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麟 耿 劍/文

歐治渝(69歲)
歐治渝,1945年出生于重慶。幾十年筆墨生涯,先是十年磨劍,再是十來年繪制連環畫,再在重慶出版社亦編亦畫二十載,致力于為讀者服務,可謂幾十年如一日,對丹青一事鐘愛不渝。
歐治渝自幼便喜愛繪畫,平日愛在紙上涂涂畫畫。少年讀書時,一本《怎樣畫水彩畫》成為他入門繪畫殿堂的墊腳石。1960年,十五歲,初中畢業的歐治渝,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主題的社會背景下,因家庭成分問題,被下放到長壽湖安順寨農場當起了知青。本以為可以時時體驗農村無限的田園風光,可迎接他的只有每天貓腰干活,挺腰睡覺的枯燥生活。即便在那種“干得累”、“吃不飽”的環境下,歐治渝依舊熱衷于畫畫。每到假期的時候,他就學畫水彩畫。他說:“我學畫水彩畫,是因為畫水彩成本低。當時覺得不能永遠待在農村,這樣過下去,應該學點東西,多讀點書,因此自學時格外努力。”一年后,農場垮了,歐治渝重新回到重慶。之后十一年,他都在糧食公司儲奇門倉庫過磅稱??此婆c美術絲毫沒關聯的工作,歐治渝也在其中找到了樂趣。過磅員的工作就是過秤、記賬。歐治渝時常坐在磅秤臺上,一邊過秤記賬,一邊把眼前的搬運工人當做模特,在空白碼單的背面畫速寫。畫得多了,自然功力就提高了。
后來,歐治渝參加了市中區工會舉辦的夜校美術班。老師是王次農,抗戰時期畢業于中央大學。有了老師的指導,歐治渝開始旁涉版畫、木刻、水粉、油畫等等。參加美術班,既提升了繪畫造型的能力,也結識了不少朋友,歐治渝開始喜歡上夜班,“上夜班有夜班飯,白天休息,小睡之后起來,約上朋友一同去寫生”。那會兒,所有的事情都要向蘇聯學習,繪畫亦是如此。歐治渝通過學習蘇聯的契斯恰科夫的素描、列賓的油畫,一點一點練習基本功,也是在這一階段,給自己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十年動亂”期間,藝術受到政治的壓抑,歐治渝只能在報紙專欄上發表一些紅色題材的畫作來過過癮。1972年,歐治渝有幸被調到市中區文化館工作。摸索了多年“蘇派”畫法的歐治渝,有了擺脫西畫的想法。他被中國畫中的傳統意境和豐富的內涵所深深吸引,于是開始從頭學起,從臨摹古人的白描學起。
1973年,歐治渝結識了摯友姚渝永,兩人對繪畫的癡迷一拍即合,幾乎每周他們都要穿梭在山城背街仄巷,畫線描、找構圖、練技法,逐漸找到了中國畫的感覺。1976年,歐治渝和姚渝永合作的一部鋼筆水墨連環畫《舞臺上》發表在當年的《連環畫報》上,在連環畫界嶄露頭角。有了這次成功的首秀,歐治渝開始主動約稿,1979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單行本《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合作),他的白描畫作也逐漸得到讀者的認可。
20世紀80年代初期,歐治渝在《連環畫報》《富春江畫報》上陸續發表了多部短篇連環畫,如《夫子回車廟》《花街》《秋翁遇仙記》《郭元振》等等,同時也出版了一些畫作精良、膾炙人口的單本連環畫。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曾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版過一套四十八開本的《聊齋故事》,共二十本,歐治渝創作了其中的《折獄》《陽谷朱生》兩本。這套書線描精致、封面艷麗,而且采取了少見的右翻形式,被稱為眾多《聊齋》版本中的精品之一。其后,歐治渝陸續在各大出版社出版連環畫,題材也變得廣泛起來,如描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南疆戰旗紅》,巴蜀掌故《百萬富翁林湯元》,抗戰題材的《大后方》(五冊、合作),現代題材的《喜哥流浪記》等。歐治渝在創作與學習中不斷體會中國傳統線描的技藝。
