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武
對比教學就是,借用比較教育學研究“多種成果,都是從一定角度,向人們提供比較豐富的教育信息、評價、看法和建議”。為學生選擇一定數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閱讀學習文章,用比較教學法全面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詩文鑒賞和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比較法,力求達到不教而自能讀書、鑒賞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質。
小學語文對比教學教學效果對比教學就是,借用比較教育學研究“多種成果,都是從一定角度,向人們提供比較豐富的教育信息、評價、看法和建議”。在其認識性功能與任務方面的體現,應是“能在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向人們提供各種豐富的認識,擴大其對教育的視野。”簡言之,即為學生選擇一定數量的相同、相似、相近的閱讀學習文章,用比較教學法全面指導學生進行課內外閱讀、詩文鑒賞和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比較法,力求達到不教而自能讀書、鑒賞和作文,以期真正提高其素質。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第二訓練組是《永遠的童年》。這組課文除了描寫童年的古詩三首、兒童現代詩兩首和俄國費奧多羅夫的《童年的發現》外,就是我國兩位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和蕭紅的《祖父的園子》。
林海音,我們上學期學過她的一篇《竊讀記》,那孜孜讀書的小女孩,讓同學們記憶猶新。而《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她為《城南舊事》寫的序言。《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成名作,也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林海音的文學地位,也奠定了她的文學基調,因為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有的同學已經讀過了,有的同學沒有接觸過。學習一個新的作品,我有個習慣,就是查看相關的資料和文章,以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我希望我的學生,也能養成這樣的習慣。于是,在開新課前,我拋磚引玉的朗讀了教師用書上的《城南舊事》的節選,這部分描寫的是《城南舊事》里《惠安館傳奇》中英子和妞兒相處的片段,那毛絨絨的小油雞和妞兒滴在小油雞絨毛上的淚水,英子撫摸著遍體傷痕的妞兒,深深的打動了學生,我讀完之后,又找學生講出這個故事的后半部分,學生們唏噓不已。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過頭來,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說說駱駝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對課文描寫的哪些場景和畫面印象深刻,讀一讀,談一談。學生無論是讀課文還是談感受,都能基本的抓住她作品中的“淡淡的憂傷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來聲情并茂的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一直到下課,學生的交流還意猶未盡。我便趁機鼓動學生,再去重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及她其他的作品,之后,我們再來交流。
對于蕭紅,覺得要比林海音陌生,也許是因為從小就看《城南舊事》的電影,就學唱那首《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而蕭紅,印象里就記得有篇描寫瞬息變換莫測的《火燒云》: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恰好,前幾天,我讀了胡風的夫人梅志寫的《“愛”的悲劇——憶蕭紅》。由于胡風和蕭紅、蕭軍是好朋友,梅志得以近距離的接觸蕭紅。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
1935年,蕭紅的《生死場》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并得到魯迅的贊賞,由此得到魯迅的極大的關切,在精神上給予了蕭紅很大鼓舞,并為她指明了方向。而這篇《祖父的園子》和《火燒云》一樣都節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祖父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親情摯愛,也只有祖父,能讓她找到回家的路,因為祖父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心靈中唯一溫暖的家園。于是,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預習了課文,按照課文前面的提示“說說‘我在園子里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在交流之前,我又給學生朗讀了教師用書上的《呼蘭河傳》的節選,文章中敘述她淘氣的捉弄祖父,捉弄祖父種的菜,偷偷的在祖父的草帽上插滿玫瑰花的那一段,讓學生們聽得哈哈大笑,一邊贊嘆著她的機靈與頑皮,一邊羨慕她有個這么好的爺爺。讀完之后,我再讓學生帶著剛才浸潤的情感去讀課文,多讀之后,再感悟體會、交流。
交流的時候,學生們暢所欲言,侃侃而談。指出了“我”在園子里的心情──自由、快樂、幸福,有的同學特別指出了那心靈自由的快樂,有的學生還談到了祖父的園子不僅是童年的樂園,而且是學習的課堂。趁熱打鐵,我又讓學生們將《冬陽?童年?駱駝隊》和《祖父的園子》合在一起,談談兩篇文章及作者的異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抓住兩篇文章的中心,談出了心中的想法,甚至提到了,林海音比蕭紅要心思縝密,比如“夏天來了,再不見駱駝的影子,我又問媽媽‘它們都到哪里去了?可以看出小作者還惦記著駱駝,小小的心中,滿是心事。而蕭紅呢“看見黃瓜吃黃瓜,沒吃完,看見蜻蜓,又去追蜻蜓,跟著蜻蜓跑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林海音比蕭紅更有女孩的溫情。林海音看見“駱駝的毛皮一大塊一大塊地從身上掉下了來,垂在肚皮底下,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而蕭紅“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線頭上只栓著一條腿,螞蚱不見了。”有的學生說林海音的文字美,美里隱含著淡淡的憂傷“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心。”而蕭紅的文字比較直白自然又無憂無慮,直白得猶如一個小孩子的自述,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境。
江南女子的婉約與北方女子的豪放灑脫,在學生們的交流中,碰撞到了一起。學生們又找出她們的共同點,那就是,好奇心強,能隨時發現問題,并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也許這也是她們成功的秘密之一。我又問,你喜歡哪個人的文字呢?大多數學生選擇了蕭紅。我知道,之所以選自蕭紅,是因為蕭紅筆下的自由灑脫。她那兒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馬由韁的思路也是孩子們所向往和喜歡的,這也是孩子的天性啊!林海音筆下描寫的淡淡的憂傷,歷歷在目的悲劇,而又微弱的抗議,讓天性自由的孩子,感覺到了沉悶吧。
學生的討論仍在繼續,那因讀懂作者、讀懂文章,因爭論而興奮的小臉,洋溢著紅暈。此時,正是一個晴朗的上午,早春的陽光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灑進教室,將每個孩子臉都鍍上了一層生機勃勃的亮色,我徜徉在學生中間,仿佛聞到了蕭紅祖父草帽上的玫瑰花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