境之中,反復盤練所學的單詞、句子,使語言的音、形、義三要素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課堂內我總是盡可能地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身處其中”,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利用知識。有時,我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個懸念吸引學生。比如,在教授Section B in Unit 5,Book III時,聽力之前,我先用一種神秘的聲音給學生做了以下描述:One day, when Iwas walking in the street,Isaw a man running , a strange creature was following him. What happened?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帶著問題去聽錄音,自然更投入,效果也更好。有時,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抓住學生;有時從直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比如,教授Unit7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Book II)時,我直接把榨汁機、牛奶等搬進了教室,然后請同學幫忙邊演示邊復述做香蕉奶昔的步驟,學生們在觀看這種直觀操作的同時,輕輕松松就掌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在教授Unit12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Book III)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請他們來表演不同情形下人們的舉止,并請其他的學生加以評論,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評出自己身邊的“小紳士”,學生們參與的熱情極高,被評為“文明小紳士”的同學非常自豪,原先有行為偏差的學生也受到了一定的教育,收斂了許多。更多的時候,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容量大,信息反饋快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把教材中的靜畫變為色彩鮮麗的動畫,運用配音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敘述文字變為生動的語言表達,從而賦予了教學內容以感情色彩,課堂的氛圍開始變得聲像并茂、豐富多彩。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既使一個好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教學方法是多樣的,教無定法,但貴在得法,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不同,靈活選用教學方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字母,26個字母說起來很簡單,但如果照本宣科,每次幾個字母,依次教完就過去了,學生往往會學得枯燥無味。怎樣才能真正教得快、教得準、教得好,讓學生學得有趣味?我是這樣做的:把字母做成卡片讓學生做字母排隊游戲;分組進行字母排隊比賽;教唱字母歌并在學生中間進行學唱字母歌比賽等。這樣做學生學得快,記得牢,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反應靈敏能力,集體觀念。兩種做法,兩種效果,前者索然無味,后者其樂融融。教單詞的時候,我在學生中間開展一分鐘記憶單詞比賽、猜謎比賽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大大提高了效率。教句子的時候,我帶領學生做“傳話”的游戲:教給排頭一個句子,然后依次傳下去,看看哪個小組最先準確地說出所聽到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這樣做的好處是一舉兩得,既練了口語,又練了聽力。教課文的時候,我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在不同階段上,采用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變人稱,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比老師一遍一遍地講,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效果好得多。這樣就會把死教材活用,學生學得興趣濃,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
三、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鞏固學習興趣
人的某種愛好和追求,往往由于最初偶然成功的喜悅所鼓舞而開始的。學生學習也是如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經常讓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去發現規律探究新知,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鞏固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總是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去實踐。這樣,每個學生都可品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情趣大振,熱情倍增。一旦學生出了差錯,不埋怨、不訓斥、不責怪,而是注意糾正錯誤的技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受挫折。在此過程中,我運用最多的就是任務型教學法和合作學習。
根據新課標所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初步嘗試。“……研究表明,教師采用合作學習策略,比起采取競爭的或個別化的策略,能使學生獲得更高的成就感,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更為融洽……”每個學生都能在與其他組員的合作中各盡其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經常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積極性與日俱增。當然,課堂上合作學習的時間不能過長,“最好只占7%~20%的時間”。
當然,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和鞏固絕不僅僅依靠上面所提到的幾點。建立師生間和諧、融洽、協作、互相配合的教與學的關系;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注意、去實施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激發、培養與鞏固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樂學、會學、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梁杏.教師課堂教學的十大技能.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10.
[2]墨耕.經典教學方法薈萃.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0.
[3]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周軍.教學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2.
[5]BURDEN P.R BYBD.D.M.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llyn & Bacon,1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