1982年,四川美術出版社計劃出版一套三十冊的《水滸》,歐治渝接到其中《誤入白虎堂》一本的創作邀請。歐治渝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特意在文化館辦理了停薪留職。之后,歐治渝經過六個月的閉關,積累了大量的圖稿,卻苦于所畫皆是墨守陳規,人物造型及構圖均沒有突破,而不得不再次閉關。他每周與朋友們探討三次,從透視、構圖、空間、時間的處理上尋求突破,并結合自身對《水滸》的理解,琢磨人物、器物的造型,從而辯證地處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打磨,歐治渝在傳統線描的基礎上,吸收明清版畫的布局、造型手法,運用更為夸張、豪放的創作手法,筆力矯健、頓挫分明,使得川版《水滸》的人物在刻畫上刪繁就簡,適度夸張變形,用“以形寫神”的手法體現梁山泊英雄的豪邁性格。川版《水滸》在“構圖上采用了《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式畫面,在二十四開的頁面中,兩幅畫的布景融為一體,不僅增加了連環畫的連環效果,而且整個氣勢更加恢弘、浩大、奔放”。1984年,歐治渝創作的《誤入白虎堂》和1983年發表的《愛過老人沈鈞儒》一同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1986年,川版《水滸》中歐治渝的《誤入白虎堂》、姚渝永的《刺配滄州道》和王以時的《雪夜上梁山》三冊參加全國第三屆連環畫評獎,受到評審專家關注,被評為繪畫創作二等獎。
1984年,歐治渝進入重慶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直至退休,曾主持過連環畫《史記》等的出版工作,也曾畫過、修過連環畫,后來還參與《中國美術全集》石窟、雕塑卷的編輯工作。1985年,歐治渝第一次在四尺生宣上創作中國畫白描作《七君子圖》,兩年后又在五尺生宣上重畫此作,并得以入選1989年第七屆全國美展。為了畫這一歷史性題材畫作,歐治渝在創作之初查證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翻閱了當時的老舊照片。為了體現七君子在獄中抗爭時的氣節,他為畫面定下了冷峭、書生氣的基調,“雪白的紙上,只有線條在運動,既顯得冷峻、高潔,傳統線條本身也含有書卷氣”。畫面上并無具體的北京環境,除了分為三組排列的七個人,四周留有大面積的空白,“這空白造成無盡的空間的感覺,無盡的空間又與廣大的宇宙通過想象聯結在一起,有永恒感。人物與空間融為一體,也獲得永恒感”。

歐治渝寫生中
退休之后,歐治渝專心創作,繪畫了《臨江門追憶》《重慶老巷子》《重慶火鍋源流圖》等中國畫。2005年,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歐治渝參與了八百米史詩長卷中國畫《浩氣長流》中《血肉長城》一卷的創作。將抗戰陣亡將領繪制成卷,一直是歐治渝多年來的愿望,為了完成這一巨作,他花費整整一年時間。整理資料和構圖半年,落墨成稿半年。二百六十位陣亡將領,全部畫完,足足有一百六十米長。他用中國傳統“置陳布勢”的構圖方法,將人物緊湊排列又不失軍人氣勢;而畫面中用潑墨造就的硝煙,虛實相間中加劇了氣氛的凝重感!“殷憂啟圣,多難興邦”正是這部畫卷傳遞給讀者的視覺印象。
歐治渝,作為一位“畫壇宿儒,筆陳老兵”,從連環畫家到編輯、中國畫家,自始至終保持著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認為藝術創作要“對自己負責、對讀者負責”。連環畫從業者,更要努力轉變社會上,尤其青少年對日本漫畫盲目癡迷的現狀,認清其缺乏內涵、情節單調的現狀。連環畫的發展,要與現實、當下緊密聯系,要與讀者的需求相結合,面向廣大讀者(包括少年兒童)去創作,按照不同的風格畫出精品,讓青少年在審美上有好的轉變?!哆B環畫報》創辦至今,要繼續沿著這一道路繼續發展下去。